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士奇真的不能尖叫吗(为什么皮皮虾)
哈士奇真的不能尖叫吗(为什么皮皮虾)台风是由热带洋面形成的小涡旋不断发展壮大而成的强大天气系统,且常会伴有大风暴雨等天气现象。1为什么叫“台风”“‘天鸽’‘帕卡’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 古籍里怎么记载台风”?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台风的那些事儿。
今年第13号台风“天鸽”于8月23日登陆珠海,仅仅相隔4天,第14号台风“帕卡”又来,气象部门介绍,台风如此结伴而来,在历史上很少见。
局长不是气象专家,对台风的形成、发展真是不了解,上面这些内容也跟大家一样是从新闻报道里看来的。
不过局长是语言学霸啊,对于下面这些大家好奇的问题,局长可是行家:
“这个风为什么叫‘台风’”?
“‘天鸽’‘帕卡’这些名字是怎么来的”?
“ 古籍里怎么记载台风”?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台风的那些事儿。
1为什么叫“台风”
台风是由热带洋面形成的小涡旋不断发展壮大而成的强大天气系统,且常会伴有大风暴雨等天气现象。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个风叫作“台风”呢?为什么不是“桌风”“狂风”“妖风”?
2台风如何命名?
前几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微博,三天内转发量近10万。局长好奇一看,原来是官博君台风天来给大家送温暖:抽取台风命名权!!!真要中奖了,这牛怕是可以吹一辈子!
△中央气象台微博截图
画风如此清奇,也让吃瓜群众本着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宗旨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大讨论中。网友们脑洞大开,“皮皮虾”“哈士奇”“二狗子”“海蛎子”等等等等,轮番上阵。
△中央气象台微博评论截图
然而,官博君看大家参与热情如此之高,还是忍不住泼了盆冷水:你们太天真了,你们都被萌台诓了,命名权抽奖什么的,根本不存在啊。
那么问题来了,台风名称“天鸽”“帕卡”是什么意思?这个“台风命名法”究竟是个什么“法”?台风到底如何命名?
先说“天鸽”“帕卡”的由来——
第13号台风“天鸽”(Hato),名称来源于日本,指天鸽座(星座)。
第14号台风“帕卡”(Pakhar),名称来源于老挝,指一种淡水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天鸽”对东南沿海地区造成的破坏要大于“帕卡”,且前者造成了数十人的死亡以及严重的财产破坏,极有可能被台风委员会除名。
什么!被除名?这又是什么鬼?这还得从台风命名的发展史说起。
很久很久以前(咳咳),其实也就不到100年前吧,澳大利亚的预报员克里门兰格,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以公开地戏称他们。而在此之前,台风没有名字,只有数字代码。
1945年起,西北太平洋地区正式使用人名命名台风。起初只用女性名称,后因受到女权主义者反对,便从1979年开始,以男女名称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法,实际的命名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
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国际编号。这个列表的命名方法是由台风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并按顺序逐年循环使用。
命名表共有140个名称,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这些名称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和亚太经社会(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简称)所属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
问题又来了,什么样的名字能够进入这个“命名表”呢?为什么“皮皮虾”“哈士奇”不能进入呢?
台风的命名有其具体规矩:
①每个名字需不超过9个字母,且容易发音;
②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
③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
④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
⑤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如有任何一成员反对,这个名称就不能用作台风命名。
例如:
中国大陆提出的10个名称:海葵、悟空、玉兔、白鹿、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中国香港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启德、珊珊、万宜、玲玲、凤凰、白海豚、彩云、狮子山、马鞍、榕树
中国澳门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三巴、贝碧嘉、蝴蝶、琵琶、黄蜂、莲花、烟花、玛瑙、梅花、珊瑚
发现没有,上述名称均为词性中和、寓意美好的词,以期待台风带来的伤害能小些。
但是,现实中的台风并不能完全顺遂人意,仅带来适度的降水、降温就转身离去。台风委员会规定,一旦某个台风对生命财产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或人员伤亡,它就会永久占有这个名字,该名字就会从命名表中删除,空缺的名称则由原提供国或地区再重新推荐。这就是除名。
新名称需在第二年之前提交至台风委员会,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比如:
2016年吹袭菲律宾的最强风暴之一“海马”,给菲律宾、中国华南和华东带来极其严重的灾害,是2016年影响我国的最强一次台风。因此,台风委员会决定对海马除名,替补名将在2018年在越南召开的第50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公布。
3台风的前世今生
台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现代社会。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对台风的记载。
早在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就有关于台风这一天气现象的形象描写。比如《吕氏春秋·有始览》即对“八风”有所阐述: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風,南方曰巨风,西南曰淒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但这一描述只是简要的记述,其并未对台风的成因作出解释。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坐事(因犯事而定罪)徙广州,撰《南越志》,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解释台风的珍贵史料:
“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
唐朝郑熊撰写的《番禺杂记》曾对“炼风”有过记载:
“飓风将发,有微风细雨,先缓后急,谓之炼风。”
《岭南杂记》中对台风的描述更加详细:
“台甚于飓,而飓急于台。飓无常期,台经旬日。自九月至冬,多北风,偶或有台,亦骤如春飓。”
其中“岭南”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唐朝时还包括了曾属于中国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代。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岭南也是台风多发和容易登陆的区域。
有学者指出,古人曾一度将台风称作飓风,直到明末清初,“台风”一词才被广泛使用,作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概而论之,古人认为炼风是飓风将至的前兆,飓风则是春季没有常期的短暂气象,而台风则是九月至冬天南北风互相影响而形成的天气现象;飓风与台风相比,飓风更急,台风破坏力更大。
历史上台风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那么古人是如何预测台风的呢?
史书曾记载元大德五年(1301年)台风肆虐的具体情况:
“台甚于飓,而飓急于台。飓无常期,台经旬日。自九月至冬,多北风,偶或有台,亦骤如春飓。”
鉴于台风巨大的破坏力,古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且根据一些天象和物象的征兆来进行预测。
比如《岭表录》曾记载:“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古代福建等沿海省区渔民根据天空现象观测台风:当台风中心距离海岸大约五六百公里时,海边可以看到东方天边散布着如乱丝一般的云朵四散开来(气象学上称辐辏状卷云),约六七千米高,且在早晚天空中会出现彩霞,渔民看到这种彩霞,便知台风即将来临。
此外,古人也会根据风向、动物的异象来预测台风。比如“一斗东风三斗雨”“六月北风,水浸鸡笼”等谚语中的“三斗雨”“水浸鸡笼”就是指台风雨;台风来临前的两三天,夜光虫、角藻、磷虾等发光浮游生物以及某些鱼类会上浮至海水表层,产生浮沉的磷光,古人称之为“海火”或“浮海灯”;此外,台风到来之前也会有大量鱼类上浮、大群海鸟朝陆地方向疾飞等异常现象发生。
这些都是我国古人勤劳与智慧的具体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