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孤独症儿童走失后怎么办(孩子不见了一天)

孤独症儿童走失后怎么办(孩子不见了一天)再次执教这一课,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图转网,如侵删)当然,受网上的文字的影响,我也曾怀疑过,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母亲”,并非仅仅知道作者个人的母亲,也可能指代的是伟大的祖国母亲和作者的宗教信仰。当然,我并没有把这些告诉学生——一方面,这并不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让那些十二三岁的孩子理解这么深刻的意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换言之,我如果真的把这些告诉了学生,很可能会把学生给绕进去,到了那时候,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金色花》我教了无数遍。

以前我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带着学生一步步挖掘孩子回报母爱的行为,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情。

这么多年来,我都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

毕竟,“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是受到人们尊敬的,这样圣洁的意象设定,一方面歌颂了圣洁的母爱,另一方面也歌颂孩子圣洁的感恩之心,这样母子之间双向奔赴的爱,本就是这世间最圣洁的感情。

当然,受网上的文字的影响,我也曾怀疑过,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母亲”,并非仅仅知道作者个人的母亲,也可能指代的是伟大的祖国母亲和作者的宗教信仰。

当然,我并没有把这些告诉学生——一方面,这并不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让那些十二三岁的孩子理解这么深刻的意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换言之,我如果真的把这些告诉了学生,很可能会把学生给绕进去,到了那时候,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孤独症儿童走失后怎么办(孩子不见了一天)(1)

(图转网,如侵删)

再次执教这一课,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孩子不见了整整一天,妈妈虽然急切地问过一句“孩子,你在哪里呀”,但是好像也就仅止于问过这一次。

这一天里,母亲安心地做祷告,安静地读《罗摩衍那》,好像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曾产生了怀疑,觉得是不是母亲心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比孩子还要重要。

当然,我这样的怀疑是有根据的——

当年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相比国人,我们隔壁的国度非常看重自己的宗教信仰,为了这份宗教信仰,他们甚至可以牺牲掉自己的生命。

另一方面,“宗教和哲学”与“爱国主义”一直都是泰戈尔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把宗教信仰放在亲情之前,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

毕竟,母亲祷告是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阅读《罗摩衍那》传承文化,也是爱国的一种方式。

可是,就这样告诉学生,在我看来,多少有些不负责任。

孤独症儿童走失后怎么办(孩子不见了一天)(2)

(图转网,如侵删)

就在我反复纠结的时候,诗歌结尾的那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诗歌的结尾有一组对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一直以来,我以为这是娘俩一人一句。前一句表现了母亲的嗔怒,尤其是那一个“坏”字,更是让母亲的形象鲜活起来;后一句表现了孩子的俏皮和感恩,为母亲做了这么多,却不想让母亲知道。

我之所以产生疑惑,是因为段落的组合方式。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独立成段,是母亲的话,这没问题。

但是在“我不告诉你,妈妈”后面,却又加上了一句“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多少让人有点迷惑。

于是,我换了一种思路来理解这一点——有没有可能“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句话是娘儿俩同时说出来的?

这样一来, “你同我”仨字也就不显得突兀了。

孤独症儿童走失后怎么办(孩子不见了一天)(3)

(图转网,如侵删)

为了验证我的猜测,我找同事帮忙,分别用两种方式读了读这组对话。

经过验证,我发现,相比一人一句,娘俩同时说出第二句似乎要更合理一些。

当母亲问出那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的时候,她就已经知道孩子会给出什么答案,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异口同声。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她太爱自己的孩子了,才会预判了孩子的行为。

照这个思路捋下去,我忽然觉得,很可能孩子做的一切,母亲都是知道的,无论是悄悄散发的花香,还是投影在树上的小小影子,母亲都是知道的。

就连那一句“孩子,你在哪里呀”,也是母亲故意说出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孩子想要回报母亲的心情。

因为这世间的很多父母,在孩子笨拙的举动面前,他们都会刻意“装傻”。

孤独症儿童走失后怎么办(孩子不见了一天)(4)

(图转网,如侵删)

有一个大家都爱用的作文素材——

每次吃鱼的时候,母亲总是吃鱼头,孩子以为母亲是真的,所以每次都会把鱼头挑给母亲吃,可是等到他们长大之后才发现,母亲之所以说自己爱吃鱼头,只是为了把好吃的让给孩子吃。

有的孩子早熟,早早地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他们就会用各种笨拙的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

有的孩子,会在吃饭的时候故意捣乱,然后趁机把好吃的挑给父母;

有的孩子,会拖着妈妈去给自己买零食,可是买的全是父母爱吃的;

有的孩子,会在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刻意在父母面前耍宝,只为哄父母开心……

真正聪明的父母,能从孩子笨拙的举动中,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爱,虽然他们表面上会嗔怒,但是内心深处早就乐开了花。

这样的做法,跟《金色花》中的母亲,倒也有几分相像。

孤独症儿童走失后怎么办(孩子不见了一天)(5)

(图转网,如侵删)

虽然我不知道,这样的解读是否正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孩子面前,父母也需要偶尔“装傻”——

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奸计得逞”的感觉,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毕竟,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否定了自己的努力。

很多时候,那些装傻的父母,不仅更有教育智慧,也更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看,《金色花》里,相比孩子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孩子的爱还要深沉得多。

(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