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讽刺张爱玲(如何看待杨绛评价张爱玲的作品)
杨绛讽刺张爱玲(如何看待杨绛评价张爱玲的作品)确实,有不少人不喜欢张爱玲,觉得她写的书不过是一些恶俗的言情故事。甚至很多名作家,如杨绛、王小波等都对她有过程度不一的负面评价。这个年代的电影不知道要教坏多少年轻人。——网友当我把张爱玲的小说分享给一个朋友后,问他看完是什么感觉。他跟我说:“原来渣男还可以这么当的,学到了。”......而在网络平台中,也常常看到网友看过张爱玲作品后的感受:
©️图片来源电影《倾城之恋》剧照
作者:蜜桃
首发:有一只猫叫蜜桃派(peachpiemimi)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谈一谈对张爱玲作品的一点浅见。
当我把张爱玲的小说分享给一个朋友后,问他看完是什么感觉。他跟我说:“原来渣男还可以这么当的,学到了。”
......
而在网络平台中,也常常看到网友看过张爱玲作品后的感受:
这个年代的电影不知道要教坏多少年轻人。——网友
确实,有不少人不喜欢张爱玲,觉得她写的书不过是一些恶俗的言情故事。甚至很多名作家,如杨绛、王小波等都对她有过程度不一的负面评价。
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杨绛
天知道张爱玲后来写的那叫什么东西。她把自己的病态当做才能了……人有才能还不叫艺术家,知道珍视自己的才能才叫艺术家呢。——王小波
那么,张爱玲的小说真的会把年轻人教坏吗?
我猜想,大家会有这种感觉,大概是因为以下这两个原因:
一、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不少渣男渣女的形象,又没有明确表明批判的态度;
二、张爱玲的私人感情生活:她确确实实爱上了一个渣男......
先说第一点。在张爱玲的笔下,确实有不少渣男渣女:比如自私贪婪、在道德与欲望的两极徘徊的佟振保,耽于享乐、纸醉金迷的乔琪,从一个可怜的受害者变成一个可恶的施害者的曹七巧......甚至连唯一有点浪漫,到了结局才有一点“爱”的《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也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
很多人看小说就是为了找个乐子、消遣,因此大部分只看到书中“风月”的那一部分,甚至单拣“风月”的部分来看。在我青少年时代看书也不过就只看到了一点“风月”,很少会逐字逐句地去细看的。而作者又只是把故事写出来给大家看,并没有把自己对善恶是非的态度表达的很明显,再加上作者本身的私人感情生活,很容易让大家误以为她是默认甚至是鼓励大家“渣”的。
其实作者之所以会这么写,是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在《倾城之恋》的末尾,“花花公子”范柳原在战争过后终于收了心,结婚了。但是作者依然写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依然是“渣”。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流言•自己的文章》中,作者对她的创作理念做了这样的解释:
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流言•自己的文章》
在作者的眼里,人是有着人性的弱点的。作者在她的创作中,也不断地在挖掘人性的弱点。因此她这么写不过是“就事论事”,真实地反映她眼中的那个时代,那个中西文化冲突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她眼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不彻底”的人。
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流言•自己的文章》
作者对人性的洞察是十分深刻,十分敏感的。她确实有些刻薄,不过这样的“苍凉”,这样的刻薄不过是为了给世人一种“启示”: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流言•自己的文章》
这样“苍凉”、“刻薄”的文字有很多人不喜欢是正常的。杨绛先生说的“意境卑下”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但是,张爱玲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比较写实的。她笔下的人物大多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如《金锁记》的故事是以她的太外祖父李鸿章的次子李经述一家为原型,《花凋》的故事则以她的舅舅黄定柱一家为原型,《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亦有其原型。她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她敏感的内心所感受到的幽微的人性用她的天才之笔描摹出来而已。也只有把这样“苍凉”、“卑下”的现实描绘出来,才能让世人更好地理解这大千世界。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刻薄”,未尝不是希望世人能够因此学会辨别、规避这样的“卑下”,从而能够迈向更光明的未来。
至于“她笔下的女人,都是性饥渴者。”我也着实没看出来。曹七巧,这个苦命而缺爱的女人可能有一点。像白流苏、王佳芝之类的,大概恨死那些男人了。如果说她笔下很多女人是苦命的,缺爱的,那可能会更贴切些。
王小波先生说的“病态”指的是她“后来”的作品,我还没有读过,就暂时不发表见解了。
至于说张爱玲的小说都是一些恶俗的言情故事的,那就是有天大的误解了。张的小说中从来没有什么“言情”,没有什么“爱”,只有人情冷暖,复杂的人性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再谈谈她的私人感情生活。
张爱玲在年轻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大汉奸——胡兰成。爱到什么程度呢?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
不知道为什么。不过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张爱玲的原生家庭生活不幸福。她父亲曾经虐待她,还把她幽禁起来,害她差点病死。她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出国去了,很少管她,因此她心里是很缺爱的,特别是父爱。所以她偏爱年纪比她大很多的男人。而且,她是一个深居简出的,很少与人接触的人,胡是主动去拜访她才认识的她。因此,她可能始终没能认识到其他的有可能性的人。
而且胡可能还有一点才气,还是她的热心读者,又是情场老手,因此很容易就打开了她的心扉。然后她就陷进去了。
需要激情的爱,不要平凡的、公式化的爱。——张爱玲
张爱玲在这段感情中陷得很深。比如张爱玲在给胡兰成寄去诀别信的同时,也寄去了30万元钱的稿费,而晚年对她一生孤苦的弟弟却拒绝援助,只说自己“勉强够过”。比如分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雪藏。自这段感情结束后,张爱玲创作的高峰期就过去了,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她都没有出版新作品。
我自将萎谢了。——张爱玲
这段感情也是让张爱玲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可是,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又是那样的冷酷。而她再有才气,也毕竟不过是一个女人。
在张爱玲后期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色•戒》,描写了一个业余女特工因自己一时情感触动导致整个暗杀计划失败的故事。张爱玲通过这个故事描写了女性的弱点,就是感情。女主人公王佳芝在感情的触动下不顾自己长期的牺牲,甚至不顾大是大非,造成最终的满盘皆输,让自己和同伴付出生命的代价。张爱玲自己未尝不是因为一时的感性,伤害了自己,伤害了别人。
而且她后面也放弃了这段感情。可见,这段感情并不是被她认可的。
对于张爱玲的私生活,我大概也只知道这些。总觉得不该作为“低看”她的理由(因为杨绛先生说大家高看了张爱玲)。
对于她的作品,我个人是很喜欢的。虽然我并没有通读过她的所有作品,只挑了比较出名的几部。但依然深深折服于她的才气,她对人性敏锐的洞察力。她的作品也比较容易引起共鸣。
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写到一个在社会上堪称完美,在私生活方面却恣意放纵的“双重人格”的人。只要是人,都会有人的弱点的。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佟振保对自己要求尽善尽美,这与他“贪玩好吃”的本性是相违背的,把自己逼到一定的程度,逼到自己都不答应了,于是就分裂出了另一个人格,这个人格走向了另一个堕落的极端,是对他对自己过高要求的一种反抗。
比如,在《花凋》中,写到川嫦生病后世人看待重病的人的眼光:
只要是戏剧化的,虚假的悲哀,他们都能接受。可是真遇着了一身病痛的人,他们只睁大了眼睛说:“这女人瘦来!怕来!”——《花凋》
这里写到了人与人的悲欢是不相通的。这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亦有体现: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下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小杂感》
在《金锁记》中,写到一个可怜的受害者曹七巧一生都在哀怨中度过,后面又摇身一变成了施害者,亲手毁了一双儿女的幸福。这里写的是伤害在人群之间的传播。鲁迅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
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娜拉走后怎样》
在《封锁》中,她写到“好人”与“真人”的对立,尘世与纯情的对立,也是比较贴近现实的。她也并没有鼓励人放弃尘世生活,完全追求个性的解放。毕竟,在小说末尾,封锁开放后,两个人的生活还是各归各位的。
所以,我并不觉得张爱玲的小说会把年轻人带坏,而是给予人很多“启示”的。我知道她的小说中“风月”的部分比较吸引人,但只谈“风月”的部分,就让我想起在中学时代,我的一个老师曾说过的话:“把老师的笑话都听进去了,知识点都没听进去是吧。”
★作者:蜜桃,有一只猫叫蜜桃派(peachpiemimi),尽己所能提供言之有物的干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