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是怎样跟随刘备的(李严在被刘备看重提拔之前究竟是何许人也)
李严是怎样跟随刘备的(李严在被刘备看重提拔之前究竟是何许人也)时间到了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刘备撕下虚伪的面具,正式向刘璋宣战,率大军攻略益州。李严被提拔为护军之职,负责统领兵马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的进攻。结果刘备大军一到,李严还真是干脆利索,他居然果断地率领部下及所部军队直接投降了刘备。到了益州之后,刘璋竟然听说过李严的名气,当时就将他任命为益州治所成都的县令。得到刘璋如此认可,李严也感到很欣慰,于是在成都县令的岗位上是尽职尽责,干得是风生水起,再一次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当地民众的认可,他能干的名气在蜀地益州同样传播开来。由此,我们也就知道,其实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并没有太多内部不够团结的问题,而李严更加不是益州当地地方势力的代表人物。那李严的身世背景以及人生经历到底是怎么样呢?那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地讲讲李严其人。李严(?-234年),后来改名为李平,字叫正方,荆州南阳郡人(今天河南南部以及湖北北部之间的地区),所以他并不是益州人。李严年轻的时候担
之前有人让我讲一下刘备入蜀之后的政治格局,并且点名让我讲述其中的代表人物李严,因为李严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两位顾命大臣之一,另外一个众所周知,就是后来著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其实在这里,我首先要强调一下的是,李严并不是西蜀益州当地势力的代表人物。因为李严他并不是益州本地人,所以,认为李严是益州当地势力的代表人物,其实是一个误会。而且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会,所以在此基础上,很多人分析刘备托孤的时候,顾命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是出于顾及当地的地方豪强势力的考虑,这种说法和猜测,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另外就是,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大阵营当中,很多人都热衷于分析每个阵营当中各个派系和势力之间的平衡和内部博弈,而且认为刘备的西蜀阵营当中由于组成的成员过于繁杂,所以别看西蜀集团实力最薄弱,但是内部反而最为错综复杂,派系林立,不好管理。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自从刘备过世之后,西蜀南部确实有地方势力的代表人物联合蛮族(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南蛮)起来反叛,结果被诸葛亮率军讨平。
不过,类似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存在于西蜀益州,不论是在北方的曹魏集团还是在东边的江东集团,都是普遍存在的,曹魏集团当中爆发叛乱的主要是昔日袁绍集团留下的残余势力,比如并州的高干等人,还有徐州地区的部分当地地方势力。而江东集团则是从孙策率军开创基业开始,就不得不花了将近数十年来解决各地山越的叛乱,直到后来诸葛恪采取派军队到山越地区,在于粮食成熟时期,同山越居民抢收各地粮食的办法,让山越部人无粮可食,最终被迫走出山区,被东吴收编,这个顽疾才得以彻底解决。
足见在魏蜀吴三国形成时期,各地的地方势力都存在各自为政的企图,时不时地爆发叛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说现象,这并不是蜀汉集团所独有,或者更为突出,正如前面所讲,这个问题最为严重的其实是东吴。
由此,我们也就知道,其实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并没有太多内部不够团结的问题,而李严更加不是益州当地地方势力的代表人物。那李严的身世背景以及人生经历到底是怎么样呢?那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详细地讲讲李严其人。
李严(?-234年),后来改名为李平,字叫正方,荆州南阳郡人(今天河南南部以及湖北北部之间的地区),所以他并不是益州人。李严年轻的时候担任郡中的专职吏员,在吏员岗位上表现得很不错,业绩突出,而且他表现出来的才干,突出到了在年轻一辈当中小有名气的程度。为此荆州牧刘表就特地下令让他到南阳郡中的各个县前去轮值当县令。
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的时候,第一站就是南阳郡,当时李严正在南阳郡的秭归县担任县令。李严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他是既不愿意跟随着刘表的小儿子刘琮投降曹操,他也没选择同广大的当地百姓一起跟随刘备难南逃,而是自己个儿向西逃奔了西蜀益州。
到了益州之后,刘璋竟然听说过李严的名气,当时就将他任命为益州治所成都的县令。得到刘璋如此认可,李严也感到很欣慰,于是在成都县令的岗位上是尽职尽责,干得是风生水起,再一次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当地民众的认可,他能干的名气在蜀地益州同样传播开来。
时间到了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刘备撕下虚伪的面具,正式向刘璋宣战,率大军攻略益州。李严被提拔为护军之职,负责统领兵马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的进攻。结果刘备大军一到,李严还真是干脆利索,他居然果断地率领部下及所部军队直接投降了刘备。
这其中的原因,史料上没有丝毫的说明,我分析认为,很有可能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李严和刘备是老相识,当初在南阳郡任县令的时候,李严其实对于刘备的治理是非常认可的,只不过,当时面对曹操大军南下,刘备被当地百姓裹挟着南逃的时候,李严认为这么逃跑实在是太荒诞了,那是几乎没有可能跑得掉的,所以李严这才自己个儿独自逃往西蜀益州;另一方面,就是眼下刘备都率大军都攻到绵竹了,距离成都也就没有几天的路程了,刘备这一路进攻可谓是势如破竹,眼瞅着很快就要兵临成都的城下了。李严私下里再拿平庸的刘璋和老相识刘备一对比,觉得刘璋压根儿就没办法和刘备相提并论,简直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可同日而语。与其为了庸人刘璋对抗枭雄刘备,不如顺势而为,所以他索性直接投降了刘备。
李严这么一投降,那可谓是此消彼长,使得刘备军力得到增强。刘备一看李严这么痛快地率众倒戈,心中大喜,当即就将他任命为裨将军。
在平定成都后,刘备大肆论功行赏,尤其对于主动投诚的益州文武官员,更是信任有加,褒奖起来毫不吝惜,刘备这么做就是要激励益州当地势力对其的忠心。李严因此又被提拔为犍为郡太守、兴业将军。
由于一直以来,刘璋能力平庸,将益州治理得稀松懈怠。在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懈,德政得不到实施,刑罚也无法体现出公正和威严。面对这个局面,刘备决定要下大力度整治,从而使得益州的政治、经济和民生都能得以快速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于是,刘备将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兼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和李严五人组织起来,让他们组建起来一个五人法制小组,以诸葛亮为负责人,领导这个小组一起制定《蜀科》,这后来成为了蜀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
时间到了五年后的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盗贼马秦、高胜等人在郪[qī]县(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南九十里郪江镇)起兵,招集起队伍多达有数万人,叛军一直到达了资中县。而李严手下当时也不过数千兵马,简单地说呢,就是贼军势大。
而当时刘备正在全力攻略汉中,李严也知道,刘备压根儿就顾不上这事儿,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安排人前来增援平叛。于是,李严就点齐犍为郡几乎全体兵力大概五千人上下,前往讨伐。结果,叛军的战斗力和正规军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的。李严所部顺利将叛军击溃,斩杀了马秦、高胜等人,叛军其余的人全都四散逃命。这一战李严军队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极其强悍勇猛,使得这些溃散的叛军不敢再重新聚集,他们纷纷逃回家中,老老实实地做起了平民百姓。李严也就此采取宽容的政策,既往不咎,这就使得当地的百姓对其感激涕零。
不久之后,越巂[xī]郡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也起来反叛,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又前往解围,将其击败,高定战败逃走。
刘备在击败了夏侯渊,耗退了前来争夺汉中的曹操大军后,终于彻底占据了汉中。再一次论功行赏,刘备合并李严这两次平叛的战功,将李严加封为辅汉将军,同时依然让他兼任犍为郡太守。
在转过年来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刘备手下众臣劝谏刘备进位汉中王,并上表汉献帝,奏请批准。李严则成为了该“汉中王劝进表”中的11位领衔人物之一。
在犍为太守任上,李严表现出了其极为优秀的治政能力,期间,他的主要功绩有: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还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据《水经注》记载,李严在健为郡任郡守期间(214年—222年), 还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枢纽工程,使其能连接江的两岸。东汉晚期,战乱频繁,都江堰、六水门等大型水利工程都严重失修。李严上任后,重新整治水利工程,对当时的生产建设是颇有功绩的。
别看他的功绩消耗了不少的民力,但是这些成绩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相当的便利,所以在他的治理治下,不论是官吏还是百姓,全都心悦诚服,甚至对其感恩戴德。史料上记载为:“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足见,健为郡城被其修缮得何等宏伟壮丽。
这些功绩就使得李严成为历任犍为太守中最杰出的一位。这恐怕也就是刘备为什么会选他作为托孤的顾命大臣,使其地位几乎与诸葛亮相当的原因。
擅于治理郡县,发展民生,这是李严突出的优点。不过,李严也有他自己重大的缺点。很多时候,有本事的人往往性格高傲,脾气也大。如果一个人既有本事,又有能力,而且脾气性格还好,容易相处,那实在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就可以说是相当的伟人了,就比如:同时期的诸葛亮。
不过李严并可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他这个人自视甚高、脾气性格不好、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后来即便成为了同诸葛亮一样的顾命大臣,却依然为自己招致了~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