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怎样的(道德经的无为)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怎样的(道德经的无为)为了达到“无为”的境界,老子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二章),通过自我封闭,从而达到“无知(智)”“无欲”“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而且要“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上。显然这种“为”是不妄为,不刻意为,是顺应自然去为,恰当地把握时机去为,是“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就是说还没发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为地勉强去做。不该做的不做就是“无为”,该做的还是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好,就是“无不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会“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淮南子·修务训》驳斥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观点,认为“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

“无为”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也是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德经》全文强调的主旨。

“无为”虽然全篇仅十二见,但其主旨贯穿全篇。老子让自己主张的“无为”表现在假托的圣人身上。圣人“无为”是循道而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他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怎样的(道德经的无为)(1)

“处无为之事”就要“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终日行不离静重”(第二十六章),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甘于寂寞,甘于平淡。

“行不言之教”,是因为“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因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会“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五十七章)。

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淮南子·修务训》驳斥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观点,认为“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

“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而且要“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上。显然这种“为”是不妄为,不刻意为,是顺应自然去为,恰当地把握时机去为,是“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就是说还没发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为地勉强去做。不该做的不做就是“无为”,该做的还是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好,就是“无不为”。

为了达到“无为”的境界,老子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二章),通过自我封闭,从而达到“无知(智)”“无欲”“无为”。

老子特别告诫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烹小鲜”就要少折腾;“啬”就是“无为”,就是“不做”,就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去主观干预。做到这些就是“早服”。“早服”到“莫知其极”的过程,也即“无为而无不为”的过程。老子告诉我们,“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二十九章)。然而,“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文/陈广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