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明阳的方法论(王明阳的核心思想)

王明阳的方法论(王明阳的核心思想)我们传统哲学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强调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是反动的、错误的。这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分析方法是不足取的,王的心学并不是说意识决定物质,而是强调物质必须通过意识,才有实际意义。通过意识的认知才能证明客观存在,尽管物质本来就存在。但如果没有通过心这个意识,他的存在对于人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而且这个存在(理)和心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就如他在龙场悟道时关于“花”的论述那样。要做到存天理,要在自我涵养省察上下功夫,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不假外求。只要做到了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由此,王阳明在《传习录》三中直接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进一步解释说,孝敬父母之理、忠于皇帝之理,与朋友相交讲信用之理,孝、忠、信这些理都是来自内心。这个理就在自己的心里,不在父母、皇帝、朋友身上。做事只在自己心上去求,在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工夫。天理并

陆久渊是心学开山鼻祖,率先提出心即理,提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而王阳明则批判了陆久渊、朱熹的心、理二元论,即心与理是分开的。提出心、理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心与理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的,心即理。这也是其最重要的思想观点之一。

什么是心呢?王阳明之谓心,并不是指人的心脏,不是一个人体器官。而是指的人的意识、认知,人的思想本源(古人以为人思想在心不在脑)。《传习录》六十三: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可见他说的心就是人的意识、认知。

什么是理呢?说文解字解释理,从玉,指玉石的内在纹理,最为细密、入微。《礼·中庸》认为是文理密察。朱熹注:理,条理也。由此可见,理是指一切事物内在的逻辑,是内在的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跟道有区别,但也有相似的意义。

心即理意思就是理在我心里,我心 外无理。用他著名的一段话解释就比较好理解: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花就是理,但我看见了,进入我的内心,便成为心的一部分,心即是理。就好像五千年前的非洲人,当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黑人,他们认为黑人不存在,心中没有黑人。现在见了黑人,黑人就在我心里有了形象、样貌。推而广之,世间万事万物,我认识到了,便与我有意义、有关联。我没有认识到,便如同不存在一样。就好像地球,在人类产生以前,地球对于人有什么意义呢?就好像我们现在理解银河系以外的星球与人类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可以当他不存在!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王阳明在《传习录》三中直接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他进一步解释说,孝敬父母之理、忠于皇帝之理,与朋友相交讲信用之理,孝、忠、信这些理都是来自内心。这个理就在自己的心里,不在父母、皇帝、朋友身上。做事只在自己心上去求,在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工夫。

天理并不都是善良的,因此要“格物”。他在《传习录》七中又说,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是“明德”,穷理是“明明德”。人要通过格物以致知,去其私欲,达到“精一”

王阳明认为人性是善的,天理是善的。天理、人欲不并立,人要通过修炼达到中和。因为常人之心有时昏蔽,但本体的善也时时发见,暂明暂灭。要使善的本体常明,则要格物致知诚心敬意。

要做到存天理,要在自我涵养省察上下功夫,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不假外求。只要做到了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我们传统哲学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强调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是反动的、错误的。这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分析方法是不足取的,王的心学并不是说意识决定物质,而是强调物质必须通过意识,才有实际意义。通过意识的认知才能证明客观存在,尽管物质本来就存在。但如果没有通过这个意识,他的存在对于人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而且这个存在(理)和心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就如他在龙场悟道时关于“花”的论述那样。

王阳明的心学,其现实意义就是我们一切要从内心本性出发,要从自身出发,要修炼自己,磨练自己。格物不仅仅是推究事物的本源,还有“”的意义,要通过格,来“正其不正以归正”。不断格去自己内心的坏的一面,达到内心的“虚灵明觉”,这样自然就会达到“良知”。做到心之体如明镜,廓然而大公,不染纤尘。有了这个境界,无论做任何事,处于任何环境下都能克服功利之毒。

现在的人功利心极强,做任何事都带着私心和目的,或为权,或为财,或为名。一旦达不到目的,便怨天尤人,暴躁乖戾,走入邪道。从不从自身找问题,不提高自身修为。与人交往无信用、无诚意,互相利用,当自己的工具和阶梯。与阳明先生所言相差甚远,应多读读阳明先生,好好学习磨练自己。戒之戒之。

王明阳的方法论(王明阳的核心思想)(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