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后半生真正的活法(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一个人后半生真正的活法(一个人最好的活法)01下半场,学会放下,才能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人到中年,行过许多桥,走过许多路,方会明白人生不外乎六个字:拿得起,放得下。上半场,懂得争取,方不负来这世间行走一遭;
作者:洞见Autumn
人这一生,一半靠挣,一半靠扔。
人字有两笔,一笔写前半生,一笔写后半生。
前半生忙着播种、生根、发芽,才有后半生的收获、沉淀、贮藏。
人到中年,行过许多桥,走过许多路,方会明白人生不外乎六个字:
拿得起,放得下。
上半场,懂得争取,方不负来这世间行走一遭;
下半场,学会放下,才能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
01
- 前半生锋芒毕露,后半生握手言和。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西游。
上半场和下半场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
少年时我们都是孙大圣,锋芒毕露,桀骜不驯;
渐渐地,我们都变成了沙僧,温和内敛,云淡风轻。
50岁这年,高晓松在《半生倏忽而过》中写道:
“想做的事都一一实现了,心里的洞也一一补上了。
那些心里的积郁了多年的水,也逐渐被阳光蒸发。”
年轻时的他,恃才放旷,恣意张扬,是乐坛出了名的浪子。
对行业大咖的伸手示好视而不见,为了力挺朋友和人在网上互骂。
一张嘴嬉笑怒骂,没少得罪人。
走到人生后半程,曾经的浪子,终于与岁月握手言和。
面对记者“免费送一句骂贱人金句”的调侃,他只报以淡淡的一笑:
“骂人的事留给年轻人去做吧,好在我也年轻过,该骂的也骂了,再骂也骂不出啥新花样。
即使教堂真的倒了,搬砖也比骂街更有意义。”
已知天命的高晓松,少了当初的自傲轻狂,却多了几分岁月带来的从容不迫。
年轻时,我们都觉得“人不轻狂枉少年”,我们愤怒,呐喊,绝不服输,视面子大过天。
行至中年,才终于懂得了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于是人也慢慢变得柔软,不再与这个世界短兵相接。
钱钟书在回首自己的前半生时,曾感慨:“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愚妄。”
深以为然。
成长的意义就在于一步步识得乾坤之大,明白个人的羸弱和渺小。
而后,学会内敛,学会沉默,同曾经的一切握手言和。
人生下半场,挥别曾经意气用事的自己,放下百无一用的面子,才能迎来千帆过尽后的淡定沉着。
02
- 前半生四海奔波,后半生陪伴家庭。
去年9月,费玉清发文宣布退出娱乐圈:
“当父母亲都去世,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
没了他们的关注和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掌声也填补不了我的失落。”
言辞之间,难掩感伤。
十几岁便入行的他,在娱乐圈奔波忙碌数十载,连近在咫尺的阿里山都没去过。
因为工作繁忙,甚至没来得及出席父亲的葬礼,这也成了费玉清永远的遗憾。
双亲的相继离开,终于让他在痛苦中懂得:
生死面前,事业不过是镜花水月,过眼云烟。
在台北的最后一场告别演唱会上,一曲唱罢,他哽咽了:
“今晚之后,我会退的干干净净,不管日后任何事情召唤我,我是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为了弥补过往的遗憾,他选择了离开,留出更多时间陪伴年事已高的姐姐。
人生这场马拉松,为所爱之人拼搏,一直是我们竭力往前的力量。
可一路狂奔的我们很难意识到,于家人而言,最重要的不过是久一些,再久一些的陪伴。
正如坐拥亿万身家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所说:“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是陪伴家人。”
当你老了,回首一生,会发现真正重要的,并非手里的财富,而是那些错过就不再的记忆。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那些前半生错过的,后半生记得补上。
03
- 前半生奋力拼搏,后半生善待自己。
前阵子老友聚会,服务员过来问我们要白酒还是红酒。
一行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上一壶白开水就好。”
看到小姑娘一脸“懂了懂了”的神情,众人不禁相视大笑。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一个人不再年轻的标志,就是身边随时携带的保温杯。
每个中年人,都一边默默接受了这句调侃,一边在“保温杯里泡上了枸杞”。
前半生,仗着年轻,吃吃喝喝,觥筹交错。
愿意为了签一单生意喝到胃部抽搐,愿意为了赶一个项目熬整个通宵。
人到中年,目睹过身边生死的更迭,自己的精力也大不如前,方才明白:
人生的破产往往不是败于千金散尽,而是败给了透支健康。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只有病痛和死亡才是最好的鸡汤。
网上,一位程序员分享过他的故事。
从刚进公司起,他一直是最拼命的那拨人。
上班十年,加班熬夜已经是家常便饭,他也从未觉得身体有什么不妥。
有一回,连续通宵三天后,他突然脑袋一昏,晕倒在浴室。
事后,侥幸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的他,再谈起那次危机,感慨万分:
“醒来以后,老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我永远都忘不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病,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
从医院回来,他就坚持早睡早起,工作之余,还给自己报了个私教班。
前半生,我们牺牲了健康,换取家庭的财富。
人生下半场,工作再忙,也别忘了抽出时间锻炼身体,业务再多,也别忘了一日三餐。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04
- 前半生欲望万千,后半生学做减法。
很喜欢白落梅的一句话:
“生命应该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
弘一法师出身富足,年轻时阅遍声色犬马,交友无数,把世俗生活过到了极致。
值声名最盛之际,他却悄然转身,皈依佛门。
此后的二十四年间,一肩梵典,三件衲衣,云游苦行。
一箪食一豆羹的生活,在别人看来清贫无比,他却自得其乐。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年轻时,我们忙于为生活做加法,行万里路,阅大千世界,交各色朋友,接纳新鲜物什。
中年以后,人生就需要适当做减法,给自己留些独处的空间。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女主麻衣是一个“囤积狂魔”。
一次地震,她被困在房间里,在满屋杂物里扒拉了半天,却连瓶救命的水都找不到。
此时的麻衣,后悔不迭地感叹:“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性命!”
生命中那些多余的东西,可能未必要命,但必定会常常扰人烦心。
走过半生,我们和麻衣一样,都亟待一场身心的“大扫除”。
试着丢弃形形色色的欲望,告别不属于自己的圈子,舍弃求而不得的执念。
学会在独处中与生命对话,不断丰盈自己的灵魂,而后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的跋涉,无论曾路过多少纷繁热闹,推杯换盏。
大幕落下,我们终将脱身离开,独自一人细数似水流光。
大曾老师写过一首打油诗:
“生命到头终作古,繁华归尘身归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世经营又何苦。”
学做减法,享受独处,才是人生下半场最应该学会的生存之道。
05
- 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很喜欢一句话:人这一生,一半靠挣,一半靠扔。
年轻时不知争取,注定庸碌;中年后不懂放手,皆为困兽。
如于丹所说:
“生命中的那些红尘过往、意气飞扬,从来就不会消散。
它们深深镌刻在历史的深处,珍存在后人的记忆中。
我们用整个的前半生去拿起,也将用全部的后半生去放下。”
人生下半场,越走越少的是时光,越走越长的是智慧。
前半生拿得起,拿的是一种气魄和责任。
后半生放得下,放的是一份智慧与从容。
上半场不缺鸿鹄志,于滚滚红尘中尽情摸爬滚打;
后半场留一份燕雀情,笑言“一蓑烟雨任平生”。
俯仰无愧天地,内心自在安然。
如此,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