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深度解读(深度评论平原上的夏洛特不得不看的理由)
夏洛特深度解读(深度评论平原上的夏洛特不得不看的理由)从鲁迅开始,乡土文学进入大家视野,作品多是从新知识分子视角描写乡土传统与新时代新思潮的摩擦、冲突及融合。乡土文学不特定将乡土人文写好还是写坏,主要看执笔者意图,比如鲁迅写乡村还是沈从文写,给读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徐磊导演在《平原上的夏洛克》中表现乡土风貌、人物特点和社会关系时,并未作价值导向,而是选择将一切“暴露”在观众眼前:演员就是农民本人、各有鲜明性格、农民该有的优秀品质和局限性都未隐藏,一切“原汁原味”,观众可自行挖掘。你可以说导演无心插柳,也可以说他手段高明,反正结果就是:电影中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饱满;两种社会的碰撞震撼人心、其融合令人捧腹但也带给观众反思。我能理解新人导演对市场反应的不自信,想借“荒诞喜剧”、“黑色幽默”这些讨好小众市场的噱头为影片宣发作突破口(但恰恰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个宣发定位的利基市场不存在,见多识广的观众肯定能感受到这片子确实喜剧、确实幽默,但跟荒诞、
文末附剧情简介,需要再回忆一遍的朋友可读。
我是“大片会议室”的主笔肖朗。
如果只能选一部电影给我的孩子看,我选《平原上的夏洛克》。或许他会觉得无趣,但总有一天,他会明白我对他的期待有多高,推荐这部电影即是明证。
我不想用“天才导演横空出世,处女作就必将载入中国电影史和文学史”这样夸张的标题写作,但这句话有几率成为事实。23日下午,我在影院座位上就已经想好,我会给这部电影满分评价;很多人以为影评人专爱挑刺,有文人相轻的臭毛病——其实,当你的作品够强,哪怕像《平原上的夏洛克》一样,不考虑摄影、配乐、服饰,单考虑电影中窥探人文的深度就足够震撼,那么至少我,从不吝啬掌声。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乡土文学作品。
请原谅我用文学作品来形容它,而不是找个电影领域的词汇,因为观影时它强烈吸引到我的就是其文学性。等我回到家在网上搜索到这部电影的相关材料,发现它已经拿下“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电影文本奖”,我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除了搜到获奖信息,我还看到一些人已经在网上发布“荒诞喜剧”、“黑色幽默”角度的解读,我认为这些朋友都需要跟我孩子一样加强学习。“荒诞”的创作特点是重情节、轻人物,用归谬法折射原点或主题的荒谬;《平原上的夏洛克》恰恰在人物塑造上极其丰富、深刻,“破案”剧情的原点、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冲突的主题这两样都不荒谬。“黑色”的思想基础是悲观主义,“黑色幽默”也被称作“绝望喜剧”、“病态幽默”,而《平原上的夏洛克》整体情绪平稳、温馨,并无半点绝望、病态,更没有必要如此。
我能理解新人导演对市场反应的不自信,想借“荒诞喜剧”、“黑色幽默”这些讨好小众市场的噱头为影片宣发作突破口(但恰恰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个宣发定位的利基市场不存在,见多识广的观众肯定能感受到这片子确实喜剧、确实幽默,但跟荒诞、黑色不沾边);但我不能理解百度百科介绍及其收录的网易网、北青网等成熟媒体的评价也偷懒套用这个说法,难道他们的态度是“通稿给我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观众又不懂”?
从鲁迅开始,乡土文学进入大家视野,作品多是从新知识分子视角描写乡土传统与新时代新思潮的摩擦、冲突及融合。乡土文学不特定将乡土人文写好还是写坏,主要看执笔者意图,比如鲁迅写乡村还是沈从文写,给读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徐磊导演在《平原上的夏洛克》中表现乡土风貌、人物特点和社会关系时,并未作价值导向,而是选择将一切“暴露”在观众眼前:演员就是农民本人、各有鲜明性格、农民该有的优秀品质和局限性都未隐藏,一切“原汁原味”,观众可自行挖掘。你可以说导演无心插柳,也可以说他手段高明,反正结果就是:电影中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饱满;两种社会的碰撞震撼人心、其融合令人捧腹但也带给观众反思。
(文末附剧情简介,需要再回忆一遍的朋友可读。)
借用费孝通的说法,超英他们生活在传统农村的“礼俗社会”,其特点是大家知根知底、熟人间有天然的信任,人与人交际追求心安。 电影中,很明显乡亲们都知根知底且熟人间有信任链条,这一点从超英“一个好汉N个帮”就可以看出,有事要帮忙找谁家妹夫、谁家儿子这些人非常靠谱、热情;主角超英本人处理各种关系的标准就是心安,他想对得住亡妻、对得住被撞的树河、对得住自己的马驹、对得住被“冤枉”的范总,通常会在实际利益和心安间选择后者。熟悉标准农村“大爷大妈”的朋友应该有体会,他们中很多人遇事会求心安,所以常常做一些保守的决定或吃亏的决定。
主角超英即是生活在乡土社会礼俗文化里的典型人物形象。怎么看人物?找剧情冲突中他的选择。超英的第一次冲突是钱用来养老还是盖房子,他当然知道别人劝他的道理,但他选了告慰亡妻、翻修房子。第二次冲突是报警还是串供,串供可以省70%的钱,他过不去不对树河交代的槛,选择报警。第三次冲突是卖马,树河和马之间他选树河,但是临场得知是个“杀茬”又选不卖,他总是朴素地跟着当时的心安在走。第四次冲突是拿不拿范总的钱,不是自己该得的他选择不要。
当然,人物性格不可能如此单薄、片面,农村礼俗社会中的典型人物还必须具备一个字:土。这个“土”字是从他们扎根的泥土田垄、生活方式和交际范围中生来的;不管是超英还是占义或者树河,哪怕树河的妹妹,这些老一辈的农村人从形象上、思维上都很土。超英和占义对学校保安的敬畏、对高端小区门卫的毫无办法以及在城市的瘪手瘪脚,并非他们个人性格色彩,而是“农村人进城”的普遍面貌。二十年前能听到上海人称外地人“瘪三”,这个“瘪”字大家体会下。
当然,《平原上的夏洛克》的主题不在这个“土”上,“土”只是客观事实,未作美化。电影的主旨还是“当礼俗社会遇上法理社会”。
社会学上讲礼俗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比如超英盖房子能马上召集这个社会里的人一起劳作,平时种田、牧畜自然也是。至于法理社会,指机械地团结在一起的群体,比如我们在城市住商品房,每家每户并不相关、也不熟悉、更没有必须在一起居住的理由,链接大家的是法理,与礼俗社会完全不同,自然不存在上文所说的人们熟悉、信任及做事标准为心安了。
注意电影中超英、占义甚至澡堂搓澡的小老乡、帮超英找范总的老乡赵警官等,他们遭遇到的尴尬局面或制造的“笑果”,这些喜剧效果全部源自两种社会文化的冲突。超英、占义闯学校、小区闹笑话,是因为应对现代组织机构的规矩用不上“熟悉”、“信任”,而在乡下处理小商店监控问题时却用得上。他们吐痰被罚面对的是国家法理,超英不会与范总“圆滑”地谈判是遇到生意人认准的潜规则法理,搓澡小老乡被澡堂管理者喷一句吓得站那不敢乱动是碰到企业制度法理,而赵警官被范总一句程序不规范可能遭投诉堵死也是遭遇到国家法律的法理。在讲法理的地方,熟悉与信任没有生存土壤,也没有人关心你是否心安、会不会给他们带来心安,因为人家也不在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依赖法理而非礼俗。
结局是否找到肇事真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已经将两种社会及它们的冲突、融合摆在了观众面前。影片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是超英、占义get到想混进城市的小区,说情这套乡下管用的在城市不管用,城市的法理冰冷,于是他们“灵机一动”伪装成了外卖骑手。这一段讲的是融合,虽然笨拙且只成功了一个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超英、占义们来到城市求生存,这种融合便会越来越深、越来越自然。
那么,为什么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了解这些,强烈推荐他看《平原上的夏洛克》呢?
因为他是中国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以每年1个点的速度快速增长着,截至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预计在2025年提升至70%-75%,在2035年进入成熟期。
这个国家在超高速发展、变化,快到孩子们可能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机会深刻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根在哪。我们国家所有的传统文化、社会伦理,几乎全部来自礼俗社会,是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值得怀念的人际温情,源自熟人社会的信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只有存活在礼俗社会的差序格局中才有探讨意义。在经济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或许我们将永远失去一些东西;不管是好的还是有弊端的,我们的后代不应该了解、理解吗?
如果没有《平原上的夏洛特》这些文艺作品为孩子打开一扇门,难道要靠死记硬背历史书上的“总结概括”去了解我们远去的中国?多少部《战狼》、多少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些,怕也是抵不过让孩子真真切切体验、理解以前的中国人是怎么生长在一起的吧!
未来,你的孩子是北京人、上海人还是深圳人,或许跟纽约人、巴黎人、伦敦人没什么区别,你怎么可能有能力、有精力去解释一个消失的中国社会给他听?
前文我有提到,或许,《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导演徐磊并未想这么多,他是无心插柳,我也是过度解读——但是,他提供了窥豹一管、打开了一扇窗子,我又怎能不抓住这个契机表达我真正关心的问题?很多时候,文艺作品并无太多深刻,是解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期待赋予了它文本以外的意义;至于加之原作的赞誉,我们也无需吝啬——他投以桃,我报以李,这是他应得的。
————
附:剧情(暂时只看到了一遍,或许有些微出入,勿怪)——河北衡水某农村。
超英、占义、树河三人交情匪浅。
超英曾承诺亡妻翻盖屋子,即便大家劝他留钱养老,他还是执意翻盖屋子。待时机成熟,他卖掉了牲口凑足钱,便喊上村里人一起动工。树河在帮工期间去赶集买东西,途中遇车祸,被撞昏迷住院;肇事车逃逸。
乡亲们一致认为这种事按经验是找不到肇事车的,权衡利弊下想跟超英串口供,说是树河自己摔成这样的,好处是新农合可以报销70%,不至于找不到肇事车主的话要全部自掏腰包。超英不答应,主张报警,他的理由是不抓到人没法向受害者树河交代。树河的外甥明确表示,如果他一个人不答应,那就由他先承担医疗费用,超英认了。
由于事发地无监控、无认证且大雨冲坏了现场,警察表示破案难度很大,但一定尽力。在靠警察很可能无望的情况下,超英和占义决定同时自行侦查。
第一个办法是张贴悬赏公告寻找目击者,无成效。
第二个办法是问神婆,神婆告知一个关键词“东边”,通过在黑板上画地图、“沙盘推演”,他们发现有这个关键词也没意义。
第三个办法缘于他们在事发地点不远处一商店门口发现一只监控摄像头,这个摄像头是店主看店用的,但能监控到过往车辆,存在一定可能这些车辆也经过事发地点。哥俩燃起希望,通过摄像头查到3辆事发当日经过此处的车辆,一辆江淮、一辆丰田、一辆大众。通过在保险公司工作的乡亲,他们弄到了这3辆车的车主信息;为了确定排查顺序,他们想到神婆说的“东边”,脑洞大开,确定先查日本车、其次中国车、最后德国车。
前两辆车毫无肇事痕迹,实在让人丧气,但这时树河的外甥又来催住院费、看上去是要赖上超英了,占义和出言不逊的树河外甥打了一架。超英又一次承诺他会管到底,私下去集市出售自己的爱驹换到8500块钱。然而有人告诉他,马贩子是卖饭店的“杀茬”,超英不忍,赶紧倒贴200块给马贩子要回了马。超英决定,瓷砖退掉,先顶住树河的住院费。
超英和占义来到城市里,开始调查他们的最后一个线索,大众车。哥俩装外卖员混进车主所在小区,在地下车库找到该车辆,并发现车前脸上的严重碰撞痕迹。超英找到一名刑警老乡,与他一起夜访车主家,发现车主范总虽然矢口否认但明显在隐藏事端,但刑警老乡因程序不合规且范总有钱有势,不能直接调查他。超英和占义认为范总一定是肇事车主,于是潜入其车中盗取了行车记录仪以获取证据。行车记录仪里事发当日的存档已经被删除,这更让哥俩确定是范总没跑,认为这是范总做贼心虚毁灭证据。在证据消失的情况下,他们在记录仪里发现了范总出轨的证据,便心生一计,发彩信、打电话敲诈范总11万,这个数字是树河的医疗开销,只少不多。
树河醒了,认定撞自己的是一辆白车,而范总的大众车是黑色。当范总打电话来约交易时间、地点,超英明确表示不要这个钱了,不用再联系,但范总执拗于交易,没办法超英只能赴约当面讲清楚。因为占义骑走了他的农用电动三轮,超英只能骑马赴约;见到范总后,超英表示是误会,不要钱了,但生意人范总认为拿了钱才叫封口、自己才踏实,非要给超英12万,超英不依,结局是被范总带过去的人围殴了一顿。(敲诈之事严重影响到范总在一个新品发布会上的表现,范总很气超英一句“误会”就想带过去这件事。)
树河问钱的事,超英不让问,说人没事就好,这笔11万多的医疗费,显然是超英一个人担掉了。故事结尾,哥仨陪树河到地里转转,聊了很多庄稼的事。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点赞、收藏、评论!关注“大片会议室”,快来和我们一起看院线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