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果你不会说话一定要看这三本书(宁愿说错话不可放闷鸟)

如果你不会说话一定要看这三本书(宁愿说错话不可放闷鸟)《Lives of the Stoics : The Art of Living from Zeno to Marcus Aurelius》 (资料图/图)他继而指出,即使你比别人聪明和愿意努力工作,也不担保一定会出人头地。原因是在今日世界,家势和“家族给予其成员的社会特权”(inherited social privileges)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人机会均等的社会”(a society of equal opportunity)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荒原》的作者艾略特(T.S.Eliot)说,论者总是过于重视作者的才情而忽略了他来自的传统。在追求政治正确的社会,以不同形式和版本出现的“meritocracy”——有时叫履历或学历至上主义(credentialism)——仍然得到广泛的认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说它是大众普遍接受的“最后偏见

评论的大忌是唱滥调(saying the obvious),有趣、值得读的评论多唱反调。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王尔德(Oscar Wilde)和伍尔芙(Virginia Wolf)到桑塔格(Susan Sontag)、马尔科姆(Janet Malcolm)和迪狄恩(Joan Didion),第一流的评论家都相信,“宁愿说错话,不可放闷鸟”(better be wrong than boring)。

以下几本书,所持的观点与一般大众或学者相反。争议性是它们的生命。

如果你不会说话一定要看这三本书(宁愿说错话不可放闷鸟)(1)

《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美]迈克尔·桑德尔著,曾纪茂译,中信出版集团,2021 (资料图/图)

《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

“优胜劣败”四个字多理直气壮,就像“有能者居之”一样大义凛然,但可有想过“优胜者”和“能者”有多少其他人没有的“不公平优势”(unfair advantage)?

《荒原》的作者艾略特(T.S.Eliot)说,论者总是过于重视作者的才情而忽略了他来自的传统。在追求政治正确的社会,以不同形式和版本出现的“meritocracy”——有时叫履历或学历至上主义(credentialism)——仍然得到广泛的认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说它是大众普遍接受的“最后偏见”(the last accepted prejudice)。

14年前,社会学家杨格(Michael Young)在《英才制的崛起》(The Rise of Meritocracy)一书指出,英才制最大的问题不是名不副实,而是令制度下的成功者自以为有德有能而变得自高自大,而制度下的失败者则自以为无德无能而自惭形秽。是故,英才制是对所谓失败者或未能成功者特别残忍的制度,连他们仅有的自尊(self respect)也要拿走。

这是有严重政治后果的。哈佛大学教授、新书《精英的傲慢》作者桑德尔认为,英才的傲慢(meritocratic hubris)是全球民粹民族主义(populist nationalism)兴盛和特朗普一类蛊惑人心的政客冒起的主因。桑德尔问了一条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何聪明和努力工作的人应该得到社会最大的奖励,难道比别人聪明和勤奋完全与运气无关吗?”

他继而指出,即使你比别人聪明和愿意努力工作,也不担保一定会出人头地。原因是在今日世界,家势和“家族给予其成员的社会特权”(inherited social privileges)比什么都重要。一个“人人机会均等的社会”(a society of equal opportunity)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如果你不会说话一定要看这三本书(宁愿说错话不可放闷鸟)(2)

《Lives of the Stoics : The Art of Living from Zeno to Marcus Aurelius》 (资料图/图)

《恬淡寡欲:斯多葛主义者的生活艺术》

“清心寡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天敌。一个不鼓励“我要,我现在就要”(I want it and I want it now)的社会,怎能滋生对资本主义至为重要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

斯多葛主义(Stoicism)是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思想流派,提倡理性、美德和自我约束,鼓励世人追求真相,以意志力和行动力摆脱“贪嗔痴”之苦,跟佛家和道家的哲学有共通之处。不少斯多葛主义的洞见已成传统智慧甚至常识,例如几乎每个社工、辅导员和心理学家都懂得说的“事情发生非我们所能控制,我们有权选择的是如何面对”。(You don't control what happens. You control how you respond)尽管如此,这套哲学宣扬的生活态度与要求“实时满足”(immediate gratification)的资本主义有“不可调和的分歧”(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所以在西方社会一直只是旁枝末流,直至疫症来袭。

长期抗疫是对自助能力的终极测试,难怪近期那么多哲学书成了畅销书。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读哲学的唯一原因,是令自己变得更优秀和更强大;否则再高深的哲学理论,都只是“以字之矛攻字之盾”(a critique of words by means of other words)而已。

《恬淡寡欲:斯多葛主义者的生活艺术》是哲学书,也可以当故事书和人物传记读。它以饶富趣味的方式,介绍斯多葛流派26位理论家和实践者,还给他们起了浑号,例如预言家奇诺(Zeno The Prophet)、铁娘子加图(Porcia Cato The Iron Woman)和造王者迪迪莫斯(Arius Didymus The Kingmaker)。最为人熟悉的也许是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Epictetus),他认为,做好我们力有所及的事情,是“人生的首要工作”(the chief task of life)。这句话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智慧,只是知易行难。

如果你不会说话一定要看这三本书(宁愿说错话不可放闷鸟)(3)

《论牺牲》,[美]特里·伊格尔顿著,林云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资料图/图)

《论牺牲》

“Sacrifice”(牺牲)一词常遭误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牺牲是心甘情愿放弃有价值的东西(the voluntary relinquishing of something one finds valuable)。比方说,妻子为丈夫放弃事业,母亲为子女放弃“属于自己、用来放松的私人时间”(me time)。任教于兰卡斯特大学的文化评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新书《论牺牲》中提醒我们,牺牲的重点不在于放弃。放弃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牺牲,是为了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是牺牲的隐义(hidden meaning)。从这个角度看,很多牺牲其实是互惠互利的交易(mutually profitable exchange),一种“先付出后取回”(giving in order to get back)。

例如妻子为丈夫放弃事业,是为了得到一个在事业上更成功的丈夫。母亲为子女放弃私人时间,是为了要在“养儿育女”(parenting)这竞技性运动项目(competitive sport)中胜出。

在这个意义上,匈牙利诗人裴多菲(Petofi Sandor)脍灸人口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是对牺牲最好的诠释和定义。裴多菲比谁都清楚牺牲的交易本质(transactional nature):他为争取匈牙利的独立弃笔从戎,在战场失踪时年仅26岁,留下比他少四年的妻子和岁半的幼子。

这本书的意念多而复杂,伊格尔顿的写作也不亲民。那些要命的长句子和停不了的引经据典绝对称不上深入浅出和雅俗共赏。还好的是他确实眼光独到,在很多题目上都有高见,就算不是高见,也是精彩的偏见。随便举个例,他说自杀绝非懦夫所为,因为“只有最坚强的意志才可以否定自己生存的意志”(only the staunchest of wills is capable of disposing of itself)。争议性是评论的生命,信焉!

林沛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