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一生追求历程(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的梦想)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追求历程(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的梦想)守护宝贵资源坚守信念为了充分发挥港口深槽的资源禀赋,为了让以40万吨级码头为旗舰的大码头群服务好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好“一带一路”,他们坚持“深水深用”,将港口发展与钢铁产业有效对接;他们珍视“寸水寸金”,从零起步,逐步打通渤海湾40万吨船满载航路;他们抢抓机遇,自下而上推动港口发展项目提前再提前;他们眼睛向外,全力打造“东西双向互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寸水寸金,只因有人让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一群“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港口创业人!
一百多年前,面对曹妃甸的天然深槽,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此建设“与纽约港等大”的“北方大港”。⚪ 曹妃甸港矿石码头夜晚作业场景。付全增 摄
2010年7月,同志视察唐山时作出了“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重要指示。
十几年来,曹妃甸港人传承唐山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保持着火一样的激情,攻克一切前进中的困难,书写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曹妃甸港传奇:8年间,实现了吞吐量从0到亿吨的突破;12年间,实现了泊位从5万吨级到40万吨级重载直航的跨越……
这其中,一个年轻实干、充满活力的团队——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陆海联动”创业团队(简称创业团队)便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为了充分发挥港口深槽的资源禀赋,为了让以40万吨级码头为旗舰的大码头群服务好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好“一带一路”,他们坚持“深水深用”,将港口发展与钢铁产业有效对接;他们珍视“寸水寸金”,从零起步,逐步打通渤海湾40万吨船满载航路;他们抢抓机遇,自下而上推动港口发展项目提前再提前;他们眼睛向外,全力打造“东西双向互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寸水寸金,只因有人让资源禀赋充分发挥。
一群“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港口创业人!
坚守信念
守护宝贵资源
1月12日14时20分,从巴西马德拉港驶来的40万吨级“矿石韩国”轮,稳稳地靠泊曹妃甸港40万吨级矿石码头,第二天11时20分卸完货后安全离泊。
而此前的2021年7月6日,另一艘40万吨级矿砂船“远见海”轮重载37.7万吨直靠这里,开创了渤海湾航运新纪元,彻底改变了华北地区铁矿石原料进口布局。
⚪ 40万吨船舶正在拖轮协助下靠泊曹妃甸港矿石码头。
船舶重载直靠,只是创业团队牢记嘱托,顺应国家能源运输结构调整新格局,深度融入钢铁产业的一个缩影。
“如果当时在手续报批中有一丝气馁,40万吨级码头就可能没有了!何谈如今的重载直靠!”谈起这一超大型矿石码头的诞生和潜能逐步发挥,时任矿石码头总经理的安福财,至今仍庆幸创业团队的执着与担当。
地处唐山市南部沿海,扼守渤海湾最深点,曹妃甸拥有“钻石级”建港良址——甸头深达36米的天然深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此建设“北方大港”。
用好天然深槽,以建设40万吨级矿石码头为起点,倾力推动曹妃甸港“陆海联动”——海陆双向辐射、多式联运集成、区域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海上门户,成为这支创业团队的历史使命。
2010年,全球第二大矿业公司巴西淡水河谷传出消息,欲建造40万吨级矿砂船,专门用来承运从巴西到中国的铁矿石。
铁矿石,炼钢的基本原料,中国钢厂每年进口量达10亿吨,钢铁大市唐山市年需求量就有2亿吨。而在本世纪初,国际铁矿石市场属完全卖方市场,中国作为大买主,却几乎无定价权!
提升铁矿石议价能力,降低钢厂成本,港口必须做点什么。
“世界上有多大的船,我们就建多大的码头,一定要把这里变成中国的‘鹿特丹’!”捕捉到这一信息后,创业团队领头人——曹妃甸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克生提出,在甸头深槽建设2个25万吨级散货泊位,主体结构兼顾40万吨级,以充分发挥深槽的天然禀赋,提升矿石接卸、集疏运能力,用产业规模助力中国钢厂提升铁矿石定价话语权。
⚪ 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克生现场带领创业团队进行专题研讨。
然而,报批过程中,40万吨级船“在全世界没见影子”,何谈40万吨级码头?
“还是放弃吧!”在筹建过程中,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
机会稍纵即逝。
曹妃甸港集团是唐山市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属国有企业,级别低,要自行跑办各种报批手续,难度相当大;若层层报批,速度很慢。面对困难,创业团队调研形成详尽研究报告,从全产业链降低钢厂成本、保护民族工业的角度,多次与有关部委汇报、沟通,最终征得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同意码头结构预留40万吨级。
批文拿到,为了让码头尽快投产,创业团队努力克服资金紧张、启动惯性阻力大等困难,打响码头建设“攻坚战”。他们平均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24小时鏖战,100多天不曾离岛,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一座高等级现代化专业矿石码头于2012年完工并投产,打开了一条区域钢铁产业原材料进口的经济便捷通道!
2015年7月,随着国家港口政策调整,矿石码头的两个泊位正式获批40万吨级船舶靠泊资格,国内同批获批的仅有5个,2020年第二次获批的仅有4个。
上下求索,乘势而上,创业团队用坚定的信念守护了宝贵的自然资源,使其切实“深水深用”。
“寸水必争”
零起步打通深水航路
超大型码头虽然可以靠船,“手脚”却被束缚:受渤海中部老铁山水道水深条件等因素影响,40万吨级船只能在别的港口减载后再在此靠泊,不仅大幅增加运输成本,也严重影响码头潜能的充分释放。
怎么办?
“‘寸水必争’!”
“不管有多难,也要把40万吨级满载航路打通!”
创业团队信心坚定。
⚪ 创业团队进行现场勘查。
而满载的40万吨级船型,吃水达23米,在渤海湾内无先例。特别是老铁山水道至曹妃甸锚地之间约100海里习惯航路,只有2006年扫测资料,水深处于安全航行的临界状态;若要全程扫测,约2000多平方海里的海域至少需要资金1亿元,费用何来?
打通深水航路,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敢于担当的问题。
自2016年起,创业团队从零起步,由40万吨满载船舶乘潮靠泊技术论证。小组负责人许超牵头,面对众多完全陌生的学科领域,定框架、建数模、测潮汐、做评估,多方求索、大胆论证。
他们多方搜集技术信息,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交申请;与海事部门数次协调,并按照海事乘潮理念要求,把船舶直靠吃水提升至22.5米……船舶装载量迈上新台阶。
2019年起,他们又携手行业相关方,合力开展“40万吨船舶重载直靠曹妃甸港”课题研究。随后的两年零8个月里,创业团队啃起一部部厚厚的生涩技术资料,把自己逼成“专家”;东奔西走,与多地海事、航道单位、船方、科研院校积极对接,成为“空中飞人”。
这样连续奋战,总觉得还不够。一次,为了验证项目的关键环节,团队成员奔赴广州与航运公司洽谈,计划次日中午返程。洽谈中港口来电,次日有要事待处理。会谈结束后,一行人立即当晚动身返程。到达广州机场时,因航班延迟而滞留。于是,候机大厅就成了40万吨船舶航线海图研讨“临时办公室”,不知不觉讨论到4个小时后的凌晨3点才登机。第二天9时赶到港口后,又立刻投入到公司事务的紧急处理中……
经过无数次的熬长夜、磨嘴皮,集聚多方智慧,2020年9月,一项重大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在传统习惯航路的南面,穿插一条最浅25米水深的“南线航路”。这为后续大船重载实操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2021年,在海事部门的积极助力下,基于之前的科学分析、研判,及与航运公司签署的协议,创业团队利用夏天休渔期等契机,成功开展了3次40万吨级船重载试航靠泊,“满载直航”目标越来越近。
这对渤海湾港口群及京津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战略、经济、环保意义:一艘40万吨满载船较开普型船,综合运输成本可降低25%,污染物排放量可减少34%;40万吨级矿砂船重载直航靠泊,为曹妃甸建设亿吨级铁矿石交易中心奠定重要基础;大幅提升了中国进口巴西矿石比例,对中国钢厂提高国际铁矿石定价权更是重大利好……
只争朝夕。从2012年到2021年,3200余天,这群40万吨级航路寻找者,将嘱托化为行动,把梦想变为现实,改写了渤海湾水运史,交出了一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满意答卷!
疏通“堵”点
港口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大船时代的到来,提档升级成为大码头群的刚性需求,曹妃甸港一至三港池航道升级迫在眉睫。特别是一港池主航道,急需从10万吨级升为20万吨级。
⚪ 现代化大码头群。
而自2017年起国家用海政策变化,审批航道工程项目时,合法的海洋倾倒区(抛泥区)是前置条件,且对抛泥区的选划有整体部署。而从2003年开建至2021年,曹妃甸港根本无海上抛泥区。
又是一个“拦路虎”!
为了尽早推进航道项目,创业团队广开思路,通过各种渠道向省、市、区各级审批部门反映诉求,表明项目实施的紧迫性;积极与全国抛泥区规划编制单位反复沟通、协调。
在跑办有关手续时,用海部门主张尽可能节约用海,要求航道设计面积尽可能小;而海事、引航部门从利于安全考虑,要求尽可能大。加之相关法律法规更新相对滞后等,审批一度陷入困境。
为此,创业团队逐个部门解释,并用操船实验和引航数据,结合科技手段,解决了诸多纯技术性问题,并从中寻找到港口项目与国家规划的契合点。
⚪ 码头建设—引桥安装。
同时,设置专人专班,实行“AB角”制,确保工作不断档;将各项手续办理统筹穿插,挂图作战,把办理时限精确到天;“驻扎”省会石家庄和首都北京,常常周一去周末回,有时连续几周“盯”在那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9月,国家生态环保部门出具函件,同意曹妃甸港按照初定的选划抛泥区提前开展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等项目前期工作。
该举措为全国首创。
“如果等抛泥区规划下来后,再开展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最少滞后一年半到两年时间!”王克生介绍道。
以此为基础,在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从立项到初步设计的批复。2021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有关海洋倾倒区公告,仅不到两周,曹妃甸港就取得一港池20万吨级航道工程的抛泥许可证。该航道工程也成功纳入河北省港口转型升级重点工程、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
大宗散货枢纽港,铁路集疏运是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港区铁路场站和专线建设、布局,是解决40万吨级码头靠船之后,“嘴大嗓子眼小”问题的关键。
“那段时间,一个月起码有20天都在跑办手续的路上!”谈起港池岛场站建设,创业团队成员吴金娜说。
当时一没有理论,二没有先例,有的只是打通铁路集疏运“最后一公里”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与铁路部门积极对接,努力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一步紧一步地推进各种手续。
最终,抢抓全国铁路运输图调整、国家扶持铁路专用线的良机,加快港口“公转铁”“散改集”步伐,大力推动多式联运……2019年港池岛站开出第一列火车;如今,这里成为国家铁路大宗散货综合物流枢纽示范工程,大幅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也使港口运能得以充分释放。
从下往上推动,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有针对性盯办……创业团队用务实的工作成效,成就了曹妃甸港良好发展局面。
⚪ 码头建设—卸船机安装。
串起上下游企业
服务区域发展大局
“一带一路”建设不断纵深推进,世界渴望对接中国。
“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时刻激荡着创业团队的心:
把曹妃甸港的经略文章,书写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助推西部地区融入世界海洋经济、参与国际分工!
2015年4月,创业团队骨干成员组成“西北腹地考察小组”,30天昼夜兼程,驱车8000余公里,遍访内蒙古等地政府及重点企业,谋划从全域视角推进“西北腹地”战略,把曹妃甸港建成“一带一路”重要连接点。
当年12月,以曹妃甸为终点的唐呼铁路通车,曹妃甸港成为国内唯一连接大秦、唐呼两条国铁能源大动脉的港口,腹地范围向西延伸几千公里……机会再次眷顾。
建内陆港,是发展“水铁联运”,衔接好西北腹地的重要抓手。曹妃甸港集团先后建立了15个内陆港,创业团队以此为舞台唱起了“大戏”:一方面到西北各相关政府调研、拜访、宣传,谋求合作共赢;另一方面设法与厂矿企业接洽,把港口优势变成企业的成本优势、发展优势。
但过去习惯了走渤海湾其他港口,面对曹妃甸大码头群 铁路大通道形成的成本优势,厂矿企业常常“不买账”。
⚪ 曹妃甸港通用码头作业现场。付全增 摄
“我们初次接洽山西孝义县一家化工厂时,想见料场组长,等了两天都没让进门,最后是通过一家企业客户的送货司机引荐,才进到厂子去的!”创业团队成员李巍回忆道。
会见后,曹妃甸港运输成本优势和创业团队成员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工厂负责人。2021年,该化工厂从曹妃甸港走货380万吨,占港口铝矾土吞吐总量的50%。
在创业团队的积极推动下,西北化工厂使用进口铝矾土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每年从曹妃甸港上行至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的铝矾土量达700万吨。
就这样,铁矿石、铝矾土等货物上行,西北地区的钢材成品、煤炭等物资从曹妃甸港下水,变过去“重去空回”单边运输为“重来重去”钟摆式运输,带动西北地区物流成本整体大幅降低。
“40万吨大船逐渐可以满载直靠了,每吨可为钢厂节省5至10元,100万吨就是近1000万元。”
目前,西北腹地年下水煤炭量约3.5亿吨,钢材200万吨,进口镍矿及有色矿约300万吨,还有钢材、进口镍矿、有色矿、PVC、冷鲜货等数量可观的货物……
这些数据,创业团队如数家珍。
而当看到港口凭借大码头群和“水铁联运”优势,拉动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因此形成向西连接中亚、向北连接蒙古国、俄罗斯,向东对接日韩的“三路三口岸”国际物流新通道,逐渐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时,创业团队成员更是欣慰。
但由于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的不同,在扩大“朋友圈”过程中,很多创业团队人员一到西北就闹病,回来就得先养一阵病……
仅十几年,以创业团队为代表的曹妃甸港人,胸怀全港,建成各类深水泊位100个,货物吞吐量达4亿吨以上,发展路径和规模90%还原了《建国方略》的梦想,一座畅联西北腹地、对接“一带一路”的现代化港城已拔地而起。
这在国内外港口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在曹妃甸盐碱滩涂上,生长着一种植物——红柳,耐寒、耐旱、耐修剪,根须可达“身高”的近10倍,以汲取水分,抵抗盐碱侵蚀、风沙肆虐。春夏季,用鲜艳的花朵浸染荒滩;秋冬季,用火红的枝干昭示活力和顽强。
“陆海联动”创业团队,如红柳般扎根于曹妃甸这片新兴的发展热土,用宽广的心胸承托起港口发展的基石,于平凡中成就了伟大,在咸苦中书写了辉煌!
噢!这一岸鲜艳的红柳!
记者手记
奋战在港口的“开路先锋”
记者深入现场采访,在感叹港口飞速发展之余,更由衷敬佩创业团队一直以来的以苦为乐、激情满怀。
港口初建时期,现场一刮风就漫天黄沙,吃菜要“掏心吃”,一不小心沙子就进嘴,他们“就当补钙”;每到新年他们都坚守,现场数来数去,才7盏路灯;租住在低洼的办公宿舍区,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他们不得不半夜起来向外舀水;简易的工棚,加上墙面手绘,两张单人床一拼,就成了职工的婚房……
而面对港口发展的每一次机遇,在资本金不足、诸多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他们敢于突破,善于巧干,让大码头群拔地而起,集疏运体系公铁水衔接,内陆支点越建越密,国际通道顺畅有序……让这里发生精卫填海、沧海桑田的巨变。
创业团队敢突破、敢吃苦、敢承担的精神源头何在?我想,应该是唐山工人一脉相承的“特别能战斗”精神。
被称为“近代工业的摇篮”,唐山开滦煤矿开创了许多个中国或行业第一。毛泽东主席称赞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
以创业团队为代表的这群港口人,用超乎寻常的激情与执着,全面拓展港口发展的厚度与宽度,堪称新时代“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代表。
致敬,奋战在港口的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周献恩
作者丨记者周献恩通讯员 李志坤 高进 刘园
编辑丨廖芊
审核丨周献恩
监制丨孙英利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529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