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的识字方法(止戈为武浅谈武字)
武的识字方法(止戈为武浅谈武字)下面我们看一下甲骨文:我们来看一下金文和篆字的武,这是楚庄王时代所用的文字,也是许老夫子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的汉字了,注意这时候的武还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看起来似乎还真是“止戈为武”这么个套路。潘大夫的这个建议恐怕也有溜须拍马的成分,没想到马屁拍到了马脚上,楚庄王当即反对说:“小潘你识字么?武字,就是借由武功(军事成果)来止息兵戈杀伐,所以说“止”加“戈”就是一个“武”字。(戢ji是一个生僻字,意思是收藏兵器)。”《左传》记载楚庄王没有修筑任何纪念物,很快班师回国了。楚庄王,就是“一鸣惊人”的那位,春秋五霸之一,对于战争、武功应该说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字圣”许慎在编写“武”字条目的时候也请他来为“武”字代言。然而这个广为流传的对“武”字的理解,从字源的角度来说却是有失偏颇的。百度百科“止戈为武”字条下面,不知道是哪位根据《左传》里言简意赅一句话给扩写了洋洋洒洒一大段故事,但请注意此
最近俄乌冲突牵动世人神经,作为一向爱好和平的华夏子孙,我们呼吁和平,反对诉诸武力,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并将不断重复验证——乞讨是得不到和平的,只有国家拥有强大的武力威慑,才能有效的防止侵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领域的头条号,我们不来讨论俄罗斯、乌克兰孰对孰错,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乌克兰本身拥有强大的武力,俄罗斯也不敢贸然发起“冲突”。我们老祖宗远在春秋时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止戈为武”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卷十二】【戈部】解释“武”字时写到——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这两句话表述略有出入,但都出自同一个历史典故:公元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左传》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国的历史),楚国兵困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前去解围,反被楚庄王打败,楚庄王手下大夫潘党建议说:“我听说战胜了敌人,一定要建一个纪念物将来给子孙看,使他们不忘先人的武功。”(原文: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这个“以示子孙”的纪念物估计不是现代的“xx战争纪念碑”,更可能是用战死敌人的头颅垒起来的“京观”,除了给子孙看恐怕更是要给敌人看,起到震慑的作用。
成语大师楚庄王熊侣:“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止戈为武”的原创作者
潘大夫的这个建议恐怕也有溜须拍马的成分,没想到马屁拍到了马脚上,楚庄王当即反对说:“小潘你识字么?武字,就是借由武功(军事成果)来止息兵戈杀伐,所以说“止”加“戈”就是一个“武”字。(戢ji是一个生僻字,意思是收藏兵器)。”《左传》记载楚庄王没有修筑任何纪念物,很快班师回国了。
楚庄王,就是“一鸣惊人”的那位,春秋五霸之一,对于战争、武功应该说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字圣”许慎在编写“武”字条目的时候也请他来为“武”字代言。然而这个广为流传的对“武”字的理解,从字源的角度来说却是有失偏颇的。
百度百科“止戈为武”字条下面,不知道是哪位根据《左传》里言简意赅一句话给扩写了洋洋洒洒一大段故事,但请注意此处有一个常识错误——东周的楚庄王没有见过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量被发现要到1936年以后,此前历朝历代金石学家主要研究对象的都是大小篆。
我们来看一下金文和篆字的武,这是楚庄王时代所用的文字,也是许老夫子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的汉字了,注意这时候的武还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看起来似乎还真是“止戈为武”这么个套路。
下面我们看一下甲骨文:
甲骨文的书写并不规范,这里举例子用的是大家相对比较看得懂的一种写法
我们看到上半部分的“戈”更形象化了,俨然就是一件兵器的样子,下面的“止”则变成了一个“小爪子”,在甲骨文中这个“小爪子”的造型非常常见,由于甲骨文书写尚未完全规范化,这个“小爪子”有可能指代手也有可能指代脚。
我们拿另一个字来说明:
甲骨文“承”
这是“承”字,上面一个跽跪的人,下面两个小爪子就是双手,看着这个字仿佛响起“我把你紧紧拥入怀里,捧你在我手心”的旋律——这个会意字生动的表现了“奉承”这个本意。
所以从甲骨文来看,“武”的本意是手持兵器为武——不是止戈为武,而是持戈为武。(也有人说下面这个止是脚,指的是握着兵器前进,表示武装力量)
开国领袖不是教导我们枪杆子里出政权么,不“持戈”何以“止戈”?
看来“止戈为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真正和平只有靠铁拳来保卫。
类似的还有“國”字,甲骨文中“國”是“口” “戈”,左边的“口”代表了城郭,右边的“戈”代表武力,“國”即指有武力保卫的城邦,因此周朝时城里人才称为“國人”。
國——有武力保卫的城邦
有的人要说了,这不是个“或”字么?没错,《说文解字》里就提到了:(或)邦也。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爲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乃又加囗而爲國。(意思就是周代以前或就是国的意思,周代以后词义分化了,“或”外面套个框才是“国”的意思了。)
《说文解字》里的“國”字
有人说:不对啊,我听说国的繁体字原来是“口”内一个“武”字,后来为了避武则天的讳才改成“口”内加“或”的,你怎么说上古时代“国”字就写作“國”了呢?
这其实又是另一个以讹传讹的故事,事实是这样的——武则天登基称制之后,因为都知道她有个业余爱好就是造字,就有人很谄媚地建议武则天把国改为“口” “武”,有武姓威加海内的意思,咱们的则天大圣皇帝还真听话,马上就下诏改了……改了没几天又有人和她说不妥不妥——“武”退口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女皇大人一听大惊失色,赶紧又给改回来了,改回来了,回来了……因此现在“口 武”这个字任何文字软件都是打不出来了,因为这个字就没有实际流通过。
顺带再一提:现行简体字“国”其实是“國”的异体字,至迟到唐朝就有这个字了。(简体字其实自古就有,很多人认为简体字不如繁体字有文化,也是不对的,其实简体字并不是建国以后硬造出来的,里面大有学问,甚或有令人拍案叫绝的神来之笔。说起我朝简体字运动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有机会开专题另讲。)
网传颜真卿楷书“国”字,但笔者翻遍手头颜氏字帖未见此字,如有知道出处的朋友望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