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城堡800年(这个家族统治欧洲700年)
德国城堡800年(这个家族统治欧洲700年)如此重要的入口怎能不精心设计装饰一番呢?1728-1729年,为国家图书馆入口上方制作雕塑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家洛伦佐·马蒂利(Lorenzo Mattielli,1687-1748),在帝王门两侧制作了四尊描绘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功绩的雕像。左侧是大力神与力大无穷的安泰俄斯搏斗,安泰俄斯只要与大地接触就会获得无穷的能量,所以赫拉克勒斯只能将其举起后扼死。右侧是大力神清理了奥革阿斯的牛圈却未得到许诺的报酬,赫拉克勒斯去寻仇杀死了奥革阿斯。 首相府翼下面被称为帝王门,曾是帝王进出的大门,也是大楼的中间入口。 内庭广场上矗立着弗朗茨一世的雕像,由意大利雕塑家庞贝·马切斯(Pompeo Marchesi,1789-1858)于1846年制作。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自己为首任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雕塑正面基座拉丁文意为“吾爱吾民”,下面的四尊女神像分别代表帝国的美
欧洲建筑风格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还是洛可可式,甚至新古典主义风格……而能把这些建筑风格汇聚于一身的宫殿屈指可数,维也纳的霍夫堡宫,就是其中之一。
霍夫堡皇宫(Hofburg)在德文中意为“家庭城堡”,顾名思义,它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城堡,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1279年,历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居住于此,也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冬宫。经过几代帝王的扩建,成为了一座占地24万平米,包含18个翼,19座庭院,超过2600个房间的“城中之城”。在霍夫堡皇宫长达700年的历史中,记载了玛利亚·特蕾莎女皇的帝国盛世,记载了约瑟夫二世大刀阔斧改革的辉煌业绩,也见证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与茜茜公主的爱情,以及帝国末日,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情景……一座宫殿,就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霍夫堡分为“旧堡”和“新堡”,由于面积太大了,我到维也纳第一天愣是没找着哪里才算是它的正门,索性就从最古老的地方开始游览。
皇宫里约瑟夫广场西北方向、内庭广场南侧最古老的部分被称为“旧堡”,从18世纪起,这里的皇宫守卫均为瑞士雇佣兵,就被称为“瑞士翼(Schweizertrakt)”,现在被辟为珍宝馆。瑞士翼北侧大门由宫廷建筑家彼得罗·费拉博斯科(Pietro Ferabosco)于1552年建造,是维也纳现存的极少数文艺复兴建筑之一,叫做“瑞士门(Schweizertor)”
内庭广场上矗立着弗朗茨一世的雕像,由意大利雕塑家庞贝·马切斯(Pompeo Marchesi,1789-1858)于1846年制作。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自己为首任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雕塑正面基座拉丁文意为“吾爱吾民”,下面的四尊女神像分别代表帝国的美德宣言:和平、信仰、力量和正义。
广场上是16世纪修建的阿玛利亚堡(Amalienburg),18世纪约瑟夫一世去世后,他的皇后阿玛利亚居住于此而得名。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下令在西侧建造起巴洛克风格的“利奥波德翼(Leopoldinischertrakt)”,如今作为奥地利总统的办公楼。我之前写过的图书馆辉煌大厅也位于此。1730年,为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阁首相,小费舍尔·冯·埃拉赫在东侧建造了“首相府翼(Reichskanzleitrakt)”,从此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内庭广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都曾在此居住。首相府翼楼顶还装饰有查理六世的盾徽和皇冠。
整个宫殿内共有二十多个收藏馆,皇室文化的收藏堪称欧洲之最。进入霍夫堡宫参观的售票处就位于首相府翼的一楼,包括银器馆、茜茜公主博物馆和皇家居室。银器馆里主要展出了帝国奢华的餐饮文化,包括精美的瓷器、银器和宴会用品;茜茜公主博物馆有6个展厅,她的粉丝们可以来此探寻茜茜公主昔日的生活场景;皇家居室主要陈列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的19间起居室、工作室和客厅。但只有银器馆允许拍照,而且我时间不够了,整个霍夫堡宫仅宏大的外观就值得逛上小半天。加之我极其不喜欢茜茜公主,也就放弃了入内游览。
首相府翼下面被称为帝王门,曾是帝王进出的大门,也是大楼的中间入口。
如此重要的入口怎能不精心设计装饰一番呢?1728-1729年,为国家图书馆入口上方制作雕塑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家洛伦佐·马蒂利(Lorenzo Mattielli,1687-1748),在帝王门两侧制作了四尊描绘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功绩的雕像。左侧是大力神与力大无穷的安泰俄斯搏斗,安泰俄斯只要与大地接触就会获得无穷的能量,所以赫拉克勒斯只能将其举起后扼死。右侧是大力神清理了奥革阿斯的牛圈却未得到许诺的报酬,赫拉克勒斯去寻仇杀死了奥革阿斯。
1735年,负责建造图书馆的小费舍尔·冯·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1693-1742)在瑞士翼东侧建造了冬季骑术学校,还为首相府翼的东边设计了“米盖尔翼(Michaelertrakt)”,可惜建筑未完工他就去世了。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家费迪南德·克什纳 (Ferdinand Kirschner,1821-1896)完成了米盖尔翼的建造,设计了50米高的穹顶和曲面,使其面向市中心,就用对面的圣米盖尔教堂命名。
米盖尔翼大门上方装饰有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盾徽
雕塑家洛伦佐似乎对大力神情有独钟,同样在门两侧制作了一组雕像,从左至右依次是:赫拉克勒斯杀死九头蛇许德拉;赫拉克勒斯击败亚马逊女人,命令女王希波吕忒交出腰带;赫拉克勒斯受命摘取赫斯珀里得斯的金苹果,返回解救了被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制服了冥府守门犬柯尔柏洛斯。
两侧各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喷泉,北侧是设计城市公园中小约翰·施特劳斯金色雕像的艺术家埃德蒙·冯·赫尔默(Edmund von Hellmer)在1897年制作的男神除魔;南侧是鲁道夫韦尔(Rudolf Weyr,1847-1914)在1893年制作的女神降妖。
19世纪中叶,维也纳老城墙拆除,建起了环城大道,正是奥地利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既然国家强盛就要有更宏大的宫殿才能与之相衬,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霍夫堡宫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德国建筑家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1803-1879)和奥地利建筑家卡尔·冯·哈森瑙尔(Karl von Hasenauer,1833-1894)设计的方案将宫殿向西一直延伸到环城大道。但茜茜公主常年不在家没孩子可生,扩建了那么多房间没什么用,工程就一直拖延到1913年才建造完毕,也就是现在被称为“新霍夫堡(Neue Hofburg)”的部分,内部包括国家图书馆、以弗所博物馆、古代乐器博物馆、兵器盔甲博物馆等。随着奥匈帝国的终结,老皇宫西北方向部分就再也没有建造,所以整个霍夫堡宫的格局非常奇怪并不对称,未建造的部分后来被开辟为人民公园(Volksgarten)对公众开放。
新霍夫堡正对着的就是英雄广场(Heldenplatz)。
广场上有两尊骑马像遥遥相对,都是奥地利雕塑家安东·多米尼克·冯·费尔科恩(Anton Dominik von Fernkorn,1813-1878)所设计。靠近新霍夫堡的是1865年建成的欧根亲王的骑马像,他曾大败土耳其军队。他的形象同样也曾竖立于布达佩斯的布达皇宫前。
对面靠近人民公园的骑马像是卡尔大公(Karl von Österreich-Teschen,1771-1847),他是利奥波德二世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年少时就领军作战,25岁便被授予元帅军衔,还积极推动军事改革。雕塑于1860年落成,纪念他在1809年5月阿斯帕战役中击败了拿破仑,也是拿破仑的第一次惨败。
雕像后面黑色石块纪念碑2002年才落成,由奥地利当代雕塑家弗洛里安·绍姆伯格(Florian Schaumberger)设计,纪念殉职的警察和宪兵。
西侧方正的建筑纪念在与拿破仑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由奥地利新古典主义建筑家彼得·冯·诺比勒(Peter von Nobile,1774-1854)于1824年设计建造完成,1933-1934年又重建,纪念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奥地利无名烈士,内部仅在国家有纪念活动时才开放。
穿过西侧的大门就是环城大道,对面就是以女强人玛利亚·特蕾莎命名的玛利亚·特蕾莎广场(Maria-Theresien-Platz)。1888年,德国雕塑家卡斯帕·冯·祖布希(Caspar von Zumbusch,1830-1915)设计建造了特蕾莎的雕像竖立于广场中央。她手持权杖和诏书,向臣民致意。四角上的四尊小雕像代表了古希腊思想中的义、智、勇、节。
雕像基座周围四尊骑马雕像是奥地利帝国的四位将军,站立的四尊雕像是女大公的四位政治顾问。
雕像四周还有4组形态各异的喷泉,都是特立同和水泉女神耐得斯嬉戏的情景。
广场两侧建筑外观极为相似,北侧为1889年开幕的自然史博物馆,南侧为1891年开幕的艺术史博物馆,都曾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下令修建的帝国博物馆,用来保存哈布斯堡家族的大量藏品。
再往西曾是帝国的皇家马厩,现在是展示当代艺术的几座博物馆,被称为博物馆区(MuseumsQuartier)。
到达方式:地铁U3线到Herrengasse站,地铁U1线到Stephansplatz站,地铁U2线到Volkstheater站,有轨电车1、2、D、J路到Burgring站;公交2A、3A路到Hofburg站。
开放时间:九月至六月9:00-17:30,七月至八月9:00-18:00
门票:成人13.9欧元,6-18岁8.2欧元,学生(19-25岁)11.9欧元。门票包含了皇家寓所、茜茜博物馆和银器阁。
电话: 43-1-533-7570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旅行分享师、跨界自媒体人。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40余个国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