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一幅写意山水画(每周画题陈安茗山水画)
如何欣赏一幅写意山水画(每周画题陈安茗山水画)原文:(一) 以自然为师,“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笔法记》是一部山水画论著,又名《山水受笔法》、《画山水录》,五代后梁荆浩撰写。其撰写方法似受了《史记·留侯世家》黄公授书张良的故事影响,假托在太行山与一老叟答问,阐述了著者的绘画理论。此书先述著者自己隐居太行洪谷,以自然为师,并以此为绘画第一阶段的思想,提出“画有六要”,华与实、似与真之辨,名利之四种绘画品格,从而到山水画发展史。其次以遇叟而对答形式,全面而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见解,构成此著之主体。《笔法记》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总结了前人和著者自己的经验,构建出山水画论的体系,对后世山水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将《笔法记》原文与译文分段编录于后,供学画者和收藏者参考。1 云中27cmx45cm荆浩《笔法记》
陈安茗,原名安明,北京艺韵阁书画院院长,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山水人文艺术中心主任,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士,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创作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诗词网、中华诗词论坛高级顾问和导师。作品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展览,多幅山水画作品被中央直属机关重要机构收藏,作品入编《当代美术全集》第二卷,出版有《陈安明美术作品集》《贵有古意·山水画作品集》《师古图今·中国画名家档案陈安明卷》等个人画集。
在北京凤凰岭书院画家与姜宝林,王鲁湘等导师合影
【每周画题】陈安茗山水画(027) 笔法本质
文/志实
《笔法记》是一部山水画论著,又名《山水受笔法》、《画山水录》,五代后梁荆浩撰写。其撰写方法似受了《史记·留侯世家》黄公授书张良的故事影响,假托在太行山与一老叟答问,阐述了著者的绘画理论。此书先述著者自己隐居太行洪谷,以自然为师,并以此为绘画第一阶段的思想,提出“画有六要”,华与实、似与真之辨,名利之四种绘画品格,从而到山水画发展史。其次以遇叟而对答形式,全面而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见解,构成此著之主体。《笔法记》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总结了前人和著者自己的经验,构建出山水画论的体系,对后世山水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将《笔法记》原文与译文分段编录于后,供学画者和收藏者参考。
1 云中27cmx45cm
荆浩《笔法记》
(一) 以自然为师,“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原文: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镇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译文:
在太行山里有一个洪谷,其间有数亩平地,我就在这里靠耕种而自食其力。有一天,我登上附近的神钲山,四处张望能依稀看见曲曲折折的人兽足迹。穿过长满青苔、沾湿露水的小路,只见有二块象门户般的大岩石,里面怪石嶙峋,雾气缭绕。我急忙走进去,又见那里长满了古松。其中有很粗大的树干,树皮苍老,酷似鱼鳞,长着深绿色的苔藓,抬头望去,似腾空飞翔的蛟龙。那盘旋而上的气势,好象要冲向九天银河。茂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亮光,一些折断的树干疤痕累累,交错弯曲。有的树根挣裂了巨石,暴露在土石外面,长满青苔。也有倒下来的,悬挂在溪边,截住了潺潺流水,溪流因而绕弯。我很惊异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走遍林间观赏。第二天又带了纸笔去那里写生。日复一日的积累下来,直到画了数万张,才画得比较逼真了。
2 岸阔54cmx48cm
(二)提出“画有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
原文:
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邪?”叟曰:“子岂知吾所怀耶?”闻而惭骇。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译文:
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又来到石鼓岩中间。遇到一位老者,问起我的来意,我就把前后缘由回答他。老者说:“你懂得画法吗?”我说:“老人家的容貌象一个山野之人,怎么问起我画法的问题呀?”老者说:“你怎么知道我胸中有多少学问和想法呀?”我听了又是惭愧又是敬畏。老者又说:“不要紧!年轻人只要好学,结果会成功的。说起画,画有六要:一是“气”,二是“韵”,三是“思”,四是“景”,五是“笔”,六是“墨”。
3 天际42cmx42cm
(三)华与实之辨,似与真之说。
原文:
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译文:
我说:“画就是漂亮,只要画得像,就能得到真实之美。哪有这么多麻烦事!”老者说:“不然,画是你的创作,要熟悉、研究生活中的物象而画出它的真实面貌和气质。物象漂亮的,就画出它的漂亮来;物象朴实的,就画出它的朴实来。不能把漂亮的东西当成朴实的去画。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表面上画得像是可以的,至于画出事物本质的真实就难以达到了。”我问:“什么是表面画得像?什么是本质画得真?”老者说:“对客观事物描摹得像,只是得到它的形似,而不能画出它的气质。而达到“真”的境界,须是气和质都画得比较饱满。想要表现神气,如果只是画得华丽,而忽略了它的本来的面目,那么,物象的真实面貌就被歪曲了。”
4 响泉35cmx56cm
(四)去除嗜欲杂欲,才能臻于高境。
原文: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
译文:
我表示感谢,说:“我懂了:书画是名、贤之人所研究的学问。我是一个种田为生的读书人,自知不是我的特长,只是因为爱好而玩笔而已,终究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功。很惭愧,虽然聆受了您的宝贵教诲,也不一定能够画出好作品。”老者说:“对物质生活的贪欲无度,是人生的大害。聪明高尚的人以读书、琴瑟、书法、图画为乐事,所以能够排除物质、肉体上过分的欲望。你既然对画画爱好,希望你始终努力学习,不为名利所动。”
5 清溪57cmx34cm
(五)详解“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原文:
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译文:
老者继续说:对创作图画的一些重要问题,我老头子下面与你详细谈谈。所谓“气”,就是以你的思想感情指挥这枝画笔,直抒胸臆,同时必须熟悉生活,对所表现的物象心中有数,以客观事物的形象,熟练地表达你内心的感情;所谓“韵”,就是画中的形象有一种自然流露的意味、不着痕迹的美感,籍此产生生动的韵致。同时对艺术表现的技巧完美、格调高雅不俗;所谓思,就是对所画对象进行研究、取舍、布局、概括、夸张,深化,同时还要发挥想象,使你要表现的物象更真实、更强烈,更理想;所谓景,就是提取眼前景物中美的因素,研究它真实气质的分寸,发现它的妙处并加以表现、发挥,创造出美的境界;所谓笔,虽然必须遵循一定法则,也要灵活变通,笔意不受客观形质的束缚,飞动传神;所谓墨,就是有深有浅,干湿晕化,要做到根据物象、变化自然、恰到好处、富有文采,这些只靠用笔是达不到的。
6 江村40cmx98cm
(六)四种绘画品格:神、妙、奇、巧。
原文:
复曰:“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译文:
老者接下来说:画有神、妙、奇、巧四种。神品要达到似不经意而又精当,任意挥毫而能传神;妙品是经过巧密精思,掌握天地万物各种对象的特点,表现外表和本质都能合乎艺术规律,同时观察研究物象,以流畅自然的笔法画出来;奇品,落笔纵情自由、变化莫测,不一定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物象也有变形。但狂怪要求合理,如果不合理了,就等于是有了新奇用笔而缺少完善的构思;巧品,往往通过雕琢装饰,以小巧来讨人喜欢,表面看也合乎法度,实则是刻意造作文采,想用堆砌的办法描绘出气象来。这就叫实不足而华有余。
7 山色36cmx66cm
(七)以筋、肉、骨、气释“笔有四势”。
原文: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
译文:
老者又说道:用笔有“四势”,它们分别是筋、肉、骨、气。笔有气势,笔断而势不断叫做筋;用笔有起伏变化之势,画出实体结构的叫做肉;精神刚正、有生命力量之势的叫做骨;线条气势贯通、遒劲有力、韵律生动的叫做气。
据此推论可以知道:墨块臃肿要破坏物体形象,色彩微弱的要丧失正大之气,筋死了肉就无所依存,笔迹、笔势都断了就没有筋,满足于表面漂亮而疲软无力的就没有了骨。
8 山气化云70cmx45cm
(八)论无形与有形之病。
原文:
“夫病有二:一曰无形,二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尚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译文:
老者继续说:谈到画作的毛病有二种,一种是无形的;一种是有形的。有形的病,象花木枯荣不符合季节,在同样远近的画面上,屋比人小,或者树比山高,桥的两头不与岸相接,诸如此类。这类毛病还是容易辨识的,虽然画上不好改,但下次容易纠正。无形的病,像没有气韵,违背物象结构规律等现象,虽然也画了许多笔墨,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东西。这种拙劣的格调,一时是无法去除和纠正的。
9 月见西湖50cmx50cm
(九)论云林山水“去其繁华,采其大要”。
原文:
“子既好写云林山水,须明物象之源。夫木之为生,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加密如疏,非青非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既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有画如飞龙蟠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柏之生也,动而多屈,繁而不华,捧节有章,文转随日,叶如结线,枝似衣麻。有画如蛇如素,心虚逆转,亦非也。其有揪、桐、椿、栎、榆、柳、桑、槐,形质皆异,其如远思即合,一一分明也。“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夫画山水,无此象亦非也。有画流水,下笔多狂,文如断线,无片浪高低者,亦非也。夫雾云烟霭,轻重有时,势或因风,象皆不定,须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先能知此是非,然后受其笔法。
译文:
老者说:你既然爱好写生和创作云林、山水,必须要懂得物象的特征和规律。树木的生长,受其先天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制约。松树的长法,弯而不软。你看它那枝叶有密有疏,颜色似青似翠。它从小长就一副刚直的气质,不断萌发新芽,似有冲向云天之志。主干越长越高,枝桠受叶的重压又低垂下来,甚至于倒挂在那里,但没有坠落。下面形成一层一层,在树林间重重叠叠,有点像德高望重的君子那样厚重稳健的风范。有的人把它画得像蛟龙在飞舞,枝叶狂生,这就不是松树的气韵了。柏树的生态,线条多弯曲有动感,繁茂而不华丽,纹理疏密节奏有致,随日光向背自然顺转,叶如根根丝线结成,枝杈像穿着麻织的衣服。有的人把柏树画得象条蛇,或者象根绸带,气质相反了。因为他心里没有数,所以也发生了这样的错误。还有象揪、桐、椿、柳、桑、槐等树,它们的外形和气质都各不相同,如果加以认真观察、思考,一定会找出规律,一一分辨明白的。对于山、水的形象,气与势是互相生发的,所以山头尖的叫峰,平的叫顶,圆的叫峦,相连的是岭,有山洞的叫岫,峻峭的石壁叫崖,崖之间、崖下的叫岩,路通山中叫谷,不通的叫峪,峪中有水流叫溪,两山夹着的水流叫涧。上半部峰峦形状虽然不同,下半部岗岭却是相连的。山掩映着林泉,近的清楚,远的依稀。如果画山水没有这种气象,就不是好的山水画。有的人画流水,落笔太狂,纹理好象断了的线,没有画出水浪的高低,也是错误的。对于云雾烟霞,时轻时重。它的走势,主要是因为有风,形状很不确定,必须删繁就简,概括地画出主要的态势。要先懂得这些规律,知道怎样才正确,然后使用相应笔法来表现。
10 归舟97cmx177cm
(十)以史述重点分评唐代名家笔墨。
原文:
曰:“自古学人,孰为备矣?”叟曰:“得之者少。谢赫品陆之为胜,今已难遇亲踪。张僧繇所遗之图,甚亏其理。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故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麴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项容山人树石顽涩。稜角无(足追),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无大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陈员外及僧道芬以下,粗升凡俗,作用无奇,笔墨之行,甚有行迹。今示子之径,不能备词。”
译文:
我又问:“自古以来学画有成的人当中,谁对画理掌握得最完备?”老者说:真正能懂得的人很少。谢赫评价陆探微最好,不过现在已很难见到他的真迹。张僧繇所留下的画,于画理是很不够的。对随类赋彩的方法,自古就有能人,而水墨为主的画,到我唐代才兴起。那时有张璪员外画的山水、树、石,气韵都极佳,笔墨从大处到细微处尽皆精妙,对写真传神、深入构思、提炼经营,水平很高,而且不用重彩。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杰出的画家。麹庭与白云尊师马承桢的画,气象幽妙,他们深知事物的本原,构图、落笔气势不比寻常,常使人觉得深不可测。王维的笔墨婉转倩丽,气韵高雅,有一股清气。他以巧妙的笔法描写对象,确是真正动了一番脑筋。李思训理法精深、构思周密,用笔精到。虽然巧妙,但过于华丽,在用墨上面太欠缺。项容画的树石姿态强劲,笔墨生涩,棱角转换自然。在用墨上独得玄奥,用笔却全无骨力。他的作品豪放超逸,却不失所绘画事物的本真气象,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巧媚之气。吴道子在用笔功力上胜过造型能力,格调虽然比较高,但他不善画树木,遗憾的是用墨也不行。陈员外和僧人道芬等,比最平凡的画作稍好些,影响一般。他们在笔墨技巧上,颇有成就。今天告诉你这些画家的得失,也就是绘画的路径,不可能讲得很全面。
11 红叶满船66cmx134cm
(十一)掌握画理,即“可忘笔墨,而有真景”。
原文:
遂取前写者异松图呈之。叟曰:“肉笔无法,筋骨皆不相转,异松何之能用?我既教子笔法,乃资素数幅,命对而写之。”叟曰:“尔之手,我之心。吾闻察其言而知其行。子能与吾言咏之乎?”谢曰:“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禄与不禄,而不能去。善恶之迹,感而应之。诱进若此,敢不恭命。”因成古松,赞曰:不凋不荣,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叶张翠盖,枝盘赤龙。下有蔓草,幽阴蒙茸。如何得生,势近云峰。仰其擢干,偃举千重。巍巍溪中,翠晕烟笼。奇枝倒挂,徘徊变通。下接凡木,和而不同。以贵诗赋,君子之风。风清非歇,幽音凝空。叟嗟异久之,曰:“愿子勤之,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吾之所居,即石鼓岩间,所字即石鼓岩子也。”曰:“愿从传之。”叟曰:“不必然也。”遂亟辞而去。别日访之而无踪。后习其笔术,尝重所传。今进修集,以为图画之轨辙耳。
译文:
于是我拿出以前的异松图写生稿呈给老者看。老者说:“你的用笔是‘肉笔’,不合笔法,筋骨都与异松不相协调。你是否可以运用我教过你的画理,再画异松。”随即送给我几段素绢,叫我面对着松树写生。老者说:“用你的手,与我的思想结合起来吧。我听见了这个人的言论,就知道他会怎么做。你能和我谈谈你的想法吗?”我表示深深感谢,说:“我现在知道了,教导别人是圣贤之人的天职。艺术创作不管能否得到利禄,扬善去恶的路线是不能改变的。我对您的无私传授很感动,一定要付诸行动。您如此循循善诱,希望我进步,我怎么能不恭敬从命呢?”我于是作成《古松图赞》,赞词大意是:“盛暑不会骄狂,寒冬不会凋零,这就是坚贞高洁的青松!虽然树干挺拔、直冲云天,却屈身俯首谦恭。茂密的叶子象张开的翠盖,枝杈盘曲象出水的蛟龙。树下藤蔓杂草攀援,树丛遮阴幽暗蒙茸。你为何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你怎能生长在高高崖顶的云中?我仰望擢向天空的枝干,它的巨臂能举起千斤之重。溪水边挺立着高高的古松,远望是一片深绿的烟雾朦胧。奇特的树枝从崖上倒挂,欲上先下千姿临空。旁边生长着无数芳草杂树,浑成和谐的画面而又不相雷同。诗人见了如获至宝、诗兴勃发,争赋你的君子之风。清香的风绵绵不绝地吹过,幽幽的松涛声凝响于太空。”老者看了,惊叹良久,说:“画得好!希望你继续勤奋学习,必要时可以忘掉笔墨,一心去追求“真”的境界。我就住在石鼓岩间,名字就叫石鼓岩子。”我说:“愿意跟随您、服侍您。”老者说:“不必了。”遂急急忙忙辞别而去。以后再去寻找却没有踪影了。后来,我一直按照他教授的理论和创作方法反复去学习、去实践,从中受益匪浅,所以我现在把它写成文章,作为今后学画人借鉴的法则。(资料来源于网络 标题由编者加注。)
【陈安茗山水画艺韵阁书画院作品展】
12 湖上70cmx133cm
13 秋醉45cmx92cm
14 泉流峭壁32cmx137cm
15 人间烟翠36cmx67cm
16 晓上去帆29cmx92cm
17 云岫300cmx33cm
18 岸水天云35cmx138cm
19 大江东下海门宽35cmx138cm
20 秋江高帆70cmx240cm
21 沙水弄夕晖69cmx236cm
22 春泉响翠微97cmx177cm
23 苍流34cmx135cm
24 轻舟观瀑103cmx208cm
25 山从画中看244cmx12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