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在众多避暑法中,最有情调者当然是躲入自然山水间了。古人云:“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山林里,池水边,背着太阳,有水有风,才能用来避暑。因此,“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古人虽没有暑假,但也会自己给自己偷放个假去乡下避暑。比如,诗仙李白每到夏天,总喜欢在湖上流连,他说,“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又说,“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夏天的水是属于荷花的,泛舟其中,风飘香举,水汽扑面,那是暑热一天、忙碌停当的闲适味道,也是离岸片刻、荡漾心湖的自由味道。白居易也深深懂得这种美,他在花丛掩映处打量着,“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他在水波涟漪外倾听着,“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悠悠荡荡,明明暗暗,暑气氤氲,摇落成一船的夏日香气。当然,古人消暑纳凉,除了求诸外物,更求之于自己的内心。正所谓心静自然凉,苏轼提倡的避暑大招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他常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1)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2)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3)

夏日三伏天,我们在一片蝉鸣中进入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流火季。每个蝉鸣的午后,都不由得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暑假生活。如今,不再是学生的我们,暑假早已离开好多年。不过,你是否又想过,为什么古人要把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称为“暑”呢?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4)

暑,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里说:“暑,热也,从日者声。”小篆中暑字以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日表示太阳当头,炙烤大地;者是煮的初文,以烧煮表示热。想想看,下面用火煮,头上还有太阳晒着,这不就是暑天吗?而且,暑与煮在者的“勾结”下,也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文字学关系。东汉刘熙《释名·释天》对这两个字理论上的阐释是:“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我们现在戏称暑天是桑拿天,还真挺符合刘熙的阐释——浑身冒汗,犹如水煮。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5)

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占了重要的位置,以暑字命名的节气就有三个:小暑、大暑,处暑。小暑、大暑分别是夏天的第五、第六个节气,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暑气消退、秋日将临。这些高温节气为什么用“暑”而非“热”字来定名呢?因为,暑天并不仅仅是热,夏季在南方住过的人可能会有体会,南方的夏天不仅气温高,而且湿度大,白天晚上感觉都又热又闷,走到外面就像待在蒸笼里,比北方同样温度下的城市更让人难以忍受。暑字的原始含义里便有这感觉,而热字没有,《释名·释天》对热的解释是:“热,爇也;如火所烧爇也。”热字底下那四点是火字的变形,火在下方烤,上面的物体温度升高、水分蒸发,这种热是燥热,与暑的湿热是不同的。因此,以暑字来指代这段高温的日子,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6)

小暑大暑暑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古时候,人们将夏天称为“苦夏”,讲的就是暑日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使世人苦不堪言,不少文人墨客挥笔感叹酷暑之烦。东汉繁钦曾作《暑赋》,专题谈夏暑之酷烈,《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一节中,白胜唱的一首民歌更是唱出了暑热的滋味:“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这么热的天气,又没有空调和冰箱,为了避暑,古人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首先,自然是建造清凉的住所。如先秦有用于夏日餐饮活动的“窟室”,汉代皇宫建有“清凉殿”,里面有石床,有冷饮,有侍女扇扇,唐代则有了傍水而建的“凉屋”,水车转动,缓送凉风,或直接用水车把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形成“水帘”,屋内自然凉爽。不过,这样的建筑普通百姓很难享受到,普通人家的避暑之法,则是在屋檐前挂帘子,院中搭凉棚,屋子里放竹床、竹凳,床头上放石枕或玉枕等。此外,早在三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冬冰夏用了——冬天把在河面凿取的大块冰块藏在地窖里,再用土厚掩贮藏,夏天就可以取出来降温、制作冷饮。不过,冰块也不是寻常人家常用之物,老百姓便想出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的办法,即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后再吃。于是就有了“浮瓜沉李”这个成语,用来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7)

在众多避暑法中,最有情调者当然是躲入自然山水间了。古人云:“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山林里,池水边,背着太阳,有水有风,才能用来避暑。因此,“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古人虽没有暑假,但也会自己给自己偷放个假去乡下避暑。比如,诗仙李白每到夏天,总喜欢在湖上流连,他说,“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又说,“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夏天的水是属于荷花的,泛舟其中,风飘香举,水汽扑面,那是暑热一天、忙碌停当的闲适味道,也是离岸片刻、荡漾心湖的自由味道。白居易也深深懂得这种美,他在花丛掩映处打量着,“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他在水波涟漪外倾听着,“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悠悠荡荡,明明暗暗,暑气氤氲,摇落成一船的夏日香气。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8)

当然,古人消暑纳凉,除了求诸外物,更求之于自己的内心。正所谓心静自然凉,苏轼提倡的避暑大招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他常常在人人都热得睡不着的暑夜,踏着月色闲步。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他写,“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是啊,若有一个人,能与你即使在桑拿天、三伏夜里也愿意紧握着手,即使在后半夜、三更天里也有话说到天亮,自然就不畏寒暑流年。但是,就算无人相陪,独自风露立中宵,又有何不可享受?谢逸讲,“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一人、一月、一夏空,岁月微醺,星月虫语,他在北宋年间经历过的那个暑夜,在今天,仿佛依然还能在我们心中勾勒出宁静的笔画。

心中有定,便自然无惧人生的暑热炎寒。(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9)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10)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11)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12)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13)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14)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15)

每日一字夏(每日一字暑)(1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