看完之后再也不说自己学渣了(为了不承认自己记错)
看完之后再也不说自己学渣了(为了不承认自己记错)更是有狠人收集了市面上出现的所有版本的语文课本,而这些课本里无一例外的都是“是人”。因为苏教版也是“是人”;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强大的记忆偏差呢?有网友提出,可能是教材版本的问题。但这种观点很快就被驳回了。
网友们又开始因为“斯人”还是“是人”的问题吵起来了。
月初的时候就因为这事吵的天翻地覆,现在依然如此,甚至再次将话题吵上了热搜第一。
“斯”派认为,自己从小学的就是“斯人”,记忆怎么可能会错呢?
“是”派则直接翻开曾经的教材,亲自举证,“书上明明就是‘是’,哪来的‘斯’?”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强大的记忆偏差呢?
有网友提出,可能是教材版本的问题。
但这种观点很快就被驳回了。
因为苏教版也是“是人”;
更是有狠人收集了市面上出现的所有版本的语文课本,而这些课本里无一例外的都是“是人”。
能找的这么全乎,这位大哥肯定是开书店的没跑了。
不过网友@欧阳秋叶 认为,这可能与2001年第八次教改有关,当时在大纲统一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可以自己编写教材,或许有些地区的教材及教辅书等使用错误,才会导致现在大规模的记忆错乱。
嗯......这个理由还挺靠谱。
还有的网友提出,可能是当时媒体传播的问题。
有些电视剧和网站报道时将其误读成“斯人”,再加上很多诗词中都使用过“斯”这个字,譬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一长,肯定就混淆了。
甚至连输入法中也会自动索引成“斯”:
而且不光是这一句,感觉记忆中很多古诗词中的字都有问题。
比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其实是“直教生死相许”;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实是“山无陵”;
“人间至味是清欢”,其实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诚不欺我”,其实是“诚不我欺”......
写完这一段,我真的感觉输入法的自动索引有很大的责任。
天天看着错误的索引,大家的记忆不扭曲才怪。
大胆想一下,甚至还有些细思极恐。
我们的记忆会不会被互联网修改过,集体出现了“曼德拉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记忆与实施不符”,目前无科学研究证实该效应真实性)
你所认知的事实并非客观且正确,而在巨量“错误”信息持续不断的刷屏下,大脑根本无法察觉。
比如万里无云的时候,某些大型建筑的存在在视觉上总让人感觉有些突兀,仿佛那不一个立体建筑,而是某种未被收走的舞台剧背景板。
嗯,有《黑客帝国》那味儿了。
更有甚者,我们或许不是被“错误”信息所屏蔽,而是身处不同的世界线中。
(图片来源@徐佳杰Pierre)
在A世界线下,大家学的是“斯人也”;
而在B世界线中,大家学的是“是人也”。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斯人”和“是人”的争论?
会不会是因为,世界线开始合并了呢......
诶嘿,这么想还挺刺激,总感觉能延伸出更多超有趣的东西。
不过没一会儿,这种“脑洞大开”也被“是”派拉出来痛批:又嘴硬又反智。
哪怕有人提出“试卷中也曾出现过”,也依然没什么说服力。
看来,拿不出有力证据的“斯”派,在这场争论中,还是有些落入下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