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圣雄甘地有多强(倍受印度人尊崇的圣雄甘地有那么)
印度圣雄甘地有多强(倍受印度人尊崇的圣雄甘地有那么)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唯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
只要说到印度近代历史,就不得不提到被印度人尊称为“圣雄”的甘地。甘地是一个为谋求印度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奋斗不息的人。对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给予这个国家,不仅仅是独立、自由和民主,还有信仰,所以甘地也被称为印度的国父。在甘地的影响下,印度也诞生了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在这个家族里,先后出现的三名印度领导人,都与甘地有着密切的关系。甘地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大概就是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可惜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甘地的描述也仅限于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甘地像
首先说说甘地这个人的生平。1869年10月2日,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印度的一个印度教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土邦高官。甘地成长在一个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家庭,这样的家庭氛围为甘地日后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土壤。甘地的父亲忠于邦国,为官清廉,乐善好施。母亲很有修养,常出入土邦宫廷,熟悉国家大事,见多识广,因此甘地的家庭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威望。印度是一个宗教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虽然甘地全家都是印度教信徒,但是因为家庭的威望极高,所以他的父亲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拜火教等其他宗教的朋友。这种不分宗教界限与其他教徒为友的民主氛围对甘地的世界观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影响。甘地从小喜欢读书,他的阅读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均有涉猎。19岁时,甘地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他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的律师格。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工作,却屡遭挫折。
年轻时的甘地
当时有个来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甘地处理,他便踏上了前往南非的路途。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视斗争的道路,很快他就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做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初步形成自己的宗教观、人生观、社会政治观。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然后乘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久别的祖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长,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学说。1919年3月至4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一部是由英国殖民当局于1919年颁行的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令),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抗运动。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活动挫伤了群众的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陷图圖。甘地出狱后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
为抵制英国商业殖民而手工纺纱的甘地
1930年3月,甘地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旨在反抗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食盐专卖),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运动进行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殖民政府残酷镇压下去。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后又因英国政府不肯满足国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请甘地复出。1942年4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第三次和第四次不合作运动。两次不合作运动均被英国殖民者镇压下去。甘地也再次入狱,直到1944年5月获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同意印度独立,但因印度教与穆斯林教的分歧对立由来已久,印度出现印、巴分治的局面。
如果您有耐心看到这里,而且对甘地此人心存崇敬那么下面的内容你可以不看了。因为我要拨开历史重重的迷雾开始深入细扒甘地此人了。
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唯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虽历遭挫折,却历久不绝,并最终迫使英国殖民者撤出印度,应该说,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明显地具有种种弊病和缺陷,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贬斥一切暴力,给群众运动制定清规戒律,不准越雷池一步,必然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如果只要发生暴力就停止运动,必然挫伤士气,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群众性自苦和自我牺牲,总有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在反革命暴力的镇压下,徒手抵抗只能做无谓的牺牲;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正如甘地年轻时所读过的书中,有首古吉拉特的《以德报怨》的格言诗,最受他喜欢。这一首诗写到:“惠我杯水,报以美餐:向我致意,答以鞠躬;赠我一钱,谢以金元……以善报恶,以德报怨。”这首诗令甘地十分感动并终生以此为座右铭。也许正是这一首格言诗,令他萌发了后来的非暴力主义的政治主张,也最终成为了他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的精神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