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脱贫攻坚报告(脱贫攻坚看陇南)
陇南市脱贫攻坚报告(脱贫攻坚看陇南)“虽然很多时候会很辛苦,可是在忙碌中,宝宝不但不闹也会学着帮忙时,让我很感动,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成县娟子土特产网店店主钟利娟欣慰地说。“精心挑选过的产品发出去后,看到客户的好评和鼓励时,更加给予我信心和热情。”成县:年轻妈妈的电商扶贫路2016年开展电商扶贫培训2.95万多人次,并选派128名未就业大学生到浙江电商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在岗实训。当精准扶贫遇上互联网 ,会带来什么变化?陇南市开展电商扶贫工作以来,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增收增智并重的电商扶贫格局,直接带动5.6万人实现稳定就业,64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430多元,全市4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735家,带动贫困户2.45万户9.7万人,试点村网店销售总额达2.53亿元。
形成了政府、协会、驻村工作队等多主体共同推进电商扶贫的工作机制。
建成乡镇电商服务站150个、村级服务点495个,建设各类网店9139多个,2016年电子商务实现新增销售总额7.41亿元(线上2.86亿元、线下4.55亿元)。
建成各类网货供应平台83个,开发网络适销产品629类1126种,形成了陇南油橄榄、成县核桃、武都花椒、礼县苹果等知名网货品牌。
发展各类物流企业237家,设立快递服务站786家,村邮站1200个,大大提高了网货配送效率。
2016年开展电商扶贫培训2.95万多人次,并选派128名未就业大学生到浙江电商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在岗实训。
当精准扶贫遇上互联网 ,会带来什么变化?
陇南市开展电商扶贫工作以来,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农户客户直通、增收增智并重的电商扶贫格局,直接带动5.6万人实现稳定就业,64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430多元,全市450个电商扶贫试点贫困村开办网店735家,带动贫困户2.45万户9.7万人,试点村网店销售总额达2.53亿元。
成县:年轻妈妈的电商扶贫路
“虽然很多时候会很辛苦,可是在忙碌中,宝宝不但不闹也会学着帮忙时,让我很感动,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成县娟子土特产网店店主钟利娟欣慰地说。“精心挑选过的产品发出去后,看到客户的好评和鼓励时,更加给予我信心和热情。”
今年31岁的钟利娟是一位3岁女儿的妈妈,2003年她毕业于湖北孝感工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后由于在外打工,错过了考试就业机会。
2013年,成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她的妹妹钟利利首先成功注册了“飞舞西北特产”农特产品网店,网店一天天成效凸显,不断迎来了一单又一单的生意。这让她也看到了电子商务创业的机会:在网上开店卖东西,既不用付店面费又很符合自己边照顾孩子边做网店的实际,岂不是最好的事。说干就干,于是在2014年1月也成功注册了“成县娟子土特产”网店,专营成县核桃、武都花椒、康县木耳、两当狼牙蜜等陇南土特产。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网店注册成功后,钟利娟便如饥似渴地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网店运营知识,积极参加县上组织开展的各种电商培训,逐渐掌握了在网店发布宝贝、网店装修、网店产品推广等相关电商知识,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在2014年8月网店被“陇南馆”邀请入驻。
截至目前,钟利娟的网店已上架陇南土特产品60多种,店铺收到客户好评2200多个,实现销售额近51万元,并与12户贫困户签订了帮带协议 ,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核桃20亩、中药材10亩、土蜂40箱、土鸡散养500只,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287元。
徽县:双拐撑起的电商梦
从不会使用电脑到熟练上货交易、从自产自销到囤货代销、从坐等开张到订单络绎不绝……残疾人包建中说起他的电商故事,沧桑的脸上便洋溢起轻快的笑容。
包建中是位残疾人,今年48岁,家住徽县水阳镇新柳村,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的他双腿残疾,行动总是离不开一副拐杖。身体的不便、八十多岁的母亲、正在上学的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单靠自己微薄的农业收入和残疾人生活补贴,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窘迫的生活现状,自然而然就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对于被评定为贫困户,包建中感到很没面子,总觉得在村里低人一等。自幼的残疾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性格,“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摘掉头上这顶穷帽子!”他暗暗下决心。可是,身体的不便是他最大的障碍,发展怎样的产业才是适合自己的呢?
2015年8月份,县残联举办的一场电子商务培训班让他看到了希望。“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把家里的农特产品卖出去,还能卖上好价钱,实在是太便捷了!”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替补了他身体的缺陷,也激起了他开办网店的念头。上课时,认真地听课,详细地记录电脑操作流程,虽然年龄最大,但却是班里最认真的学生。
培训班一结束,包建中就拿出仅有的积蓄,张罗着开办网店。看到他的热情劲,大家都主动来帮助他,村上在党员活动室给他腾出一间房,让他办公、陈列商品,县电商协会、水阳镇电商服务站确定专人帮他买电脑、拉网线,手把手教他拍摄、上传照片、介绍货品、确定价格,镇上还根据他的身体状况,确定了“1 1 1”的帮扶模式,就是以打造一星级网店为目标,乡镇派驻一名电商专干帮扶、村党支部明确一人帮助解决产品供货及物流问题,全力解决他的后顾之忧。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新柳特产店”在淘宝网正式上线开张了。
包建中把凝聚着大家心血的网店当做“宝贝”一样,每天早上8:00点准时上班,打开电脑等待买家,把办公室和摆放的商品擦拭的一尘不染。一有空闲,就打电话或主动上门联系货物,不但把自己家的核桃、野菜卖出去,还帮助村民们销售香菇、辣椒、银杏、蜂蜜等农特产品。大家看到他拄着拐杖蹒跚前行的背影,都会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通过包建中认真坚持和诚信友善的经营,先后被县上评为电子商务优秀网店和残疾人电子商务扶贫示范店,帮助村民累计销售本土农特产品1万多元。
文县:追逐梦想的电商创业青年
“5.12”地震后,巩超去宁波创业,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的他便打算用仅有的500元积蓄做了第一次电商投资——手机充值业务,没想到开单就上当受骗了,但他不气馁,而是去各大网站论坛学习开网店的知识,又为一家户外服装电子商务公司打工,他开始学习美工、图片设计。
打工的经历让巩超掌握了丰富的电商理论与实践经验,他开始萌生了把家乡的山货销往全国的梦想。回到家乡后,巩超开始了电商创业之路。
要做农村电商,物流是关键。但是临江乡没有正规的网点,于是巩超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给电商发货提供服务,建立仓库。为了提高效率,改变传统快递模式,他每天下午3点用专车将货物直送武都总部,晚上9点总部直接发往西安或者兰州集散,提高了效率,也给网商们节省了发货费用。
巩超不仅自己创业,还积极配合并参与电商扶贫等工作,收购农户的农产品,并且确定为临江片区最贫困村之一的村子“草坡村”进行技术帮扶。现在巩超已经开启了4家网店。目前,网店销量逐步增长至月销8000到1万多元。
康县:绽放在扶贫路上的“电商玫瑰”
在康县望关加油站对面,有一家商铺叫“舌尖上的陇南”。这是一家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商店,店主人是望关乡坪架村党支部书记安吴珍。
28岁的安吴珍,是望关乡最早的电商之一,也是望关乡26家网店的销售冠军。创业初始,她的内心也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坪架村是望关乡的高山村,不通网络,如果要发展电子商务,就要去公路沿线租房子开办网店。
在和父亲商议过后,安吴珍在望关加油站租了两间门面,把实体店和网店相结合,销售的产品包括核桃、花椒、茶叶、酸菜、蜂蜜等等。网店开办初期,销售额上不去,收入也相当微薄,当时一袋一斤装的酸菜,除去快递费只能赚两块钱。安吴珍也灰心过,但却没有放弃。2013年11月底,安吴珍的网店线上交易总额就达到11.2万元。
安吴珍的坚持,奠定了如今望关电商“领头雁”的地位。2014年7月,安吴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陇南市十佳妇女电商”。
两当:小城电商的领跑者
80后的王小艳,自幼成长在农民家庭,相对贫困的家境,迫使她十几岁便结束了学业,早早走上谋生的道路。
2013年底,王小艳果断地抓住我市电商发展机遇,使两当特产成功入驻2688商城,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扩展了经营规模。同时她在淘宝网开了一家名为“原生态天然养生坊”的两当特产专卖店,与此同时,她又比周围人提前一步做起了微店,利用手机微信推介两当特产。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知道家乡的土特产有多天然,我们司空见惯的这些东西在网店都是宝贝,有了电子商务,两当的土蜂蜜、黑木耳就能销往全国各地。”
2014年3月,王小艳又在原有门面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装修,增加了商品数量和种类,成立了两当绿之韵健康生活馆——两当特产线下体验店。
2015年初,微商发展势头强劲,王小艳自知自己的判断没错,她充分利用自己遍布全国各地的“朋友圈”,经营重点从网店转向微店。截至今年4月底,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36.5万多元,其中微店交易2100多笔,销售额超过18万元。
礼县:电商让返乡青年观念转变
礼县永兴镇的一条乡村公路旁,26岁的张翔和他的团队成员正聚集在小店里,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屋里淘宝客服“叮咚!叮咚!”的提示音此起彼伏。
一墙之隔,张翔的叔叔正忙着调度卡车,向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发送苹果,“今年苹果卖不上价,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同样是卖苹果,两代人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只要能用好互联网,都能致富。”张翔说。
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要做的事很多。开始之初,张翔专门去了趟上海,找到了曾经的同学王辉,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合伙人。令他意外的是,了解了陇南电商发展的情况及张翔的思路后,来自安徽的王辉并没有犹豫,不仅决定辞职,还带上了另一名老乡一起奔向陇南礼县农村。
为了让物流更便捷,三个年轻人决定直接把网店开在临近村子的公路旁。走出店门,公路对面就是一大片开阔的苹果地,苹果网店一旁就是父辈经营了多年的的苹果采购点。
在张翔家的采购点,前几年来拉苹果的车却并不多。“收苹果的少了,批发的人也总压价,有些苹果没人要,最后只能几毛钱一斤进果汁厂。”张翔的叔叔说。
自从张翔回来后,在同一个院落,却有另一番景象。网店开张后,经过3个多月的摸索,张翔的苹果网店已经成交了5万单,实现销售额300多万元。父辈卖两元多一斤的苹果,张翔通过网络有时能卖到6元多一斤。
“通过电商,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张翔和小伙伴们踌躇满志,要在各电商平台全面推进,同时要创新营销方法,让礼县苹果走上更多人家的餐桌。
(来源:成县电商中心、陇南徽县发布、文县电子商务中心、陇南康县发布、陇南两当妇联、陇南礼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