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看黄河的好地方(跟着记者走黄河第四站天桥)
济南看黄河的好地方(跟着记者走黄河第四站天桥)在这里,三个百年的故事代代流传。泺口古渡,百年前就是远近闻名的货物集散地;1912年建成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经受住了无数次大洪水的考验;1919年建成的泺口水文站,是黄河干流上建站最早的水文站。这里还有与茅台酒一起荣膺金质奖章的泺口醋、被最高领导人表扬的埽工号子,以及浓缩了几千年黄河文化的展览馆。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自此开启了与济南165年的不解之缘。而天桥段,正是与黄河结缘最早、“过去”最多的河段。本周带大家走近黄河入济第四站——天桥。黄河小档案 天桥黄河河道总长度24.24千米,地跨天桥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两个行政区域,是山东黄河境内唯一跨黄河两岸的区县。
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编者按: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流经我市平阴县、长清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章丘区、济阳区7个区县。如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为沿线地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为深入宣传、系统展示我市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展成效和特色亮点,即日起,济南日报联合济南市黄河河务局及各沿黄区县,开展“跟着记者走黄河”报道,全景展示新时代黄河的安澜盛况。
本周带大家走近黄河入济第四站——天桥。
黄河小档案
天桥黄河河道总长度24.24千米,地跨天桥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两个行政区域,是山东黄河境内唯一跨黄河两岸的区县。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自此开启了与济南165年的不解之缘。而天桥段,正是与黄河结缘最早、“过去”最多的河段。
在这里,三个百年的故事代代流传。泺口古渡,百年前就是远近闻名的货物集散地;1912年建成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经受住了无数次大洪水的考验;1919年建成的泺口水文站,是黄河干流上建站最早的水文站。这里还有与茅台酒一起荣膺金质奖章的泺口醋、被最高领导人表扬的埽工号子,以及浓缩了几千年黄河文化的展览馆。
今天,跟着记者走黄河来到第四站——天桥。
从渡过到越过到穿过
天桥过河记 跨黄发展史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有天堑之名,正是因为跨河太难。在跨河交通这方面,天桥黄河一直是先行者。
历史上,济南城北最早和最著名的渡口就是泺口。《左传》记载说,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和鲁桓公就曾经相会在泺水。
泺口渡口位于济南市北郊泺口街道北侧 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往来的咽喉要道,水陆运输昌盛。金代在此设置泺口镇,成了大清河南北最主要的货物集散地。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泺口就变成了山东境内黄河上最大的一个渡口,同时也成为上下航运最重要的码头。
“刮了几天的大北风,打大前儿,河里就淌凌,凌块子有间把屋子大,摆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坏了。”这是清代刘鹗所著《老残游记》对济南黄河渡口渡船过河的描写。不过如今,泺口已经没有了渡船,百姓可以通过更便捷安全的铁路或者公路桥渡河。
1912年,济南第一座跨黄河大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完工,时称津浦铁路泺口黄河大桥。百年时间里,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经历过4次战争破坏,应对过200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挑战。如今,它的每一个桥墩、桥孔,每一处桥身都饱含了历史的沧桑。它的建成不仅便利了交通,更是促进了济南商埠的发展和整个城市的变化。
76年后,山东省黄河航运局又在泺口渡口原址上架设了泺口浮桥,也是济南黄河第一座浮桥,彻底结束了摆渡过河的历史。如今,人来车往的泺口浮桥已经成为济南人民最熟悉的跨河道路。然而每年夏冬两季,由于调水调沙和淌凌等原因,必须短期拆除浮桥,短则半个月左右,长则一个半月。因此,天桥又陆续建设了建邦黄河大桥等跨河公路大桥,一座比一座规格更高,交通也因此越来越更方便。
如今随着“跨河发展”的规划,这里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携河北跨发展。为破解城市“北跨”黄河的交通瓶颈,目前济南正加快“三桥一隧”建设。其中,黄河历史上的第一条隧道就建设在天桥河段。这条黄河隧道工程2017年11月28日奠基,目前两台盾构机都已经深入主河床之下。待隧道通车后,市民不仅能通过轨道交通从水下过河,还能开车从济洛路进入隧道。
从渡过到跨过再到如今的穿过,未来,天桥将成为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的桥梁。
百年水文站
黄河现在还“黄”吗
黄河边的老人常说,黄河是“一碗水,半碗沙”。黄河为什么这么“黄”,课本上都提过——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的时候带走了大量的黄色泥沙,所以呈现出黄色。而河水带走的这些黄沙,到了地势平缓的中下游又会淤积在河床,形成“地上悬河”。为了解决其对沿岸人民安全的威胁,我国持续多年对黄河中上游进行水土保持,并建设了小浪底等水利工程。
这些课本说过的手段到底起了多大作用、黄河现在还那么“黄”吗?济泺路北段黄河南岸大堤上有个地方或许能给个答案。因为这里是黄河干流上建站最早的水文站——泺口水文站。
泺口水文站始建于1919年3月11日,去年刚刚过了自己的百岁生日。水位、流量、泥沙、水质、降水、水温、气温、冰情、比降……建站101年以来,这里收集了大量的水文、水质资料。据副站长王向明介绍,从2002年小浪底建成后,每年都会调沙。即用大流量河水冲刷中下游河床,使沉积泥沙被河水“裹挟”入海。这些年,河床因此不断下切,18年间,泺口河段下切最多达到7米左右。于此同时,近些年的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与1973年监测到的最大含沙量相比,今年含沙量降低了88%。
百年老醋香
糖醋鲤鱼美名传
在济南,有一道鲁菜名品众人皆知,那就是“糖醋鲤鱼”。最正宗的“糖醋鲤鱼”,除了来自黄河的鲤鱼,更少不了泺口醋。
自古以来,泺口渡口的贸易就极为繁荣,曾有文章称其“楼船往来,亭阁飞甍”。泺口醋最早就是在这里最繁华的汇源街汇源醋坊发展起来的。趵突泉的泺水向北与黄河水在此交汇,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水源,由此酿造出了酸、甜、清、亮、香的泺口醋。
泺口醋酸味柔和 味中带甜 香味醇厚 有久存不变质 越放越香的特性,自上世纪初,就有“济南府的酱油泺口醋”的民间口碑。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泺口陈醋与茅台酒一起荣膺金质奖章。2010年,“泺口醋酿造技艺”更是被列入济南市第三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济南本地的传统品牌,泺口醋寄托了很多老济南人的感情,更是无数老济南人的回忆。采访中遇到了63岁的老济南人赵先生,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开始,家里人就经常拿着塑料桶坐车去泺口打醋,吃饺子时蘸点泺口醋,凉拌菜也爱加一点泺口醋,它醋酸味柔和,陈酿馥郁。虽然现在市面上的醋各种各样,还是习惯了泺口醋的味道。或许吃的也是一种情怀吧!”
治黄老传统
埽工号子振人心
“嗨,同志们呀,使把劲儿呀……”“嗨呀,嗨呀……”6月20日,泺口黄河边传来气势雄浑豪壮的劳动号子。这是今年62岁的天桥河务局退休职工赵长河与抢险队员一起练习布设“埽工”时的“动静”。
“埽工”是指用芦苇、秸秆等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一般用于应急抢险时护岸、堵口和筑坝等,先秦已有类似建筑。随着埽工技艺的成熟,劳动号子也代代相传至今。赵长河就是传承者之一。自从参加治黄工作到现在,他已经喊了43年。
据其介绍,埽工号子根据工程的不同分为打桩号、捆枕号、工程号等多种,虽有韵律节拍,但没有固定的歌词,都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这样的号子,既是鼓劲,也是指挥。比如打桩时,要是左边打得有点儿歪了,我就喊,‘嗨,左边的,加点儿劲儿呀。’但不能只有我一个人喊,抢险队员也要跟着应号,根据号点指挥去干活。”
1999年 时任中共中央的江泽民来此视察时,赵长河所在的队伍为其演示了抢险演练。响亮的埽工号子令他震撼不已,他握着这个山东大汉的手说:“有你们在,我们就放心了!”此时的埽工号子,传递的不仅仅是抗洪抢险的士气,更是无数黄河儿女保卫母亲河岁岁安澜的决心和勇气!
文化新高地
黄河文化展览馆
在济南城区北部,坐落着一条51.98公里的绿色长廊——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天桥黄河南岸十公里防洪工程正是其中心景区。这里有标志性的“黄河龙”墙,不仅形状与黄河流向相同,长度也是按1/10万的比例等比缩放。这里有狮头、龙身、虎尾的镇河神兽,有四渎唯宗、龙泽海内、历代治黄方略石雕群、九烈士纪念碑以及山东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荣获鲁班奖记事碑等大型石刻。
这里还有济南唯一的黄河文化展览馆。
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而多年平均输沙量却高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高一米、宽一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圈。——在这个展厅里,你能知道“斗水七沙”的黄河含沙量到底有多大。
河床高于两岸地面3到5米,设防水位高于地面8到12米——在这个展厅里,你能知道地上悬河到底离地有多远。
地质学家考证,黄河的年龄大约120万岁以上,与长江、济水、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中国古代,“河”专指“黄河”。——在这里,你能了解黄河的过去。
目前,济南市民每天饮用黄河水80多万吨,占市区生活用水总量的80%以上,相当于三天两个大明湖。——在这里,你也能了解黄河的现在。
历代黄河改道图、历代黄河治理机构沿革……走进这里,可以一览千年黄河文化,感受波澜壮阔的治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