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他说,里仁为美,里是居处,所居之里,乡里。居住的社区,有仁者住在此地,这个地方就是美地。不一定是非常优美的风景,或者方便的生活环境,只要有仁者居住在这里,我们就能够受他的影响,得到提升。孔老师那个时代当然没有微信,但是,不代表他们没有朋友圈。他的“朋友圈”先从选择住处开始。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我们有自己的“朋友圈”,也有自己的“亲友团”。血缘是不可选择的,但自己的人际环境却一定是自己选择的。我们立志践行“仁”的信条,首先就从你对自己人际环境的选择开始。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1)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2)

撰文 | 王来宁 责编 | 廖玥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解读《论语·里仁第四》第1、4、5三则,仁,当然不是“子曰”而已。

孔子和《论语》,被提及最多的当然是一个“仁”字。“仁”在《论语》中,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共出现了109次,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当我们说起是“仁”时,心中会自然地生出许多论断:“仁者人也”,“仁者乐(yào)山”,“仁者爱人”。实际上孔子的“仁”,并不仅仅是一些言论而已,只是从思辨、思想的层面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我们有自己的“朋友圈”,也有自己的“亲友团”。血缘是不可选择的,但自己的人际环境却一定是自己选择的。我们立志践行“仁”的信条,首先就从你对自己人际环境的选择开始。

孔老师那个时代当然没有微信,但是,不代表他们没有朋友圈。他的“朋友圈”先从选择住处开始。

他说,里仁为美,里是居处,所居之里,乡里。居住的社区,有仁者住在此地,这个地方就是美地。不一定是非常优美的风景,或者方便的生活环境,只要有仁者居住在这里,我们就能够受他的影响,得到提升。

择不处仁,如果你选择的住处没有有仁德的人,焉得知(zhì),怎么能说你的选择是明智的呢?

对居住的地方当然要选择一番啦,比如周边环境啊,物业啊,跟什么人做邻居啦,等等。孔子连这件事都郑重其事地谈论,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啊。

人的成长是离不开环境的,重视对居处和朋友的选择,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孟母三迁,是最好的择仁、处仁的例子。《荀子·劝学》里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 也会跟它一起变黑。

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环境而变坏。特别是当一个人心志还不成熟的时候,环境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无论小孩还是成人,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择邻处仁,孔老师是在教导我们慎重选择住所,进一步细究起来,选择朋友和选择住所不是一样的道理吗?跟谁相处、将自己交给谁,去信任谁、接受谁的纠正和教诲,这永远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课。“与谁同行,比去往哪里更重要”。

《孟子》讲过一个“一傅众咻”的故事。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于是就请人来教他,结果呢?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一傅众咻”,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看,环境于人之影响多么大!缺乏良好的环境,想取得进步简直太难太难了。

孔子说,人人都有朋友,但是“益友有三,损友有三”,有好朋友、也有坏朋友,所以啊,人在择处、择友、择偶、择业的时候,首先要慎重地做好选择,选择标准就是看这个人的内在是不是“仁”。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è)也。”

苟,如果,假如。苟志于仁矣,无恶(è)也。就是讲:(一个人)如果立志向善,就不会做出什么坏事了。如果向往仁,这一生立志成圣人,则必定不会作恶之事。

另一种将原句读作:苟志于仁矣,无恶(wù)也。即使是可恶之人,如果有志于追求仁德,便不要再去憎恶他了。

在这里,我们选择前一种解释。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3)

“做好事”和“立志做好事”,应该是不一样的。老师可以讲一讲“立志”的问题吗?

“志”,是“心”字底,必须会从心里长出来才可以,“立志”伴随的是心智觉悟的过程,自我反省的程度。

立志不是给外人看的事儿,也不是赶潮流的事儿,是心的事。立志向善,是幸福人生的第一步,立志于仁就会更看重自己,不屑于去做坏事,不屑于和烂人为伍,也不会让日常琐事埋没了自己。

前人曾说:“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多么黑暗的地方,一盏灯光就可以把它破解掉。这一盏灯光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光,“仁”的践行,首先是你的心里先发出光来。

心中存了“志”,现实中很多琐碎的烦恼就会看淡了。

王安石诗里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立志了,人就自然境界高远。

台湾“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排演时,带着他的舞蹈演员走上街头,大家被街头来往汽车的噪音扰得烦躁异常,被一座又一座大楼遮住了阳光,压抑得喘不过来气。于是他又带领大家登上了摩天大楼的楼顶,大家惊奇地发现,那些汽车似乎成了一个个无声的小盒子,蓝天却近在眼前!他告诫大家,不要放纵自己陷入小的格局,要“勇敢梦想,走出困局,向上爬,往上走,高处眼亮”!

人的追求低了容易满足不假,但也会被各种琐事纠缠,“浮云”就会来“遮望眼”,内心纠结,无法解脱;站的高了,心就平了,眼也就亮了。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wū)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可如果不用正当的途径去得到,君子就不会去享有它;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若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改变,君子就不会摆脱它。君子如果没有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孔老师不仇贫,主张安贫乐道;也不仇富,不排斥去求取富贵。他所在乎的,是无论贫富,是否还保持有内心的温暖与慈悲。

“仁”是非常重要的。“仁”的践行,从来都伴随着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以内心的“仁义”善念,去监控日常行为,古人把这种监控叫做“天人交战”,时时刻刻“莫失莫忘”,即使特别不堪的时刻也是一样。所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不会有片刻的时间背离仁德。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在仓皇紧迫的时刻也是如此,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记得《史记》里记载刘邦贫贱时看到秦始皇的出巡车队,说,“彼可取而代之”,立下反秦的大志,后来创立大汉王朝。你说,他求取“富与贵”,应该被赞美吗?

从个人建功立业的角度,刘邦的确够传奇也够英雄的。不过,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用孔子的价值尺度来看:不是取得皇位了、“成功了”就成为赞美的对象了吧。

汉代韩婴写的《韩诗外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原宪,出身贫寒,洁身自好。他后来隐居卫国,生活极为清苦。一次,老同学子贡高车驷马,去拜访他。原宪出来迎接时,“楮(chǔ)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用楮树枝别着头发,拄着藤木的拐杖;扶帽子,帽绳断了;抖袖子露出臂肘;穿鞋,后脚跟露在外面。

子贡就问:“夫子岂病乎?”你莫不是很困窘吧?

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困窘。“若宪,贫也,非病也。”像我,贫穷,不是困窘啊。

原宪用他的实践,很好地诠释了老师所讲的“仁”和“君子”。

孔子所称道的“君子”,也就是一部分更追求意义的人。在他们看来,富贵和利益之上还有仁德,有了仁德,以及对仁德的坚持,那才叫君子。对于一个君子来说,再怎么仓皇急促,再怎么焦头烂额,也不会利用智商、职务、技能去坑蒙拐骗、取得富贵。

本文为“桃李国学苑”原创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4)

本文作者:王来宁

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2013年始,面对高一高二学生教授《论语》《孟子》课程。

“《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课程大纲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5)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6)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7)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8)

责编 廖玥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9)

美编 薛宇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论语经典摘抄及感悟(论语青春版13仁)(1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