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对于今天的价值(陶渊明也曾追名逐利过)
陶渊明对于今天的价值(陶渊明也曾追名逐利过)另一方面佛教在东晋得到很大发展,帝室和士族中很多人都信奉佛教,社会上遁世超俗、出家为僧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东晋中后期,佛教更是兴盛,已由依附玄学进而取得自立的地位。陶渊明受到佛教影响,这是当时社会对他影响的必然趋势,同样也是他在政治理想破灭后需要得到解脱的心灵需求。从陶渊明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对他思想产生的影响。陶渊明受到这种玄学的影响,变得人格高尚、志趣高洁、崇尚自然,由此对丧失自我、心为形役的宦途产生了极度的厌倦,这正是他内心深处"自然"、战胜"名教"在行动上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与他一生格守的真善合一的道德规范不相违背。即便如此,此时依旧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依旧选择了为官,其后又担任了任镇军、建威参军等职。最后一次当官是为彭泽令,可惜为官80余天,便终以"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缓去职,即便是辞官的理由也充满了儒家思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陶渊明《饮酒》里面的一句诗。正如诗句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陶渊明屹然成为了一名隐士。
但是这样一名隐士,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名积极入世的士子,可惜社会的黑暗让他抛弃了世俗,甘当一名隐士。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庶族地主家庭,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此地山高气清、民风淳朴,故乡的山水对陶渊明性格的陶冶有着深刻的影响。少年时期的陶渊明虽然家境不佳,但他学习勤奋,史载:"少学琴书 ,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出身地主家庭的陶渊明不可避免的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他早年积极入仕就不难看出。三十而立的陶渊明进入了官场"起为州祭酒",虽然官职卑微,但是同样充满了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腐朽作风。这点从他《饮酒》当中那句"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绥固缠己。是时而立年,志意多所耻"不难看出来。
即便如此,此时依旧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依旧选择了为官,其后又担任了任镇军、建威参军等职。最后一次当官是为彭泽令,可惜为官80余天,便终以"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缓去职,即便是辞官的理由也充满了儒家思想的色彩。
正是受到了儒家当中"立德"、"立言"、"立功"的入世思想而出仕,但等待他的却是东晋士族门阀制度的残酷现实。在这种现实的重压之下,陶渊明追求理想、匡时济世的大志、"兼济天下"的热情都烟消云散,儒家思想在陶渊明身上的印记也开始慢慢消融。
黑暗的社会,让陶渊明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儒学的影响慢慢消融,玄学跟佛学的影响在陶渊明身上愈发明显。其实古代的文人思想上除了儒学之后,也会受到佛、道两家的影响。东晋时期,玄学(打着老庄道家的旗号)思想盛行,其中玄学里面就有一派是倾向于服膺自然。它们反对人为的思想,旨在用自然来反对名教。比如稽康就明确地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命题,借此来反对统治者的虚伪礼教,并且主张顺任自然。
陶渊明受到这种玄学的影响,变得人格高尚、志趣高洁、崇尚自然,由此对丧失自我、心为形役的宦途产生了极度的厌倦,这正是他内心深处"自然"、战胜"名教"在行动上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与他一生格守的真善合一的道德规范不相违背。
另一方面佛教在东晋得到很大发展,帝室和士族中很多人都信奉佛教,社会上遁世超俗、出家为僧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东晋中后期,佛教更是兴盛,已由依附玄学进而取得自立的地位。陶渊明受到佛教影响,这是当时社会对他影响的必然趋势,同样也是他在政治理想破灭后需要得到解脱的心灵需求。从陶渊明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对他思想产生的影响。
比如说陶渊明的旧宅曾遇火焚毁,当即写下了"一宅不遗宇",此时他"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夭",思绪目光神游周流于辽阔的宇宙空间,得到了某种人生领悟与解脱。再说一下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陶渊明陶醉于自然景物中间,达到心物交游、物我为一境地时吟咏的佳作。
佛教当中的生死观对陶渊明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陶渊明对生死产生了一种达观超然的态度。
在他的《形影神》一诗当中,表现出了他内心当中委顺天命的思想: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他对生死的态度极其旷达、乐观。"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等等诗句都表现出他乐天安命、万法皆空的佛教思想。
实际上陶渊明身上的佛学思想,更多的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一生的坎坷多变,政治理想的破灭,失败后回归田野,享受田园宁静安馨的生活。经历了人间百态,最终逐渐形成了对待人生的冷静、豁达的态度。这期间的种种都在他思想中形成了乐天安命,而这一切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