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倡议书(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有关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倡议书(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0年来,株洲财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沐民生财政阳光。用财为民,民生资金用在实处、用在明处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系列的发展措施。株洲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能斌在发布会上介绍,株洲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生财”,打好“政策 资金”组合拳,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制定“五条举措”助力稳增长,陆续出台了财源建设“十二条”“八条”“新十二条”,实现了财政收入“三量齐升”的良好效果。加快推进组建产业基金,出台了《株洲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设立方案》,设定基金规模20亿元,首期出资5亿元。探索建立“投贷保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基金投资拉动和引导作用,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株洲市产业发展。为减轻企业税费成本“活财”,株洲累计取消、停征、减征涉企收费多达160项,减轻企业负担20亿元以上。
新闻发布会现场。
红网时刻株洲9月5日讯(记者 曹缇 实习生 朱艳)70年风雨历程,株洲从一个只有7000人口,132万元财政收入的小镇,发展到今天市区人口过百万、财政收入超三百亿元的现代化城市。今天上午,株洲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二场,展现全市财政运行发展与成效。
生财聚财,财政“蛋糕”越来越大
2018年,株洲财政收入达到313.1亿元,比建市初期的1951年增长了2.4万倍。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株洲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51年,株洲市财政总支出仅40.6万元,到2018年达到457亿元,近70年间增长了11.3万倍。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系列的发展措施。株洲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能斌在发布会上介绍,株洲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生财”,打好“政策 资金”组合拳,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制定“五条举措”助力稳增长,陆续出台了财源建设“十二条”“八条”“新十二条”,实现了财政收入“三量齐升”的良好效果。加快推进组建产业基金,出台了《株洲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设立方案》,设定基金规模20亿元,首期出资5亿元。探索建立“投贷保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基金投资拉动和引导作用,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株洲市产业发展。
为减轻企业税费成本“活财”,株洲累计取消、停征、减征涉企收费多达160项,减轻企业负担20亿元以上。特别是今年以来,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减轻企业负担6亿元以上,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2018年,株洲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收入中的税收占比分别达到80.1%、67%,均达到了十年来的最好水平。
用财为民,民生资金用在实处、用在明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0年来,株洲财政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沐民生财政阳光。
到2018年,财政对民生的支出达351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6.9%,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
如切实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制度,支持一体化推进巩固脱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工作;着力推进社会保障扩面,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稳步提高养老、低保、优抚等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四连调”;通过政府债券、向上争资、加大预算安排等方式,支持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支持黑臭水体治理,推动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株洲的天更蓝、水更绿、城市的品位不断在提升等等。
充分发挥财政监管职能,注重把好民生立项关、支出审核关、资金问效关,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推进 “互联网 监督”模式,强化脱贫攻坚资金监督,开展财政扶贫资金、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等重大民生资金专项检查,确保民生资金用在实处、用在明处。
70年来,株洲财政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地成长壮大变强,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并顺利通过复检;先后荣获全国财政“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书香机关”等称号;全市绩效考核连续多年名列经济管理部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