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自己成为学习机器(你敢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思想的机器人吗)
怎么让自己成为学习机器(你敢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思想的机器人吗)首先一定要明确一个概念:时间不是你的,是脑子的。只有明确这个概念,你才会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脑子,让它时刻运转起来,而不是交给你,让你拿去刷手机,聊天,发呆,睡觉,任由脑子空置在一边无所事事。记住,你的一分一秒都是脑子的,它需要用来做很多事情,因此无法顾及你内心那些潜藏着的关于舒适的、闲散的、享乐的事情。 从早上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一点入睡,中间只休息半个小时,长时间高专注度学习,可不就像是一个有思想的机器人吗?《遇见莫扎特》中有一个章节名叫一个已婚的作曲机器,把随时随地作曲、作曲数量巨大的莫扎特比作一个作曲机器,由此看来,把一个人变成一个有思想的机器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也就不那么耸人惊闻。话不多说,我们直奔主题。这个方法主要分三部分:对时间的掌控,突破空间的局限和保持快乐的心态。以下我将从这三方面详细讲述。
很多人问高效学习的方法是什么?笔者用亲身体验告诉你一个方法,让你真正实现长时间高效学习。这个方法很苦也很累,但是也非常有效。
一句话概括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思想的机器人!
从早上五点半起床到晚上十一点入睡,中间只休息半个小时,长时间高专注度学习,可不就像是一个有思想的机器人吗?
《遇见莫扎特》中有一个章节名叫一个已婚的作曲机器,把随时随地作曲、作曲数量巨大的莫扎特比作一个作曲机器,由此看来,把一个人变成一个有思想的机器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也就不那么耸人惊闻。
话不多说,我们直奔主题。这个方法主要分三部分:对时间的掌控,突破空间的局限和保持快乐的心态。以下我将从这三方面详细讲述。
一、 时间不是你的,是脑子的。
首先一定要明确一个概念:时间不是你的,是脑子的。只有明确这个概念,你才会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脑子,让它时刻运转起来,而不是交给你,让你拿去刷手机,聊天,发呆,睡觉,任由脑子空置在一边无所事事。记住,你的一分一秒都是脑子的,它需要用来做很多事情,因此无法顾及你内心那些潜藏着的关于舒适的、闲散的、享乐的事情。
1、做一台脑子不停转的机器。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整整626个。再来看看另一位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136个。莫扎特只活了不到36年,贝多芬活了57年!有人说莫扎特创作的曲子就是一个抄曲员一刻不停地抄一辈子也抄不完。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可见莫扎特是当之无愧的“作曲机器”!
莫扎特是怎么在二十几年里创作了数量如此巨大的曲子的呢?
《遇见莫扎特》里说到莫扎特写曲子很快,玩的时候在想曲子,想到了就立马写下来,打台球的时候也在写,一个球打出去,球还没进洞,中间他就写了几个小节。只有脑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音乐,才能随时随地写出曲子来。
由此可见,只要还有意识,你的脑子都是可以转起来进行思考的,不管何时何地。为了更简易地说明这个方法,本文全文都拿笔者读书学习这个人人都有的经历来作例子,不吹不捧,一切只为了向你展示这个方法的真实实施情况。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像莫扎特一样,随时保持思考状态,做一台脑子不停转的机器。
上课时主动思考,课后保持主动思考,直到入睡前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只要有丁点的时间都可以让自己的脑子去做思考锻炼:回想当天或者昨天,甚至更久之前课堂上的知识点、背文科书、背英语单词、背公式或者干脆想一想昨天没做出来的那道题,看看有没有新的思路等等。只要你愿意,随便挑一样去做。
很多人以为学习要特定的或者规律的时间,其实完全不需要。刷牙洗脸的时候,做操的时候,跑步的时候,甚至上厕所的时候,只要不影响、耽误手头上的事都可以做以上的思考锻炼。
但超过12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绝不是要你一直专注做一件事,而是专注做无数件事——上3到5门课,预习,作业,复习,运动,还有吃喝拉撒等等。无论做多少件事,都要专注,都要保持脑子一直不停止地思考。
这一点或许要有人说太难了吧,脑子想什么有时候很难控制啊!有一个简单的窍门:把一个你刚刚遇到的问题,不明白的一个知识点,一篇要背的课文或者直接是一道不会的题放在脑子里存着,一有空就想它、与它相关的所有知识。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不管什么时候都能进入思考状态。
2、做一台复盘机器,复盘看过的书,做过的题,听过的课
听过复盘的故事吗?两个少年同时学习围棋,一个喜欢不停地找不同的高手下棋比赛,一个很少参加比赛,但被要求经常复盘下过的棋局。成年后,俩人一对局,高下立见,经常复盘的少年赢了。输的那个不解道:“我参加的比赛比你多了不知多少倍,为什么还不如你?”赢的就告诉他:“我参加的比赛的确比你少,但是教练经常让我们复盘,有时候一个棋局要复盘一个星期。”
不停地下新的棋局就像是不断练新的武功,而复盘就是不断地把一门内功反复修炼,直到功成才能开始新的。一个有十成内功的人厉害还是学了无数门武功的人厉害?答案不言而喻。
学习中复盘同样非常重要,怎么复盘呢?非常简单,在脑子里像看电影一样回想你今天看过的书,听过的课,做过的题。
学习复盘有三个好处:
① 真正要做到这样的复盘就会倒逼你去认真听课,记住课堂上的知识点;做题的时候去总结;看书的时候主动去思考和梳理架构、重点。
② 复盘的过程可以检查你今天的学习,上课、刷题、书本知识掌握得怎样,如果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够,你能一目了然,第二天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找出相关知识出来深入学习或者重温。
③ 复盘就是思考,它能让你的脑子在空余时间不停转,保持思考的状态。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随时思考的习惯。
复盘的时候,不需要复盘所有东西,重要的是去复盘你掌握得还不够好的,或者非常重要的点,其他的都可以快速一闪而过。
复盘的时间一般在什么时候?任何时候。课间可以复盘刚上完的课;午饭时间可以复盘上午的课和做的题;晚饭时间就复盘下午的课;睡觉前复盘自修刷过的题和看过的书。随时随地,一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随时开始随时停止。
当你习惯了复盘,使用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有时候一个晚饭的时间就足够你把当天的课程重新复盘一遍。不仅如此,当经过无数次的复盘后,你会发现自己居然能复盘几个月之前的那节课、那本书、那道题!遇到一个知识点,脑子开始习惯性转动去复盘时,会立刻获取到信息:哦,在几个月前的课堂上,当时老师是这样解析它的;这道题大概在两月前我第一次见到过它,当时有个点卡住了我……
复盘就是无数次的复习,这个利器只需要你坚持一个月就可以形成习惯,届时复盘对你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3、不熬夜的机器,梦里都能解题
超过12个小时运转的机器如果还要熬夜加班,这个就不是什么高效学习的方法,是整垮自己的方法。所以如果你已经做到了以上两点,千万记住——绝对不熬夜!
《斯坦福高效睡眠法》中提到,斯坦福大学睡眠医学中心经过科学研究,人类晚上的工作学习效率比白天要低得多。即使熬夜也不会有多大的效果,还不如好好睡一觉,第二天精神倍儿爽地继续投入到当一个有思想的机器人大业中!
最好十点半乖乖熄灯上床去,好好复盘当天的学习,背背书,想想那道你觉得很难的题,最后你会以飞快的速度入睡。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神奇的经历,白天没解决的问题,梦里想出了办法。学习也一样,白天不会做的题,梦里居然灵光乍现,找到了解题思路。我就试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
看,这才是真正的睡觉学习两不耽误。
二、打破领域暗示,拆除所有空间隔墙,任何地方都是学习室。
教室、书房都是学习的地方,只要进入教室或者书房,我们就会潜意识这样认为。这是一种约定成俗的领域暗示。我们现在就要打破这个领域暗示,把学习的书房和教室的隔墙都拆除,让你所在的地方就是学习的地方!
1、随时随地学习不是说说而已。
《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游历中国,准备写一本中国故事。在游历的过程中,他随时随地记笔记,走累了坐在轿子里写,游船时在一块舢板上写……结果笔记记太多,最后干脆把笔记整理成一本书出版,叫《在中国屏风上》。
随时随地学习不也一样吗?只不过毛姆需要手头的一支笔和几页草稿纸,我们只需要带着脑子就行。
中学时,要学的课程多达9门,需要理解和背诵的知识点也数不胜数,怎么办?操场上早操时,可以一边跟着前面的同学做操,一边背诵;课间在走廊外远眺休息时,可以复盘刚上完的课;骑自行车回家等红绿灯时,可以背诵两条公式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开全校大会太无聊时,可以偷空背诵一整篇课文……
当脑子开始转动思考的时候,身体在哪里根本无所谓,我们要确保的是随时随地学习,这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2、把老师留在教室,你就“赢”了。
你的身边有没有很喜欢问问题的同学?他们常常在课间把刚下课的老师“困”在教室里或者走廊外。
对,你要做的就是变成这样一个“问题宝宝”!经过预习和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如果还有不明白的知识点,这个时候最好就是找老师给你解答。这是因为刚学的新知识,你的同学即使明白,也可能还不够深入,老师就不一样了,他们往往在一门学科浸淫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相关知识掌握得简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果你能把老师留在教室或者走廊外,说明了两点:第一,你肯定得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主动思考,才会找到那个预习和课堂讲解都没能解答的疑问点;第二,你的疑问点可能是思维一时转不过来,也可能是真正深入思考后发现的,那么这个点就不是表面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结果。不管是哪点,对你来说,你已经成功把当天所学的这门课程知识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了。
课后作业对你来说不过是又一次复盘罢了,因此你会做得既快又好。所以说当你能在课间利用问题把老师留在教室里或走廊外,你就“赢”了!
3、思考和做笔记是最佳的抗干扰利器,可以让你把任何地方变成教室和书房。
毛泽东年少时为了锻炼自己的专注力,曾经到闹市上去读书。《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中,主人公罗琦琦在网吧学习,在桌球室旁边学习。不管周边的人多闹,她都能纹丝不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其实任何人只要专注于一件事就可以给自己开一个“金钟罩”,百声不侵。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发呆的时候,脑子里无意识地想着别的事情,身边即使有人叫都听不到。看,抗干扰能力多强!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一个新的思路?把思考当做“发呆”,就可以像毛泽东、罗琦琦一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屏蔽一切干扰声音。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抗干扰利器,那就是做笔记,边思考边做笔记,边上课边做笔记,边做题边做笔记。
因为要专注做笔记,你会完全感受不到上课时旁边同学的小动作,课后同学的打闹和自修时同学的窃窃私语,甚至会让你听不到大会上扩音器传出来的声音。
笔记不仅可以让你专注,还是一种复盘,尤其是在做题时。我最喜欢的一种笔记法就是做完一道题后,飞快在旁边的空白处做这样的笔记:这道题考的知识点,以及从这个知识点出发发散出去想到的其他知识点——相似的、容易搞混的或者与它相反的,相关不相关的,都飞快记上一笔。在书本上复习时,也可以做类似的发散笔记。
习惯这样做笔记之后,再看到一个知识点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其他很多个知识点,这不就是在不断复盘不同的知识点吗?
当你在思考或者做笔记的时候,脑子都是不停转的,这个时候又怎么有精力听到外界的声音呢?
所以说,思考和做笔记是最佳的抗干扰利器,可以让你把任何地方变成教室和书房。
三、全力以赴,做一个快乐的有思想的机器人!
1、从学生变成"老师",“被逼着”快乐地进步!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几乎所有学生都只能在网络上上课,有一个小学生帮助同学的视频上了热搜。那个小学生利用两个手机,一边演算一边给自己的同学讲题。
自己学习的同时给别人讲题,是一个双赢的举动。从最开始的问问题到不停被同学请教问题,给他们讲解解题思路,你会发现得益最大的不是你的同学,而是你自己。
使用这个学习方法最开始的半年里,我是问问题最多的人,不仅在课堂上,还常常课后纠缠老师同学问问题,把我的老师和同学烦得要死。
半年后,我请教得少了,被别人问得多了。我有一个同学,每一个步骤她都会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的,根据是什么,我不得不把每一步思路剖析出来讲给她听。直到把她讲明白,我自己已经一头汗了。我复盘了给她讲解的过程,发现原来自己明白是一回事,真正给别人讲明白是另外一回事,这需要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思维能力。
从那之后,我开始不断锻炼自己给别人讲题的能力,既给别人解了惑,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知识点掌握得更牢了。
给同学当“老师”既让你进益良多,又能让你不断产生成就感,这是一个值得经常去做的让人快乐的事情。
2、周末是机器的修理时间
周一到周五,长达十几个小时机械般的运转,除了晚上的休息外,还需要一个星期一次“回厂返修”。
“回厂返修”的时候,我一般不碰学习,甚至不把课本和书包带回去,所有作业会在周五晚上和周日晚上做完。中学的周末是我的快乐阅读时光,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世界名著、散文全都读,荤素不忌。
经过周末两天的饱读杂书,到周日晚上回校又可以做一个精神饱满的“机器”了,那种心情愉快简直就像在一个秋高气爽的蓝天中飞翔一般,眼中有天地,面上有微风。
《深度工作》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闲散时光,作者认为闲散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需要的能量。不禁心有戚戚焉。
3、对于机器来说,没感觉就是最好的感觉!
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导师”的柯维博士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以较大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原则: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领导自己。
懂得以终为始的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因此在这个领导自己的过程中,所有的苦和难都不会成为绊脚石。
曾经有人把我从学习中挖出来,问了这么一句话:“你这样从早学到晚,像个机器一样,不累吗?”,我想了好一会儿,告诉他:“大概因为我像个机器,所以没感觉!”
没错,就是没感觉,苦和累都没感觉,因为在这个全力以赴的过程中,我们乐在其中。当所学的知识牢牢掌握在脑海中,随时可以调用的时候,那种快乐无法言喻;当又解决了一道难题,拓宽了思路的时候,那种喜悦就像偷来的,却怎么都掩藏不住;当试卷上的错题越来越少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比得上拿了世界冠军的骄傲和自豪……
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班廷
跟这种种快乐相比,苦和累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如果你掌握了以终为始的原则,你就可以对苦和难大声说,没感觉就是最好的感觉!
写在最后:
掌控思考的时间,打破空间的局限,同时享受高压学习的过程就是高效学习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仅在读书学习上,在工作学习中照样管用。多年以来每当要学习一样新东西时,只要祭上这个法宝,我都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新知识,屡试不爽。
你也赶快来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