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在融水侗族村寨现存的鼓楼、风雨桥很少,大年一带原有的鼓楼均已毁于火灾,仅有重建的归合鼓楼。每当夜幕降临,鼓楼灯火辉煌,夜校学员在此潜心学文化。每逢佳节,村民欢聚鼓楼坪,欢庆起舞,男女唱歌,热闹非凡。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就常在这里传唱。广大的青年男女,更把鼓楼作为传播爱情种子的乐园,在这里“行歌坐月”,轻歌曼舞,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凡是侗寨,必有鼓楼。据侗族老人的介绍,鼓楼被喻为侗寨的“遮荫树”,如果寨子里没有了“遮荫树”,寨子就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发达兴旺。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俗称花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

黔东南肇兴侗寨

侗族(侗语作 Gaeml)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唐代就已成为单一民族载于史册,自明清以来,侗族又被称为“僚人”、“侗僚”、“峒人”、“洞蛮”、“峒苗”或“夷人”。民国时期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

侗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语支,分南、北部两种方言。由于与汉族长期接触,大多数侗族群众都能兼说汉语,通用汉文。过去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均使用汉字,1958年党和政府曾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侗文。

黔东南肇兴侗寨鼓楼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俗称花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鼓楼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托,也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如肇兴五个房族五座鼓楼);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2)

三江县侗族风雨桥(俗称花桥)之程阳桥

凡是侗寨,必有鼓楼。据侗族老人的介绍,鼓楼被喻为侗寨的“遮荫树”,如果寨子里没有了“遮荫树”,寨子就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发达兴旺。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在融水侗族村寨现存的鼓楼、风雨桥很少,大年一带原有的鼓楼均已毁于火灾,仅有重建的归合鼓楼。每当夜幕降临,鼓楼灯火辉煌,夜校学员在此潜心学文化。每逢佳节,村民欢聚鼓楼坪,欢庆起舞,男女唱歌,热闹非凡。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就常在这里传唱。广大的青年男女,更把鼓楼作为传播爱情种子的乐园,在这里“行歌坐月”,轻歌曼舞,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3)

黔东南肇兴侗族村寨稻田风光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

所以,大多数地区的侗族人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且糯米种类繁多,如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4)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5)

侗族农民冯兴超一家正在和客人一起打糍粑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艺复杂而细致,品种繁多。例如:加苏子汁的叫红侗粑,加杨桐叶的叫黑侗粑,带馅的叫豆沙侗粑、枣泥侗粑等。宴客时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饯花卉;席上要备畅销全国的“五味姜”,清香适口的“油茶”,清甜软糯的“黑珍珠饭”,水牛调制的“酸龙肉”,以及闻名遐迩的“醅草鱼”,为的是宾主一起欢聚共乐。湘西一带侗族姑娘擅长用柚子皮、冬瓜皮等雕成鱼鸟花草各种形状,用白糖渍成蜜饯,待客时,小的泡菜用,大的盛盘中饷客。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6)

榕江侗乡设拦路酒迎宾客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又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中共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但侗族人十分忌讳坐在门坎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在正月初一时不能生火;祭祀期间不许外人入寨;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等。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7)

侗族姑娘正在刺绣

侗族刺绣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有名的绣品之一。在博览会上,侗族织锦、侗族刺绣的制作技艺,精美无比的织绣工艺吸引了数万观众到广西展区参观。侗族刺绣的艺术品也繁多,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内容相当广泛,其中马尾背扇更是最佳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由中国文化部、山东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三江县侗族刺绣、侗族织锦2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博览会,并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三江县的石侗娟、石汉群获得了“传承人展示奖”。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8)

黔东南肇兴侗寨男子服饰

因为侗族刺绣的原因,他们大都喜欢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一般都是青、紫、白、蓝色为主。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在城镇附近的侗族男子装束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而且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9)

广西三江侗族女子服饰

在三江侗族女子就喜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而洛香妇女春节喜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0)

侗族送新娘“回门”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礼非常奇特,一般在春节前后(普通月份不能举办婚礼)举行,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 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1)

侗族送新娘“回门”彩礼

彩礼有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拿着一把伞,以便外人辨认。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爆竹。

并且侗族婚礼有许多的禁忌,如:(1)忌同姓结婚。(2)五行相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亲。(5)忌寅年婚嫁。(6)忌接亲时碰见孕妇、丧事。(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8)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实。(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2)

侗族刺绣上的先民的图腾符号“三鱼共头”

侗族还十分崇拜龙和鱼,如果天边出现彩虹,称做“龙喝水”,谁家也不能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虹。在认同族或认亲时,都要先问对方是否知道三鱼共头(其先民的图腾符号),若答得出,便认为是同族人。而且每逢婚丧嫁娶等大事,请客送礼都离不开鱼。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3)

侗族的文化艺术也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4)

广西三江侗族聚居点程阳芦笙大赛

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5)

侗族社日节(二月春社之日)吃社饭之俗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农历三月初三)、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为主,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也称行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也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都会有对歌、赛歌比赛,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常常举行对歌比赛活动,而侗族少男少女们也会通过对歌、赛歌的这种形式来选择对象,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侗族还有吃社饭之俗(二月春社之日),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6)

广西侗族岜团斗牛节

“月也”是侗族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社交活动,就是一个村寨到另一村寨作客,一起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在农闲时,斗牛是侗族最为热闹的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如果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而且寨内如果举行祭祀活动,期间外人禁入寨,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7)

三江县富禄侗族“抢花炮”

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为“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北部侗族地区又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则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在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生活习俗文化(侗族风俗习惯)(18)

通道侗族葬礼

侗族的丧葬习俗同汉族一样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可以埋入祖上的坟山,非正常死亡的人或未成年人夭折则埋于僻静的荒野。贵州从江和黎平一带过去有“停棺待葬”的习俗,人死入殓后将棺材停放在效外,等待本房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人都死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