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建筑首层是3000平方米的业态空间,设有能源中心、商业及超市。而顶层则是科技实验室及办公室。△ 效果图 ©MAD△ MIND创新区总平面图 ©MAD“MoLo”位于米兰MIND创新区西侧,将原来一座世博展馆拆除重建为可容纳科研中心、商业、停车楼于一体的门户综合体,以开放、自然、活力的积极姿态欢迎进入园区的人们,启奏他们的园区旅程体验。建筑长170米,宽50米,高28.5米,地上七层,地下一层。当人们进入MIND园区西侧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MoLo”满眼青绿、充满跃动感的建筑立面。停车场所处的地上5个楼层外立面布满了绿植,巧妙地以自然柔化了建筑的庞大体量,同时增添了园区与人们的亲近感。平时作为功能被低调隐蔽在建筑内部的楼梯,在设计中“反客为主”:由抛光金属制成的之字形楼梯充满了雕塑感,相互交错并向上延展,成就了建筑的动感气质。

01

# 米兰“MoLo”移动与物流中心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

△ 效果图 ©MAD

2022年初,米兰公布了城市更新计划“MIND创新区” (Milan Innovation District),将米兰西北方占地一百万平方米、前身为米兰2015世博会的主会场改造成大型科技园区。MIND创新区聚集了研发生命科学和城市发展的创新工场、大学新校区,并配套住宅、医院、商业、零售、酒店、公共设施等,可容纳六万人在区内生活工作。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

△ MIND创新区总平面图 ©MAD

“MoLo”位于米兰MIND创新区西侧,将原来一座世博展馆拆除重建为可容纳科研中心、商业、停车楼于一体的门户综合体,以开放、自然、活力的积极姿态欢迎进入园区的人们,启奏他们的园区旅程体验。

建筑长170米,宽50米,高28.5米,地上七层,地下一层。当人们进入MIND园区西侧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MoLo”满眼青绿、充满跃动感的建筑立面。停车场所处的地上5个楼层外立面布满了绿植,巧妙地以自然柔化了建筑的庞大体量,同时增添了园区与人们的亲近感。平时作为功能被低调隐蔽在建筑内部的楼梯,在设计中“反客为主”:由抛光金属制成的之字形楼梯充满了雕塑感,相互交错并向上延展,成就了建筑的动感气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4)

△ 效果图 ©MAD

建筑首层是3000平方米的业态空间,设有能源中心、商业及超市。而顶层则是科技实验室及办公室。

首层中庭贯穿建筑东西,被设计成灵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举办小型公共活动,如户外展览、户外宣讲分享会等。中庭屋顶是呈浮云状的雕塑,连绵起伏,模糊了人工与自然的边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5)

△ 效果图 ©MAD

与MIND创新区所追求的可持续性和科技创新性一致,项目将按照“面向制造与装配的产品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DfMA)的方式,在预制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内进行组装,不仅确保了施工过程的精确性和高效性,还缩短了建造工时和减少材料浪费。

此外,这座综合体将严格按照LEED标准进行建造,以实现其绿色建筑的目标。建筑上层空间屋面安装了光伏发电板,构成了超过5 000平方米的发电场域,为周边地区提供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6)

△ 效果图 ©MAD

02

# 南京江北新区CBD,绿洲大厦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7)

项目横跨南京江北金融区计划范围边界上的两个毗邻的街区。两座40层高的L形塔楼各据一角,南北相望。三至四层高的裙楼包裹并串联起整片基地,在中心区域形成保护性的环境。裙楼将两个地块之间的人行通道和街道连接起来,强调了两个地块的整体性,并让“绿洲”大厦从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脱颖而出。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8)

△ 城市设计概念 ©MVRD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9)

△ 设计概念 ©MVRD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0)

△ 方案效果图 ©Atchain

“绿洲”景观呈梯田的形态分布,包含了丰富的植被,为商业裙楼打造郁郁葱葱的购物环境。公园般的景观提供了多种功能:冷却城市热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天蓬在高层住户和低层商业的购物者之间形成遮挡,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同时,景观跨越了中央道路,将相隔的两个地块连通,形成步行友好的环境。在公共空间的中心位置,绿植向下延伸至地面道路,形成了一个便捷的交通枢纽,并连接起地下的地铁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2)

△ 方案效果图 ©Atchain

事务所创始合伙人Winy Maas说道:“南京当代建筑的形式和外观往往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我们希望通过设计绿洲大厦,将这一手法运用到极致——不仅通过运用弯曲、层次分明的‘山崖’来致敬自然,同时通过引入绿植和它们的生长蔓延,将自然真正融入设计中。”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3)

△ 设计概念 ©MVRD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4)

△ 形体生成 ©MVRDV

为与项目四周环绕的摩天大楼相呼应,面向道路的外立面使用了相对正式的网格状肌理。向内的外墙则依循阳台、露台、屋顶和凉亭的形状产生流动的不规则曲线,其中凉亭部分的外墙运用了由再利用的竹子覆盖。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5)

△ 方案效果图 ©Atchain

建筑师将自然融入设计的手法并不止于田园诗般的绿色景观,自然在可持续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些无法进入的屋顶空间种植了丰富的植被,最大化“绿洲”的生物多样性。另外,屋顶上还设置了两片面积达500平方米的芦原,作为建筑灰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可对生活污水进行自然过滤和清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6)

△ 方案效果图 ©Atchain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7)

△ 灰水回收示意图 ©MVRDV

利用南京西风盛行的气候条件,塔楼的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通风。错落分布的深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自然采光,同时减少夏季的阳光照射;精心设置的树木将在较热的月份提供额外的阴凉空间。通过水源热泵,建筑也能够利用邻近的河流来减少能源消耗。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8)

△ 方案效果图 ©Atchain

塔楼的形态乍看之下千变万化,每层楼都与上下的邻居不同,但实际上,设计遵循了高效和规范的原则;塔楼楼层的大部分平面布局几乎是相同的,只有阳台的曲线形态有所不同。阳台上设置了盆栽,保护了相邻住户的私密性,将“绿洲”的自然之美延伸至建筑的最顶端。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0)

△ 方案效果图 ©Atchain

“绿洲”大厦的业主为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目前,MVRDV正与业主团队进行方案的深化设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1)

△ 方案效果图 ©Atchain

设计图纸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2)

△ 总平面图 ©MVRD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3)

△ 首层平面图 ©MVRD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4)

△ 公寓平面图(塔楼B,18~35层)©MVRDV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5)

△ 轴测示意图 ©MVRDV

03

# 阿尔巴尼亚首都新地标

“Tirana's Rock”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6)

项目由MVRDV事务所设计。塔楼高85米,位于地拉那市中心Skanderbeg广场的东北角,将成为该广场的地标,也将成为该国最大的建筑之一,兼作具象雕塑功能。项目被用于纪念该国的文化历史,同时赋予阿尔巴尼亚首都独特的身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8)

项目雕刻为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的形状。在街道层面,建筑物的弧形轮廓填充了场地的边缘。斯坎德培的“肩膀”与场地最宽的部分对齐,而他的头则向右转,面对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该设计是通过利用环绕整个建筑物各个楼层的阳台来实现的,弯曲的突起形成了鼻子、耳朵和胡须等面部细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29)

每个阳台都有带有本地植物的内置花盆,这使周边地区的绿化植物可以延伸到建筑物上。由于宽阔的悬垂阳台,建筑物免受过多的阳光照射,地板布局可实现自然的交叉通风。雨水收集和热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物的水和能源需求。阳台的玻璃栏杆具有渐变饰面,从乳白色褪色到透明饰面,营造出大理石般的外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3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框架(新建地标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节选)(31)

#建筑设计##看见建筑之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