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喜欢什么庭院(她是花城下了数百年的雪)
老广喜欢什么庭院(她是花城下了数百年的雪)“芳草寻诗路,青旗卖酒村。素馨花是攀援性植物,通体雪白,在夏天开得最盛,但在冬天也有开花,冬天的素馨花也被雅致地称为“雪花”,装点“满城如雪”。素馨花开缀满枝头,素洁高雅,清香宜人,既是精神境界,又是人格风标。“种传香国无双色,品是珠江第一家”她来自比“南国红豆”还久远的年代她是“南国素馨花”
诗人说她
“翠髻云鬟争点缀,
风香露屑斗轻盈。”
【宋】董嗣杲(簪花传统)
诗人说她
“种传香国无双色,
品是珠江第一家”
她来自比“南国红豆”还久远的年代
她是“南国素馨花”
素馨花是攀援性植物,通体雪白,在夏天开得最盛,但在冬天也有开花,冬天的素馨花也被雅致地称为“雪花”,装点“满城如雪”。素馨花开缀满枝头,素洁高雅,清香宜人,既是精神境界,又是人格风标。
“芳草寻诗路,青旗卖酒村。
漫将蝴蝶数,一一美人魂。”
【清初】沈用济《花田》诗
素馨花传说入选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传说主要流传于广州市海珠区一带,相传为纪念南汉时期宫娥素馨而产生的岭南民间传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广东新语》和《广群芳谱》等古籍中皆有记载。
溯源花城千年史(一)
一生衣食素馨花
满城如雪,触处皆香
“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无别花,亦犹洛阳但称牡丹曰‘花’也。”这是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先生在《广东新语》中描写花市的一段文字。
持续数百年来,在岭南地区,只要谈到了“花”,几乎就是默指素馨;所谓花市,就是指素馨花市;所谓花田、花渡头,指的就是素馨花田,素馨花交易运输的码头。“三千粉黛无颜色”,古老广州“满城如雪,触处皆香”,拿素馨花与洛阳的牡丹作比,真的不算过分。
素馨花,又名大花茉莉,古名耶悉茗,相传是汉朝陆贾从西域带来的,南越王赵佗本是北方人,因思念故乡,便把此花带到岭南地区栽种。
“素馨”名字如何得来?据传五代时,广州海珠庄头村有位叫素馨的种花姑娘,美而善,从小偏爱耶悉茗。当时正值南汉皇帝登基,广招天下美女三千,素馨姑娘也被选入宫中。皇帝很喜欢她,在后宫遍种耶悉茗,宫女也要佩戴此花。每天早上宫女们梳洗,花飘落水,积满了下游的湖泊,这便是广州最早的流花湖。
“素馨”因人而得名,人因花而益彰,历千年而不衰。
《广州志》云:“城西九里曰花田,弥望皆种素馨花。”在五代十国的南汉时候,广州珠江南岸是一望无际的素馨花田。南汉以后,栽种素馨的花田逐渐扩大至珠江河南三十三乡。
素馨花最繁盛的时期是在明清朝,不仅香气芬烈可以制香,还因“辟暑疗愈”等功效可入茶、入药,出口海外也受青睐,获得“粤中之清丽物”的美称。
▲清代外销画里卖花的小艇:旧时广州“沿街都是卖花声”,每日破晓后载花的小艇便沿着珠江驶向千家万户。
那时广州所有集市上几乎都有素馨花的身影,制成的花饰(古称“花梳”)灯饰也都风靡一时,花渡头、花田也成为游览胜地,可以说素馨这一名花带动了商业繁荣,是那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庄头乡人语》
“悔不庄头村内住,
一生衣食素馨花。”
▲清代道光年间广东番禺县人黄子高所作,意为“辛苦年年为种瓜”的瓜农,羡慕花农衣食生活更有保障。
这个被素馨“包裹”着的城市,几乎就像游弋于花田之中的一座方舟,花城之称,因此才名副其实。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报道
责编:薛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