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诗经蒹葭的艺术魅力(书写诗经泾以渭浊)

诗经蒹葭的艺术魅力(书写诗经泾以渭浊)毋发我笱。 毋逝我梁, 湜湜其沚。 宴尔新婚, 不我屑以。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诗经蒹葭的艺术魅力(书写诗经泾以渭浊)(1)

······

泾以渭浊,

湜湜其沚。

宴尔新婚,

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

毋发我笱。

我躬不阅,

遑恤我后。

······

这是诗经《国风·邶风·谷风》第三段内容。其中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思是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无情遗弃却依然不改初衷。

在关中平原上,一条富饶八百里秦川的渭河,一条滋养黄土陇原的泾河,形成两千多年来一个自然存在的景象: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即来自于此。

其实,历史上关于泾河、渭河哪条河水更为清澈有很多记载,《诗经》记载“泾以渭浊”,故有人认为在最早的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

到了唐代,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考证缘自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还有“旅泊穷清渭,长吟忘浊泾”等,其诗中有7次提到“清渭”,4次说到“浊泾”。宋代的记载与唐代一样“清渭浊泾”。

清朝年间,乾隆派陕西巡抚秦承恩,对泾渭进行考察得出了“泾清渭浊”的结论。

很多人为了看到这个景象,专程去到渭河泾河的交汇处,一个现在叫做高陵区的地方,由于季节和污染原因,很多时候孰轻孰浊不说,就是分明也难以看到了。

实际上,渭水自甘肃鸟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过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环境破坏严重,加之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

诗经蒹葭的艺术魅力(书写诗经泾以渭浊)(2)

回到诗经《谷风》第三段,全段可以白话为:渭水入泾泾水浑,泾水虽浑河底清。你们新婚多快乐,不知怜惜我心痛。不要到我鱼坝来,不要再把鱼篓开。既然现在不容我,以后烦忧谁还管。

从朱熹的《诗集传》、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到今人高亨的《诗经今注》和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等都认为这是一首被弃女子诉说怨忿的诗。陈子展《诗经直解》说:“《邶风•谷风》,弃妇之词。或疑《小雅•谷风》亦为弃妇之词。母题同,内容往往同,此歌谣常例。”

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变了心,忘恩负义地将她一脚踢开。因此她唱出这首诗谴责那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的负心丈夫。

两千多年前记载的这些事情,现在看来都不陌生,还很熟稔,那一幕幕情景跳跃眼前。因为历史在不断上演,一直到今天,这样的狗血剧依然没有终场,舞台还是那个舞台,剧情也还是那个剧情,只不过在新的历史阶段又增添了新的人物和新的时尚。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进入21世纪,很多古时候发生的有悖常理的事情,在现代文明的当下,不会再发生了。口头禅的一句话就是:都什么时代了,怎么还能这样?

诗经蒹葭的艺术魅力(书写诗经泾以渭浊)(3)

其实,不管社会怎么变,习性怎么演进,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一直未有大的变化。

不管是人性中的自然属性,诸如真诚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丽和丑陋、勇敢和怯懦、忠诚和奸猾、从一而终和见异思迁、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等等,还是人性中更为复杂的社会属性,诸如归属感、安全感、成就感、从众心里、集体无意识、语言和文字能力、冲突和博弈、欲望和满足、道德和荣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等等,这些基本的人性因素,古今中外一直都是存在而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的。我们承认人性中这些因素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在时空中的动态表现,是人类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

严格意义上讲,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还没有认真地、理性地审视过我们自己!我们过多地强调了人性中的社会属性,强调了“为人”忽略了“为己”,强调了“公”而忽略了“私”、强调了“感动和感觉”而忽略“理性和思考”、强调了群体中的“共性”而忽略了每一个人的“个性”、强调并激活了人性中的“伪与恶”而忽略并压抑了人性中的“真与善”、强调并突出了人性中的“罪与罚”而忽略并牵制了人性中的“理与法”,在满足吃饱穿暖之前和之后的岁月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把自己推送到伦理的高地,在道德火焰的炙烤下,遍体鳞伤,苦苦支撑!

诗经蒹葭的艺术魅力(书写诗经泾以渭浊)(4)

更没有反思过我们的观念和作为是不是带来了物产的平衡(不是丰饶,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质主义也是需要反思的)、哲学的复兴、艺术的繁荣、信仰的皈依,与世界发展、文明进程相向而行。

所以,我们需要一次对人性的再审视,需要一次人文的启蒙、科学的启智、文艺的复兴,在一个新的纬度重新观照“人之初”的本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关照大写的人!

无论是泾以渭浊,还是渭以泾浊,千百年来未曾变化过,自然性亦如人性!人性亦如自然性!

尽管泾渭合流,清浊莫辩,但渭河还是渭河,泾河还是泾河,它们就永远在那里静静地流淌着······

楚河已无汉界,泾渭尚能分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