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金桥是什么(海心沙的丝路金桥)
丝路金桥是什么(海心沙的丝路金桥)“丝路金桥”的创意始于广州“如果抛弃了这个时代或者时代的语境,作品就会变得很无力,甚至说仅仅成为了个人的一种喜好。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由个人经验上升成为公共经验,最后变成人类的知识或者一种财富。”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谈到对艺术的理解时,舒勇总是带着满满的使命感。不难想像,这座桥的搭建实殊不易。2万多块“长城砖”重达一百多吨,用集装箱从北京运过来。运达后,得一块砖一块砖地搭建上去,就像拼大型乐高一样。但这个“乐高”的难度高很多,艺术家舒勇带着30多个工人,足足用了25天,才在海心沙公园把这座桥拼起来。“这座桥虽然是搭建起来的,但十分结实,人是可以在上面行走的。”舒勇说。《丝路金桥》,其实是艺术家舒勇的一件大型艺术景观作品。此前,这座“金桥”曾在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中国外交重大活动上多次亮相。在广州展出,也是缘于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正在广州海心沙公园展出的大型主题艺术景观“丝路金桥”与项目主创艺术家舒勇。项目受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主办方邀请展出,为期一年。
←夜幕中的“丝路金桥”,金光闪闪。本版由被访者供图
从去年12月1日至今,在广州塔的映衬下,有一座特别的“丝路金桥”成为了广州海心沙公园最热门的打卡景点。
只见长28米、高6米、宽4米的“丝路金桥”,由2万多块“长城砖”形状的人造树脂水晶砖砌成,色如琥珀,金光闪闪、精巧典雅。桥体“花香弥漫”,每块砖的内部熔铸丝绸制作的手工花,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几十个国家、近百座城市的“国花”或“市花”——寓意架设“沟通之桥”。
不难想像,这座桥的搭建实殊不易。2万多块“长城砖”重达一百多吨,用集装箱从北京运过来。运达后,得一块砖一块砖地搭建上去,就像拼大型乐高一样。但这个“乐高”的难度高很多,艺术家舒勇带着30多个工人,足足用了25天,才在海心沙公园把这座桥拼起来。“这座桥虽然是搭建起来的,但十分结实,人是可以在上面行走的。”舒勇说。
《丝路金桥》,其实是艺术家舒勇的一件大型艺术景观作品。此前,这座“金桥”曾在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中国外交重大活动上多次亮相。在广州展出,也是缘于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主办方的邀请。
作为这座桥的搭建者,艺术家舒勇显然是一位喜欢以时代命题的艺术家。2020年1月26日,他启动了“每日一画·致敬战疫英雄”主题艺术行动。在2022冬奥会开幕当天,舒勇又开始了“每日一画系列《一起向未来》主题”的创作。
“如果抛弃了这个时代或者时代的语境,作品就会变得很无力,甚至说仅仅成为了个人的一种喜好。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由个人经验上升成为公共经验,最后变成人类的知识或者一种财富。”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谈到对艺术的理解时,舒勇总是带着满满的使命感。
“丝路金桥”的创意始于广州
南都:你在广州学习工作过,《丝路金桥》与广州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舒勇:其实与广州还真的很有渊源。2013年,我就开始关注到丝绸之路相关主题,就有了这个创意。我当时在广州,创意实际上是来自于广州,桥梁构件的制作大部分也是在广州做的。我从2013年到2014年花了一整年,组织了五百多个工匠在广州生产。2015年,丝路金桥在米兰世博会首展后,我就曾想在广州展出这座桥,但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过来。诞生8年后,借助“读懂中国”会议的契机,才有机会回来金桥的诞生地广州展出。
南都:制作《丝路金桥》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舒勇:其实最困难还是在于整个砖的抛光把握,因为必须用纯手工去制作,而且砖的尺寸不能有很大的误差,误差都控制在0.1毫米以内。制作过程也没有办法快,要加化学剂的话,砖就会有弯曲,或者起泡爆裂,曾为了赶时间损害了将近3万块砖。后来,我发现事情真的急不来,制作每一块砖的程序至少是20天以上。它要经历一个自然风干的历程和抛光,光抛光都有5道工序:粗磨、细磨、沙磨、水磨、球磨。最难的那一道是用水来磨,要把砖打磨得像丝绸般的质感。还有搭建桥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桥梁那么大,砖与砖之间的吻合度,稍微误差一点点就装不上去了。包括这一次过来广州,在安装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运输的时候有一些砖受损,还有温差影响,有温差的话,砖就会热胀冷缩,尺寸会变化,需要重新打磨。
南都:《丝路金桥》为什么用了百花齐放这个概念?
舒勇:国花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我们能够把这么多的文化因素融合在一座桥里,其实也就是想表达一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共商共享共建。今天,只有构建命运共同体才会有未来,我特别希望能够把这个价值观传播出去。每一块砖都不一样,因为都是手工完成。即使是一种花,但是摆的方向不一样,还有摆的朵数不一样,呈现的效果都会不一样。正好广州又是花城,所以这一次是最完美呈现了我这个世界百花园的概念,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作品三部曲:砖-桥-船
南都:金桥之前,你的作品也包含过“城砖”的意象,你的创作是不是都有一种延续性?
舒勇:是的,最开始用琥珀金砖制作的作品是在2013年,我创作了《古歌砖》,在意大利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展出。当时,我收集了1500句中国的知名词语,用中英文书法对照写出来,熔铸在1500块金砖里面,砌成了一面墙。其实那个时候我就想到要如何破墙、拆墙,就是要嫁接起桥梁。一带一路,我发现那就是一个桥梁,所以接下来就又做了《丝路金桥》。
南都:从砖到墙再到桥,下一步你有什么计划?
舒勇:现在有桥了,下一步就是船了。开放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一次疫情让我们开放受阻了,但是也让我们更意识到开放交流的重要性。一旦疫情得到控制之后,世界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和交流的契机。所以,下一个作品,我想以船为主题,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延伸。
南都:跟着时代命题,你觉得该怎样平衡艺术和世俗的关系?
舒勇:大道至简。好的作品自然是需要老百姓来欣赏的。你看《蒙娜丽莎》,一直有那么多人天天去打卡,象牙塔里的东西它走不向社会的。我希望艺术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不是说曲高和寡,成为一小部分人的游戏,成为自娱自乐的东西。你可以去实验,但是实验的东西它始终是需要通过社会检验的。那么看老百姓喜不喜欢,我觉得是其中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说老百姓喜欢,我相信还是有它的意义的。
南都:你多次在国外办展,你觉得中国的艺术创作在国外传播的情况怎样?该如何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舒勇:我觉得我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创造一些新的符号,而且国家应该用一种国家战略去推动新时代的符号走向世界,这样才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你。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不能只满足于在华人社区。能不能让我们的艺术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去,能不能进入西方的主流空间、主流媒体,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致的。我们要学会用国际语言讲故事的能力。我希望我们要掌握国际的传播语言,掌握国际的传播规律,用好国际的传播技术。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陈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