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流浪汉真实的故事(他拍街头流浪汉)
街头流浪汉真实的故事(他拍街头流浪汉)拍完之后,流浪汉摸索着掏出2元钱,递给年轻人,要为照相付钱。年轻人很惊讶,连忙说不用了,流浪汉想了想说,那我为你拍回一张吧。摄影师愣了“他不会把我的相机砸了吧”,不过很快他觉得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于是把相机调到全自动,很认真地对着镜头站好。流浪汉对准年轻人,按下了快门。刚拍完王菲的那个年轻摄影师恰巧路过,和流浪汉交谈起来。年轻人指着手中的相机,问能不能给他拍一张照。流浪汉仔细地整理过自己的头发和衣领,对着镜头笑了笑。
1998年的一个秋日,广州《新周刊》给王菲拍摄一组照片,掌镜的是一位年轻的摄影师。拍摄结束后,摄影师背着相机准备回家。
广州工业大道的街头,一个流浪汉赤裸着下身,靠在墙角晒太阳。路过的行人嘟囔着「疯子」,掩鼻而走。
刚拍完王菲的那个年轻摄影师恰巧路过,和流浪汉交谈起来。年轻人指着手中的相机,问能不能给他拍一张照。流浪汉仔细地整理过自己的头发和衣领,对着镜头笑了笑。
拍完之后,流浪汉摸索着掏出2元钱,递给年轻人,要为照相付钱。年轻人很惊讶,连忙说不用了,流浪汉想了想说,那我为你拍回一张吧。摄影师愣了“他不会把我的相机砸了吧”,不过很快他觉得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于是把相机调到全自动,很认真地对着镜头站好。流浪汉对准年轻人,按下了快门。
那个年轻的摄影师,就是我们的主角曾忆城。
当曾忆城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对那个流浪汉仍然印象深刻。「当他要给我拍照的时候,我犹豫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正常的人是我,因为我对人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人们都说他们是精神病人,害怕、嫌弃他们,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在一个合一的状态,就会分裂,那这算不算精神分裂呢?也许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那么谁又有权利定义谁呢?」
02
摄影师和流浪汉的不解之缘
《共·活》系列
1975年,曾忆城生于广东吴川,在海边长大,父亲是工人,母亲是渔民。他从小爱好画画,高考那年考上了广州美院。
曾忆城一直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个画家,直到有一天在学校听了摄影家张海儿和安哥的讲座,第一次被摄影艺术深深吸引,他的人生好像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从1995年开始,曾忆城就有意识地拍摄了大量街头流浪汉的照片。我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去拍流浪汉,曾忆城给我讲了一个秘密。
《共·活》系列
他说,「我们学美术的学生会去医学院上人体解剖课,有一次我偷偷地问实验室管理员,这些人体是从哪里来的,管理员说大部分都是街上的流浪汉,死了之后无人认领,很多是精神病人。我当时非常震惊,死后用身体支撑医学研究的一群人,在生前却是最被忽视、最不被尊重的一群人,他们可能这一生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曾忆城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从此他看到街头的流浪汉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他做到了。2004年,他的以街头流浪汉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共·活》被广东省美术馆收藏。
《共·活》系列
03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系列
除了纪实摄影,曾忆城也用相机记录自己的情感,尝试观念摄影。
曾忆城笑着说:「其实,我上大学后,有了相机,第一个拍摄对象就是当时的初恋女友,那时候,身在爱情中的年轻人,眼里都是爱情的模样。」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系列
在他上大学的时候,他用镜头记录下和女友从相爱到分手的故事,那些不同时空、内容充实、形式空灵的视觉故事,如同流淌的情绪,浸润了每个人的爱情记忆。这就是曾忆城的另一个代表作品——《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系列
2007年这组摄影作品集结成画册出版,被《城市画报》和豆瓣网评为「年度十大幻想书之一」,「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成为网络热词。曾忆城也被赋予了「行吟诗人」的称谓。
同样,在《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共情。曾忆城将他的心寄于万物之中,一弯月、一片云、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影、一双手,这些外物在拍摄的那一个瞬间,都是曾忆城的心。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系列
04
一时一地
大学毕业后,曾忆城进入《新周刊》,参与改版创刊,成为一名摄影师,他后来又参与了《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的创建工作,再后来在《城市画报》改版的时候,成为首位首席摄影。他所工作过的媒体,都是那个时代有新闻理想的青年渴望进入的前沿媒体。
曾忆城
新闻理想和艺术理想貌似冲突,但是曾忆城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出口。「在我眼里,杂志就是一个纸上美术馆。」在《城市画报》工作期间,他把一些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电影艺术之类的思想导入到工作摄影中去。站在都市与时尚的交叉点上,他开创了摄影的更多可能性。在这期间,曾忆城拍摄的作品「美丽抵抗机械化」、「呼吸」、「战床」、「武舞」等,参加了一系列国内外当代艺术展。
曾忆城作品《一时一地》
一切都在朝着理想的方向延伸着。然而,生而为人,哪里又有完满的人生呢?
2007年,曾忆城拿到《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的出版合同的那天,父亲病逝了。「本来约好了和父亲一起去国外参加影展的,这成了我一生的遗憾。」
父亲临终前,他陪着父亲,在安静的房间里,只有父亲吃力的呼吸声。「我很想拿起相机给父亲拍最后一张照片,但是又怕打扰到他,就把父亲的呼吸声录了下来。」
后来,曾忆城到欧美、亚洲各国游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这段呼吸声就在相机里陪他走过了几十个国家,仿佛这是一次和父亲的牵手旅行。
《一时一地》系列
在那短短的几年,曾忆城的父亲去世,女儿出生,他游历各国漂泊无定,仿佛一下子就尝遍了所有的生离死别。
流浪汉让他看到了不同的生命状态,初恋让他看到了生命中爱的力量,父亲的离去让他看到了生命的无常,女儿的出生让他看到了生命的不息,曾忆城开始对生命问题进行终极追问,寻找答案。
《一时一地》系列
结束了漂泊游历之后,曾忆城回到书斋,读佛书,读圣经,梁漱溟替代鲁迅成为精神导师。恢复平静之后,他拿出了他对于生命问题的答案——《一时一地》。这是一次安静的回望,对生命内在的回望。
《一时一地》系列
著名学者李伟铭教授在《一时一地》序言中写道:「在曾忆城的镜头中既有宋代院体小品的精致,也有传统简笔水墨的空灵,当然,后两者没有《一时一地》清虚、神秘的空间感觉。」
《一时一地》系列
通过摄影,曾忆城完成了心灵的回归。他的创作也不再是局限于摄影本身,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实践生命艺术。
《拈花微笑》
《互联江山》系列
05
不只摄影课
曾忆城最近这些年除了做艺术创作,也开始做教育,开设了线下摄影班和线上课程「不只摄影课」。
「这个课程名字叫不只摄影课,其实是来自学员反馈,也是我的一个心愿。摄影,能够打开我们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我也希望更多人通过摄影,能够’看见’身边的美,让生命更有质感。看见,不只是用眼睛。照片带着一个人的心气,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笔迹。」对曾忆城来说,摄影已经成了观照人生和内心的日常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