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深层现实意义(红楼梦的丰富内涵与高度思想)
红楼梦的深层现实意义(红楼梦的丰富内涵与高度思想)另外,“《红楼梦》具有丰富的人民性、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等观点来自于李希凡、蓝翎1954年刊文中的观点。这一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楼梦》生成的观点得到了最高领袖的认可与推介,形成了长期、持久的影响。但此观点仍然是特定形势与情境、语境下的产物,仍为一家之言。《红楼梦》写出了“理想的”(以大观园为象征)与“现实的”两个世界。把中国儒释道哲学用最动人的故事讲出来。其伟大之处在于,其思想内容具有超越性。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与同情,写出一群女性形象,描绘出她们的才情、品德和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不是停留在悲剧情节的单纯写实性描写上,也不是停留在对一些不良现象、问题的简单批评上,而在一种自我回忆、追思、忏悔的真情中带有一种“天问”性、终极追问性的特点。人生、生命的价值究竟何在,为何出现家族的“五世而斩”及不可抗拒的一个个个体、生命的悲剧,能否避免这种悲剧等。如此引人深思,便显得很深刻,同时带有
文/秦治洲
《红楼梦》是一部带有作者自叙性质的小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最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十八世纪集大成之艺术作品。两百多年来,对中国社会影响之大,迄今未衰。放于整个世界文坛,亦永远光芒万丈。
《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开创的传统,抒写“世情”(或“人情”)。其安排了两条线索或主轴,一条是贾府兴衰及日常生活,一条是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悲剧。其涵蕴极为丰厚,一面写“好”,一面写“了”(俞平伯先生释为“色”与“空”)。“好”包括荣华富贵、人生享乐、情意缠绵、天伦之爱、诗礼敦厚等;又在写钟鸣鼎食中穿插着“不和谐”(“了”或“空”),包括大厦将倾、乐极生悲、失恋悲苦、骨肉相残、男盗女娼等。梅新林先生概括为,《红》写了“青春生命的挽歌”“贵族家庭的挽歌”“尘世生活的挽歌”三个层次。这种丰富性,亦如鲁迅先生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故我们读《红楼梦》,可以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教育管理、诗词歌赋、感悟人生、察观政治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受到启发、教益,每多读一遍就多一份收获。
《红楼梦》的高度意义与价值在于,它创造出一个丰富、生动、典型的全景家族史。二知道人在《红楼梦说梦》中论道:“太史公记三十世家,曹雪芹只记一世家……然曹雪芹记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写中国古代贵族家族兴亡的小说作品唯此一部,具有高度的必要性与代表性;写作水平又极为高超,故其史学与文学价值、地位是空前绝后、不可撼动的。
《红楼梦》写出了“理想的”(以大观园为象征)与“现实的”两个世界。把中国儒释道哲学用最动人的故事讲出来。其伟大之处在于,其思想内容具有超越性。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与同情,写出一群女性形象,描绘出她们的才情、品德和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不是停留在悲剧情节的单纯写实性描写上,也不是停留在对一些不良现象、问题的简单批评上,而在一种自我回忆、追思、忏悔的真情中带有一种“天问”性、终极追问性的特点。人生、生命的价值究竟何在,为何出现家族的“五世而斩”及不可抗拒的一个个个体、生命的悲剧,能否避免这种悲剧等。如此引人深思,便显得很深刻,同时带有一种普世的价值。(参见陈洪教授公开课《六大名著导读》)另周汝昌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为什么要读《红楼梦》?当代人要了解中华文化,光读孔孟是不够的,而且它们离得太远,离得近的集大成者当属《红楼梦》。”故此书非读不可。
毛泽东主席说《红楼梦》“写出了整个封建社会”,这话不无道理,对我们认识中国18世纪的封建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红》描绘了以贾家为主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和没落过程,表现了封建贵族之家的各类人物的面貌,以及他们之间的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作品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封建政治机构的黑暗,封建政治斗争的残酷,封建宗法制度、封建道德、封建婚姻制度的虚伪、弊端、罪恶等。
我们在一些书(包括教科书)中经常会看到对《红》的思想内容的如下表述:“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笔者通过精读原著,并不完全赞成这一观点。而认为《红楼梦》并没有明显的批判封建、“反封建”思想;同时贾宝玉的言行虽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相疏离,但亦算不上“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而是曹雪芹自身的一种投射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另外,“《红楼梦》具有丰富的人民性、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等观点来自于李希凡、蓝翎1954年刊文中的观点。这一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楼梦》生成的观点得到了最高领袖的认可与推介,形成了长期、持久的影响。但此观点仍然是特定形势与情境、语境下的产物,仍为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