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一段话(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一段话(遇见未知的自己)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归根结底是五个字“爱、喜悦、和平”那答案到底是什么呢?也许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你可以找到那个“我”。妻子、母亲、女儿,不是我,是一种角色。过往的人生经历,不是我,是一种身份认同。身心灵的合体,依然不是我。我“有”一个身体,而我并不“是”我的身体。
一本2008年发行的畅销书,销量已超800万册,畅销十余年。虽然与我相遇较晚,但遇见的时机恰到好处,为时不晚。离开一份体面的铁饭碗,想要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追寻人生的答案,首先要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小说为题材,讲述了一名职场女白领若菱生活、工作的起起伏伏,通过与一名智者的沟通交流,来表达都市人身心的解读与修行。故事通俗易懂,却又融会了许多理论知识,通过心灵修行的观念阐述如何与真我--爱、喜悦及和平重新连结。我是谁?我到底要什么?真实的自我是怎样的?层层剖析,梳理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下,最本质的关系:与自己情绪的相处。人生旅途看起来繁杂纷沓,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独来独往的终身体验——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尝不是为了成就我们或丰饶或贫瘠的内在。
- 我是谁?
名字,不是我,是一个代号。
工作、职务,不是我,是一种身份。
妻子、母亲、女儿,不是我,是一种角色。
过往的人生经历,不是我,是一种身份认同。
身心灵的合体,依然不是我。我“有”一个身体,而我并不“是”我的身体。
那答案到底是什么呢?也许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你可以找到那个“我”。
- 我们到底要什么?
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归根结底是五个字“爱、喜悦、和平”
爱:不是男欢女爱的爱,是真 正的爱,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
喜悦: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和平:不是世界和平,是内心的和平。
- 被层层包裹的真我
这个图代表人的心理机制,真我是被团团包围起来的。
最外层是我们的角色和身份,每天一睁眼,都会戴上面 具,投入到不同的身份当中,开始每一天的忙碌。
最内层是身体,身体是真我的载体,思想和情绪借助于身体来表达。
“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但人类还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自我’(ego)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 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 层层拆解,回归真我
1)联结身体:
“在身体层面的这个部分,所谓觉知之光就是重新和我们的身体联结。我们一般人对自己的身体只有5%的了解和控制,身体的95%是在潜意识的状态下用自动导航系统操控的。所以,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就可以帮助我们把5%的‘版图’扩大,找回更多的自己。”
“我们虽然讲‘突破身体的障碍’,身体却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才要倾听身体的信息,跟身体联结。而为了把这条道路修直、修正,我们必 须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那一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的时候,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呵护 身体需要管住嘴,迈开腿,三分靠动,七分靠吃。适当的运动可以帮你建立与身体联结。无论是跑步、快走、游泳、气功、瑜伽、舞蹈,只要你专注于当下的运动,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况。专心致志地关注自己的身体,任何运动都可以成为冥想。
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书中也提供了怎么吃的几个要点。
“怎么吃”包括了以下几点:
- 食物的比例:所谓的黄金比例是40%的谷类,40%的水果、蔬菜,20%含有蛋白质的食物。
- 吃饭的时间:早餐一定要吃得多,晚饭一定要吃得早、吃得少。两餐的间隔时间,不可以超过4小时,才不会耗你的老本儿(能 量)。所以在两顿正餐之间,应该吃一些点心,补充一下能 量。
- 食物的分量:轻食和少食多餐。每餐食物的分量不要超过你一只手掌能抓满的分量的五倍,七八分饱就应适可而止。
- 烹饪方法:生食蔬菜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每个人在每个季节都适合;生食肉类(包括鱼肉)在现代的社会中问题太多,少吃为妙。少油的烹饪法——水煮、蒸是最营养、最 好的。5.吃的方法:细嚼慢咽可以让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帮助 消化。此外,食物、饮料不要太烫或太冷。我们的身体必 须消耗巨大的能 量,才能将喝下的冰饮料温暖至正常体温(36.5℃),如此一来,整体的免 疫力自然下降。所以如果常喝冰饮料,建议将饮料解冻半小时或改喝常温白开水。
2)臣服情绪:
情绪就是一种能 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果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啦,还有那些工作狂啦,很可怕呢!如果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呀!
压抑多年的情绪,就像是黑暗的能 量。唯有带着爱的觉知之光,才能消融它们。
“因为事实最 大,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希望能把它撞开。无济于事,徒劳无功呀!”老人摇头叹息,“我们人会受苦的最 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所以破 解情绪障碍之道,最 重要的就是臣服。
3)定静审视思想: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东西,吃的、穿的、用的,还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挑剔自己脑袋里面的思想。它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如果你不面对自己的阴暗面,光是拼命上课、灵修、参加各种宗教活动,甚至持咒、念经、祷告、唱诗歌也是没有用的。你不想面对自己内在的那个部分,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那个兔子洞一样,又深又暗,连耶稣、佛陀、任何大 师都碰触不了。只有当你自己愿意进去探索,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摊在阳光下接受疗愈,或是把光带到洞中,疗愈才会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你看,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比方说:我婆婆看到我的时候脸色不太好(A),如果我认为她讨厌我(B),我会觉得很难过(C),但是如果我认为她当时心情不好(B1),我会很中立地(C1)注意自己和她的互动。如果我认为她是因为身体不舒服(B2),我会很心疼地对她格外好一些(C2)。所以不同的B,造成不同的C,也影响我和婆婆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每个负面的情绪后面,都有一个支持它的思想。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
当我们静静地坐在公园里,心里却担忧未来的、无知的、不确定的事,那我们就不能享受当下这一刻。
4)觉察身份认同
“大部分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开始于青少年期,那个时候,发型、朋友、跟不跟得上潮流,是自我认同的一个标杆。现在的孩子,可能还加上手机、名 牌吧!拿了最 新款的手机,自我感觉就不同了。穿上名 牌服饰,背也挺得比较直。”老人摇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没有告诉孩子们,他们真 正是谁,也没有教他们如何从内在汲取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认同和肯定。”
“觉知是破除身份认同的第 一步。要你放下身份认同是很难的,‘看见’是第 一步——先要看到你自己认同某样东西,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彻 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是属于你的,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向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
破 解身体的滞碍,化 解情绪的瘾头,检视思想的谬误,以及放下无谓的身份认同,才能回归真我。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界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 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儿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不堪的包装外壳,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的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