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平台如何和院线展开合作(院线与流媒体之争)
流媒体平台如何和院线展开合作(院线与流媒体之争)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来说,网大和院线电影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举个通俗的例子,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看同样的题材和剧情,你更愿意看《道士下山》还是《道士出山》?你更愿意看《港囧》还是《避风港囧》?关键词:影片创作区别于两种上映模式,一般来说,电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通过流媒体平台上映的网络大电影,简称网大,一种是通过电影院放映的院线电影。同样是电影,两者的区别却相差甚远。院线电影是电影技术与艺术的集大成者,相比网大来说,院线电影更加严谨细致,更注重剧本打磨、人物塑造、镜头语言、观众观感、主题主旨等,而网大受制于成本、技术、人员,则相对粗糙,经不起揣摩细读。
2020,“院转网”成为电影行业的关键词,流媒体和影院之争成为热议的话题。而《囧妈》又成了特殊时期的带头大哥。
《囧妈》的“成功”,无疑给电影行业某些人带来了启发,一些人认为《囧妈》打破了原有的行业格局,认为死抱传统院线同僵化守旧无异,尝试选择线上播映,;更有大量观众为此叫好,认为电影院早已不是观看电影的唯一去处,在家就能在任何规格的屏幕上观影,电影院只会去的越来越少,如果近几年地变革能产生中国的Netflix,那么电影院可能会形同虚设……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流媒体蓬勃发展、“院转网”现象越来越多、窗口期不断缩短、人们的观影渠道更加多元化,影院确确实实地面临着观众流失的问题,但是仅仅如此就预示着电影院将被推到历史边缘了吗?稳坐头把交椅好多年的大哥地位也要拱手相让了吗?
“艾维电影”就此不妨作一分析。
关键词:影片创作
区别于两种上映模式,一般来说,电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通过流媒体平台上映的网络大电影,简称网大,一种是通过电影院放映的院线电影。
同样是电影,两者的区别却相差甚远。院线电影是电影技术与艺术的集大成者,相比网大来说,院线电影更加严谨细致,更注重剧本打磨、人物塑造、镜头语言、观众观感、主题主旨等,而网大受制于成本、技术、人员,则相对粗糙,经不起揣摩细读。
举个通俗的例子,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看同样的题材和剧情,你更愿意看《道士下山》还是《道士出山》?你更愿意看《港囧》还是《避风港囧》?
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来说,网大和院线电影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例如,最近大热的《信条》是诺兰和摄影指导霍伊特·范·霍特玛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堪称一部IMAX量身打造的作品。
诺兰说,“我拍摄的所有电影中,《信条》是最为照顾观众体验和大银幕体验的。只有在影院,观众才能完全感受到它的画面和声音效果”。
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们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巅峰,就是为了能在影院更好的呈现自己的作品,带来更加震撼的感受。
当然IMAX只是一个引子,现在高规格特色影厅层出不穷,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需求与口味,杜比影院也一样,是一种真正的的影院享受,电影创作者们为了追寻极致的“感同身受”,在电影技术上做足了细节,没有巨大幅画屏,怎么体会得到“身在此山中”?没有沉浸的环绕音效,怎么感受的到"声临其境"?没有高质量的画面,怎能感受真实世界的多姿多彩?
如果不是这些精益求精的创作者们,我们的电影行业不会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精益求精的创作者们,影院的大哥地位难以撼动!
关键词:投资回报
我们知道,片方得到的分成占票房比的40%—45%,扣除税费、发行代理费等,一部电影大约需达到三倍于投资成本的票房,片方才能回本。
而流媒体平台的视频收购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买断,二是分账,通常情况下,国内流媒体平台是不可能拿出几亿的资金去购买一部成本几亿的电影,更不要说拿数十亿的资金购买多部院线的大制作。唉?那你前面不是提到了《囧妈》的例子,一转眼就忘了吗?
稍加思考,《囧妈》只是疫情下特殊时期的特殊个例,字节跳动通过《囧妈》达到了想要的广告效益,而《囧妈》出品方也得到了应得的利益,各取所需罢了,但这并不是电影行业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开端。
一个平台资金有限,胃口却无限,巴不得所有视频都从自己的平台上播放,但这怎么可能实现呢?一年一两部,两三部的院线电影投入流媒体平台播放,根本满足不了平台的胃口,但又需支付很大的资金成本,这是互相违背的。
而流媒体平台的分账形式,按国内网民的习惯,是不愿付高价的,连订阅会员只要额外付费都会遭到一片吐槽,片方要以比例赚取酬金,收益极低。从片方的角度考虑,不论是买断还是分账,“院转网”都不足以拿回成本,亏本生意谁又会做呢?
因此这也是今年除了个别电影“院转网”,其他大部分电影都“遵时养晦”期待来日重回影院战场的重要原因,电影院永远是院线电影的第一选择。
关键词:观众心理
去电影院看电影有必要吗?在电脑电视上看有什么不一样?
不可否认,在影厅看电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体验,在家,在电脑前都不能复刻这种感受,并不单单因为更大尺寸的幕布,更好的音响,香喷喷的爆米花,超大杯的可口可乐,你身边有共同话题的他/她们,更因为“电影是唯一可以可以真正留存时间的艺术形式”,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密度和节奏,你与我与每一个共同观影者都能深深体会,而在家里,床上,看着的电影,只能沦为一种视听化的叙事媒介,简单地说,电影会简化成故事,我们成了听故事的人,而不是电影叙事的身临其境者,挥舞魔棒的哈利波特们。
观影体验、观影氛围是观众进入影院观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影院观影早已成为了现代人的社交形式之一。
电影是我们的话题,影院是我们的交点,电影和影院拉近了拉近了我们心与心的距离。
当你对一位不太熟悉的女生有好感时,你是更愿意对她说“唉,我们去电影院看泰坦尼克吧”还是“唉,我们去我家看泰坦尼克吧”?
当你一个人去影院看《魔兽》时,身后的“兽人永不为奴”,“为了联盟”会不会让你会心一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
影院为观众提供了放松的环境,安全的沟通距离,任由他们发挥,任由他们连接,这才是现代人喜爱电影院的理由啊~
除了观影体验、观影氛围、社交,还有其他原因吗?当然有,观众的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解读消费者心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从区位优势来说,大部分电影院都在商圈综合体,逛累了的顾客会不会想去一个环境好、有乐趣、沉浸足的电影院看部电影放松一下呢?又或者,一个人在家无聊,出来走走却又天气恶劣,去电影院享受独处的世界会不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近期电影院做活动,不去看部电影是不是有点可惜?连续上了5天的班,要不要看部电影犒劳一下自己?还有观影习惯,我就想一周去影院看几部电影,等等等等……
电影院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放松性质的娱乐生活综合体,他不一定每方面都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但在各个方面都能与观众心理产生微妙联系,这也是电影院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关键词:影院优势
电影院是集体参与的公共场所,却也是私人的孤岛,巨大银幕和震撼音效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让电影更具感染力,“抖动的视角,遍地的狼烟,飞机在低空的轰鸣,”是影像与声音的极致体验,即使身处影厅驳杂的人群中,观众的思绪仍旧置身电影内,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是小小的电子屏幕所不能代替的。
当然流媒体平台的技术发展也十分迅速,在这方面影院并不是压倒性优势,个别家庭影院的硬件设备甚至超过了部分影厅的播放效果,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这么优秀的家庭影院设备,影院观影还是我们大众的第一选择。
第二就是刚刚提到的,影院能从多方面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不用全部满足,往往一两个点满足便足以让观众踏进影城,坐下座位,享受心灵上的充实。
图片来源:艾维电影图库,图文无关
关键词:产业发展闭环
一般来说,一部院线电影的一生,将经历剧本创作、寻找投资、拍摄与后期、宣发、影院放映、观众付费观看等环节,大量的电影人对其倾注心血,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闭环。前期的编剧、投资人、导演、演员、摄像、后期、宣发人员、到后期的影院工作人员、设备生产厂家、观众,都是行业中的重要一环,维持行业发展,促进行业进步,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行业停摆。而如果一部院线电影“院转网”,那宣发环节后的影院工作者,影院设备生产厂家都将无法参与其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渐渐凋零,整个行业却无法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畸形发展导致行业破败,从宏观上说,影院到了重要不能倒的地步。当然,影院下线后的电影还可以通过流媒体或光碟的版权转让获取收益,但这毕竟成不了收益的大头。
结论
“艾维电影”看来,流媒体的快速发展的确会分流一部分观影人群,是否对影院造成关键影响,还有赖于影院优势的发挥。徐峥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把流媒体观影和影院观影,比喻为“游乐场里坐过山车”,可以用主观镜头拍下来,但观看这些镜头跟实地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是不一样的。”他认为,流媒体上观影就是看镜头看录像,而影院观影则是实实在在的在过山车上,看的录像并不能给你带来真实坐过山车的感受。真实的感受往往来源于身体和内心的满足,需求越得到满足,感受越发深刻,所以影院永远会有存在的必要。
“大银幕和流媒体平台之争”将长期成为一种存在,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和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