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当炮灰的诗(青衣入戏生出戏死)
形容当炮灰的诗(青衣入戏生出戏死)李雪芬:我忘了什么了?筱燕秋:挺好,只不过你今天忘了两样行头。在《青衣》的评论里,人们都说筱燕秋是因为嫉妒才泼出的那杯热水,是她自己毁了自己的人生,以至于错过了一个人最好的演戏年华,被迫做了一名戏剧学院的老师,可如果这是事实,那她为什么要高喊:不是这样的,事情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在外人眼里,李雪芬不仅是筱燕秋的前辈,还是筱燕秋的师傅。可在筱燕秋心里,李雪芬压根教不了自己。我们还原当年的场景:李雪芬:你看,这样,这才是旧社会的劳动妇女。我们这样处理,是不是好多了?
戏剧中的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极致境界,是更接近虚无的女人。一曲青山隐隐,此恨悠悠,黄连投进了苦胆胎,对着上下五千年怨天尤人。是命中注定,上天垂怜,赠予柔水的身姿,悲壮的面容,两根青衣水袖。
筱燕秋便是这个上天选中的人,天生的青衣胚子。
她是当代作家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里的主人公,因为将一杯热水泼在了前辈的脸上,误了二十年的光阴,二十年后,偶得重新登台的机会,可已是体态臃肿不复当年,为了继续登台上演《奔月》,她开始了减肥、训练、打胎……
这部小说出版于1999年,曾风靡一时,引起了很多关注,获得了第九届《小说月报》百花奖。后来被陆续改编成了电视剧和舞台剧。尤其是舞台剧,生动演绎了人性的悲壮之美,将人内心的不安和执着演绎的气动山河,也深得毕飞宇敬重,毕飞宇也曾以"1元钱"将《青衣》版权出售给了江苏大剧院。
在《青衣》的评论里,人们都说筱燕秋是因为嫉妒才泼出的那杯热水,是她自己毁了自己的人生,以至于错过了一个人最好的演戏年华,被迫做了一名戏剧学院的老师,可如果这是事实,那她为什么要高喊:不是这样的,事情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
1.与其说是筱燕秋自己毁了自己,不如说是嫦娥在外人眼里,李雪芬不仅是筱燕秋的前辈,还是筱燕秋的师傅。可在筱燕秋心里,李雪芬压根教不了自己。我们还原当年的场景:
李雪芬:你看,这样,这才是旧社会的劳动妇女。我们这样处理,是不是好多了?
筱燕秋:挺好,只不过你今天忘了两样行头。
李雪芬:我忘了什么了?
筱燕秋:一双草鞋,一把手枪。
李雪芬:你呢?你演的嫦娥算什么?丧门星,狐狸精,整个一花痴!关在月亮里头卖不出去的货!
正是这句话燃起了筱燕秋内心的愤怒,关在月亮里的嫦娥,孤独凄凉,自作自受,筱燕秋泼出的那杯热水其实是替嫦娥泼的,她把自己当嫦娥了。
所以在老团长炳璋指责她利欲熏心妒良才时,她大喊,不是那样的!
再者,筱燕秋是不会嫉妒李雪芬的,因为时刻不忘宣传政治目的的李雪芬,将嫦娥定位成了旧社会的劳动妇女,完全没能体会到戏剧艺术的真谛。一句"一双草鞋,一把手枪"更是说明了一切。
如此一来,貌似是筱燕秋入戏太深酿成的祸。
2.戏外的筱燕秋活成了戏里的嫦娥在筱燕秋演戏的生涯里,与她密切相关的两个女人,一个是李雪芬,另外一个就是她一手带出来的学生春来。
不管是谁,她都争戏,抢戏,一眼看去,她就是虚荣自私,可她享受的不是台下的掌声,而是台上的嫦娥,她说,我就是嫦娥。
这样说来,比起虚荣,李雪芬和春来更虚荣,她们是为了成就而演戏,筱燕秋是为了演戏而演戏。甚至于分不清生活和戏剧。
嫦娥的一生悲壮,宁肯吞掉丹药,也不愿转手于人,哪怕与心爱的人天地分隔。
筱燕秋的一生也悲壮,宁愿打胎流产,也不愿放手于人,哪怕会有性命之忧。
筱燕秋即是嫦娥,嫦娥即是筱燕秋。
3.三个女人,三个时代,三种人生,一种艺术新中国成立之后,八十年代之前,戏剧主要是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强调的是它带给民众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从八十年代开始,由于一些新型文化的萌发,比如说影视,导致戏剧业开始走向下坡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戏剧进行了艺术表演剧团体制改革,简称剧团体制改革,意思就是戏剧摆脱对于政治的从属关系,更多的回归到探索艺术本身的价值上。
而筱燕秋就是探索艺术最好的例子,她接受的就是八十年代戏剧改革以后的探索思想。而李雪芬则属于八十年代以前,怀抱宣传目的和英雄主义而演戏的人,所以李雪芬会有要把嫦娥演绎成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想法。
与筱燕秋比起来,李雪芬不争戏,不抢戏,对团上安排的任务,都一一接受,包括带新人上戏,对筱燕秋更是手把手的教,就连被筱燕秋泼了脸,也没把筱燕秋怎么样,只是让筱燕秋做了检讨。要知道,那杯热水可是毁了她的演绎生涯,和她的容颜。用当时的一句话说:觉悟高。
表面上,李雪芬的这种表现越发反衬了筱燕秋的自私虚荣,可正是筱燕秋的这种爽快决绝、占为己有的态度把她推上了扮演嫦娥的巅峰,不知道是筱燕秋找到了嫦娥,还是筱燕秋在嫦娥的身上找到了自己。
与之有关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允许私有企业和外商的投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人主义露出了萌芽。而春来,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走上了戏剧演绎的生涯,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充满铜臭的时期。
最终,春来也没能逃过这场时代赋予给她的命运,与投资给他们拍戏的烟厂大老板走到了一起。
三个女人背后的三个时代,造就了三种人生,却只成就了筱燕秋一个人的艺术道路。
筱燕秋的时代可谓是一个夹缝中的时代,她在这个时代中生存生长,有幸又不幸,幸运的是她所处的时代对艺术的包容性,不幸的是,这个夹缝太窄,窄到艺术无法纯粹的延续和发展。
4.资本的渗透让人们反思生存的疼痛小说里的烟厂老板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就是因为他的投资,筱燕秋才得以回归舞台,可也是因为他的存在,戏剧的艺术开始动摇。
与其说他是一个商人,不如说他代表的是市场经济下崛起的资本家。他投资了戏剧艺术,也改变了戏剧艺术。筱燕秋出卖了身体,得到了登上舞台的机会,可也敌不过年轻富有朝气的春来。
真正让筱燕秋的嫦娥死掉的不是春来的登台,而是烟厂老板对春来的亲切的笑,春来依偎在老板身边,仰着脸,满面春风,老板步履矫健,神采奕奕……
这个时候的筱燕秋终于承认,化妆师给谁化妆,谁就是嫦娥,烟厂老板给谁鼓掌,谁就是嫦娥,再挣扎再努力,也敌不过岁月在一个女人身上刻下的烙印,也敌不过资本在艺术上的渗透。
最终,筱燕秋一个人在空旷的没有观众的室外演绎了最后一次嫦娥,身下因为流产不尽而在滴血,和嫦娥飞奔的时候一样悲壮。
作者毕飞宇称,这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扬子晚报》的一则报道:1998年,一位身染沉疴的艺术家在北京演出时,救护车就停在人民大会堂西门外。与筱燕秋的经历极其相似。
《青衣》虽然描述的是一位女性的故事,可它代表的却是那个时期下生活的所有人,用几乎没落的戏剧里的一个"青衣"的角色,来反应一个正在变革的时代,有变革,就有得到和失去,在物质和经济越发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在得到的同时,是否还存有失去的疼痛?
原创不易,侵权必究。欢迎关注小月,与你一起在纷繁的尘世寻求一份文字上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