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伯苓办南开大学的初衷(南开之父张伯苓)

张伯苓办南开大学的初衷(南开之父张伯苓)他深感海军报国无望,便怒而退役,弃武从教;立志“宁以身殉,不为利诱,终身从事教育”。其中,一位年轻的北洋军官,因目睹这屈辱场面,紧紧攥响了拳头。这年,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历经甲午战争炮火洗礼和惨遭日军占据三年之久的刘公岛,被英国正式租借。短短两天,国帜三易!英国水军热烈欢呼,礼炮齐鸣;而国人目击心伤,五内皆裂!

张伯苓办南开大学的初衷(南开之父张伯苓)(1)


【张柏苓:中国现代教育的伟大创造者】

1898年5月23号,满目山河,肃穆同悲。

被称北洋水师基地的威海卫,正进行着耻辱且诛心的交接仪式。

只见海岛最高处的旗杆,先是降下了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了大清国的黄龙旗。

第二天上午,又降下了大清国的黄龙旗,升上了英国的米字旗……

这年,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历经甲午战争炮火洗礼和惨遭日军占据三年之久的刘公岛,被英国正式租借。

短短两天,国帜三易!

英国水军热烈欢呼,礼炮齐鸣;而国人目击心伤,五内皆裂!

其中,一位年轻的北洋军官,因目睹这屈辱场面,紧紧攥响了拳头。

他深感海军报国无望,便怒而退役,弃武从教;立志“宁以身殉,不为利诱,终身从事教育”。

这位年轻的军官,便是成就南开传奇的著名教育家张柏苓。

张伯苓办南开大学的初衷(南开之父张伯苓)(2)

算起来,张柏苓的一生,经历了清末、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新中国。

跋涉在时代的疾风骤雨里,他始终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

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

众多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后世亦尊称他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立誓教育救国,为学校经费不顾体面到处“乞讨”】

离开威海卫后,张柏苓回到天津。

在当地的富商老乡严修那里做家馆教席,讲授英语和数理化知识。

张伯苓和严修有着相同的教育理念,深信唯有教育才能真正救国,为创建真正的现代学堂,两人还曾东渡日本考察教育。

直到1904年,才郑重开办新学;出身于盐业世家的严修出资,年轻的张伯苓任校长。

同年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中,便有谱写清华传奇的梅贻琦。

张伯苓办南开大学的初衷(南开之父张伯苓)(3)

张柏苓和严修

1906年,受外界捐赠土地及捐款,张柏苓和严修两人才有资金修盖校舍。

学校于1907年迁往荒凉的南部郊区,正式取名为“南开中学”。

到了1919年,曾经的南开中学,开始往现代化学府转型,开设文、理、商三个学院,并随着不断完善,逐渐开设矿学院、经济研究所以及化工研究所。

也是这一年,南开大学的传奇正式唱响。

在回忆与严范共同募建南开大学时,张伯苓形容自己到处“乞讨”。

那些年,他犹如托着钵盂的游方僧到处化缘般,不顾体面周旋于军阀商界之中,像“乞丐”一样讨来教育经费,而这些是为了能够顺利建设南开大学。

有感于严范孙和张伯苓的信念,当时江苏督军李纯已经病危,还特地留下遗嘱,将家产的四分之一共50万元,捐赠给筹办的南开大学;曾经先后当过民国总统的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也纷纷慷慨解囊,并且不设置任何交换条件。

可以说,南开大学,就被“百家饭”喂活的孩子。

南开学校创办后,张柏苓屡次强调:

“南开学生的体质,决不能像现在一般人那样虚弱,要健壮起来”。

于是各种运动和体育课,便风风火火地从南开大学开展起来;张伯苓还言传身教,经常与学生一起踢足球,不时亲自带领学生参加比赛,为的便是强健体魄,振兴中华。

张伯苓办南开大学的初衷(南开之父张伯苓)(4)

南开大学参加华北运动会

不仅如此,张柏苓还颁布南开校训,立志培养兼具“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人才。

回顾历史长河,南开也真真正正做到了!

翻开当年的师生名录,一大批卓然成器的人才放射着熠熠光芒:有国家领导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两院院士,人文科学著名人士,其中我们熟悉的周恩来、梅贻琦、张彭春、陶孟和、曹禺、老舍等著名人物,都是从南开走出来的。

【学校被轰炸,爱子壮烈殉国,他连连悲叹:死得好】

身份乱世,山河疮痍,南开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谁也不敢预料。

但不管环境多么凶险,张柏苓始终坚定着教育救国的志向。

1935年,中日关系早已剑拔弩张。

日军将天津指挥部和兵营设在南开大学、南开中学之间的海光寺。

这番架势,无疑是横在张柏苓脖子上的一把刀。

即便身处险境,张伯苓还是带领全体师生冲在爱国救亡运动的最前线,多次公开支持南开学生游行、进行爱国运动。

那年的开学典礼上,他更是不顾安危抛出振聋发聩的“抗日三问”。

张伯苓问:“你是中国人吗?”

师生答:“是!”

张伯苓再问:“你爱中国吗?”

师生再答:“爱!”

张伯苓又问:“你愿意中国好吗?”

师生又回:“愿意!”

三问三答之后,南开师生皆热血沸腾,坚定爱国救亡之心。

日寇是恨极了张柏苓和南开大学,曾多次派特务秘密跟踪张柏苓,施行暗杀计划。

对于丑态毕露的侵略者来说,他们太懂得"欲亡其国,先亡其种"的道理;可他们也太惧怕,惧怕南开师生身上那股百折不挠的中华魂。

所以,七七事变后,日寇的炮声也在天津炸响。

同年7月29日,日军不顾国际法例,公然炸毁南开校园。

楼宇瞬间沦为瓦砾,珍贵学术典籍荡然无存,三十年心血就这样毁于一旦!

张伯苓办南开大学的初衷(南开之父张伯苓)(5)

身在南京的张柏苓闻之大恸,几乎不能自已。

动荡乱世,多得是生死难料。

南开遭轰炸没有多久,张柏苓最疼爱的儿子张锡祜奉命驾机开赴前线作战,不幸遇难殉国。

短短时间,再闻骨肉噩耗,张柏苓似乎失去了宣泄悲伤的能力。

他默然许久,缓缓说道:“死得好!死得好!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国难、校难、家难……这层出不穷的磨难,让张柏苓难以承受,却没有让张柏苓一蹶不振。

他重回南开,站在废墟上发表演讲,再次宣布抗日立场: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奋励。"

疮痍山河,困不住有志之士的铮铮铁骨;硝烟战火,亦湮灭不了华夏民族的信仰曙光。

随着战争局势的日益紧张,当局教育部下发公函,命令以南开、清华、北大为首的北方高校往南迁移。

我们也欣慰看到,动荡乱世中,中国教育史上最顶尖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炮火中成立了。西南联大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基础,云集当时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团队,各种学术代表人物汇聚一堂。

此时清华的校长,便是张柏苓的学生梅贻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我们无法想象,张柏苓在教育救国的路上走得多难。

但我们可以肯定,这条崎岖弯折的救国路,张柏苓走得无怨无悔,也走得精彩成功。

他用毕生的信仰,造就了民国教育的一场场传奇,也谱写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年参加校庆,被南开拒之门外】

1948年6月,蒋先生多次邀请张伯苓担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并写来亲笔信。

他无意从政,却盛情难却;于是答应蒋的要求,临时担任三月行政职务,期间也希望对方尽快寻觅到合适人选。

但张柏苓没有想到:他前脚离开南开,国民政府就免去了他南开校长的职务,以此逼迫他前往台湾。

被迫“晚节不保”的张柏苓,还是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

后来蒋经国专门前来劝说,并留下一架飞机和大额支票;只要张柏苓愿意,随时可以飞到台湾。

张柏苓给出的回答是:“不愿离开南开,更不愿离开祖国!”

只是这一留,也多少造就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1950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举办校庆活动。

75岁的张伯苓听闻消息,满怀热情地前往参加,却因身份问题,被南开负责人拒之门外。

耗尽毕生心血创建南开,却无法见证它的成长;这对张柏苓来说,无疑是场巨大的打击。

张伯苓办南开大学的初衷(南开之父张伯苓)(6)

但他不悔,也不怨,在最后的生命时光,仍旧静静关注着南开的成长。

南开举办完校庆后半年,即1951年的2月23日,张柏苓便在天津病逝。

他留给家人最后的感叹是:新中国有光明远景。

纵观张柏苓一生殚精竭虑,可他留给家人的钱财,只有7元4角钱,以及两张戏票。

众人听之,无不垂泪悲叹!

他辛苦奔波数十年,房无一间,地无一亩,却为中国留下无法计算的珍贵遗产。

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和重庆南开中学……这些曾让他拼死保护的学校,如今已培养出了一代代人才。

以允公之心,行允能之事,张伯苓留下的南开精神穿透了历史,也引领着未来。

这样的中国校长,永远不该被遗忘!

END~


日军空袭学校,沈从文想保命却遭惨骂,校长梅贻琦的表态更有深意

梅贻琦为何随蒋撤往台湾?用半生颠簸换清华平安,他的凄苦不忍看

蒋梦麟:任职校长17年,功绩仅次蔡元培,却因妻子言行被逐出北大

我是初拾,我们下期见!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