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雕刻艺术(徽州民居雕刻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造型风格在民间雕刻史上堪称奇迹)
徽州民居雕刻艺术(徽州民居雕刻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造型风格在民间雕刻史上堪称奇迹)徽州民居木雕徽州民居雕刻艺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数量多、内容广、形式美等特点,在民间雕刻史上堪称奇迹。 1.徽州民居木雕。徽州民居木雕,扎根于丰富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受儒学思想影响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题材以浸染了儒家思想的人物故事为主,内容往往有“教道”、“忍让”、“中庸”等思想,“文王访贤”、“三顾茅庐”、“关公送嫂”等故事情节或人物是最常见的选题,还用“琴棋书画”题材来表现“礼仪”,用“家富人喜”题材来表现宗法伦理道德,常常采用浮雕式工艺手法。木雕常见于古民居或祠堂的梁、托、门上,梁撑、窗棂、槛子门的雕刻最为精致,木床的雕刻往往在花板及橱门之上,馃模常雕刻桃形图案,中有“吉祥如意”或“添丁进喜”等人物或花卉的图案,墨模则与建筑上的雕刻风格略不同,常请书画家手绘图稿,高手刻版,类似于徽派版画。
徽州民居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居的祠堂、民宅、牌坊被称为“古徽三绝”,其上面的雕刻主要代表有木雕、砖雕和石雕,被称为徽州“三雕”。徽州民居雕刻具有鲜明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徽州古民居
徽州是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包括安徽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江西婺源共六个县。在皖南至今仍保存一幢幢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在这些古建筑的门楼、门罩、隔门、隔扇、莲花门、窗台栏板,斗拱、雀替、华板和柱础等等之上几乎遍饰雕刻,作为家具中的床、榻、桌、椅、条几、梳妆台、橱、柜和生活用具的馃模、墨模、砚台等等也不例外,多以珍禽异兽、四季花卉、仙佛道释人物、戏曲民俗故事等为题材。
一、徽州民居雕刻艺术形式徽州民居雕刻艺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数量多、内容广、形式美等特点,在民间雕刻史上堪称奇迹。
1.徽州民居木雕。
徽州民居木雕,扎根于丰富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受儒学思想影响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题材以浸染了儒家思想的人物故事为主,内容往往有“教道”、“忍让”、“中庸”等思想,“文王访贤”、“三顾茅庐”、“关公送嫂”等故事情节或人物是最常见的选题,还用“琴棋书画”题材来表现“礼仪”,用“家富人喜”题材来表现宗法伦理道德,常常采用浮雕式工艺手法。木雕常见于古民居或祠堂的梁、托、门上,梁撑、窗棂、槛子门的雕刻最为精致,木床的雕刻往往在花板及橱门之上,馃模常雕刻桃形图案,中有“吉祥如意”或“添丁进喜”等人物或花卉的图案,墨模则与建筑上的雕刻风格略不同,常请书画家手绘图稿,高手刻版,类似于徽派版画。
徽州民居木雕
2.徽州民居砖雕。
一般在民宅的门罩、门楼及官邸、祠庙的八字墙上。徽州民宅的门罩上青瓦翘檐,瓦檐下嵌砌着水磨青砖,图案对称且富有变化,以人物为主体,衬以亭台楼阁。垂花式门罩左右各置一垂莲柱,中间由横坊联系,檐下用飞檐支撑,额枋下有砖雕斗拱,常用深浮雕的方法;也有嵌以圆雕的人物或动物图案的额枋。
砖雕材料水磨青砖质地细腻、松脆,雕刻粗犷,门罩上半部深刻,下半部浅刻,使画面凹凸感增强。徽州砖雕的造型,来源于汉画象砖,早期简单粗犷朴素,后期细致华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题材广泛,人物题材往往以神话传说、戏曲图谱、民间故事、习俗为原型;花鸟、动物题材较多是狮子图案,有狮子滚球、大狮小狮翻腾、对舞、立坐俯仰各种姿态,琳琅满目,雅趣横生。
明代砖雕风格,古拙朴素,雄浑有力,颇有汉画象砖意蕴。常用浮雕或浅圆雕表现。到清代,趋于细腻繁缛,注重情节,一块砖坯最多透雕90个层次,布局采用立轴和手卷式章法,更加端庄严谨。
徽州民居砖雕
3.徽州民居石雕。
石雕主要在牌坊,桥梁或民宅的基础部位及祠堂的石栏板、云鼓、须弥座上,牌坊前后和祠堂大门两侧往往用圆雕雕琢成对的倚柱石狮;牌坊石柱、额枋、月梁、斗拱及雀替常以镂空雕或浮雕刻上珍禽异凤、游龙走兽;边侧部分刻上“万”字纹、斜方格等图案;门楼柱上刻有祥云、波涛、仙鹤或奔鹿等,宅院墙上常嵌以石雕花窗,镂空雕刻松竹梅或动物图案;祠堂的天井和走廊部位一般都有石栏板,由于面积较大且平整,大小又都相等,因此往往被雕刻成同一题材的“系列雕刻作品”。石栏板的望柱上雕刻狮、象等动物圆雕,也有雕莲花、卷云的。石雕所用的石料多为青色茶回石和黟县青石,质地坚硬,几百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除建筑石雕外,歙砚雕刻本身也是精美的石雕。
徽州民居石雕
石雕精品比较常见的是宅居的门罩、院墙的漏窗和各种石牌坊。西递村“西园”的漏窗,左为松石图案,奇松怪石,造型刚劲凝重,右为竹梅图案,古梅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到工精美至极,堪称石雕艺术精品;歙县吴氏宗祠的石雕百鹿图,由9块石料雕就拼成,采用圆雕、透雕、浮雕技巧,一百只山鹿栩栩如生、大小不等;黄山松石壁生辉、矮而粗壮;奇岩怪石重叠高低;弯曲小溪,淙淙流淌,路旁溪畔,小草疏密有致,宛如一幅清新隽永的深山野趣图,可谓徽州石雕一绝。
二、徽州民居雕刻的艺术风格
在艺术风格的演变上,徽州民间雕刻在明代承袭了秦汉遗风,古拙而朴素,比较接近汉代画像砖的风格。其用线简练挺拔,粗放刚劲,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有的景与物前后相贴,较少层次和纵深,形象雷同,画面单一,强调对称但缺少构图变化。到清代,藏传佛教艺术中“缜密、严谨”的表现形式渐渐传到东部地区,加上徽商奢侈的竞相攀比,徽州雕刻趋向“缜密、繁复、精巧”。有的作品则如立轴和手卷的画法一样完整,更注重情节,戏曲故事、民俗题材更为普及,人物的脸部表情和形体动态更生活化。
徽州木雕
总体来说,徽州“三雕”的装饰风格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朴实自然。以木雕为例,徽州木雕从不一味追求雕刻木材的名贵,徽州木雕的原材料,有“阳春白雪”类的柏、檀、樟、梓、榧、楠;也有“下里巴人”类的松、杉、榆、柳、槐、杨。徽州木雕大多不施髹漆,以显示木质的天然纹理之美,它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相协调。即使髹漆,色彩也十分单纯,一般只用红、黑及金色,这样的色彩处理,更显示出木雕的大气感。
二是鲜明的乡土气息。民间雕匠生活在徽州山区,与老树虬松、奇峰异石朝夕相处,目识心记,反映在作品里也就细致入微了,大量造型独特的徽州古建筑是雕工热衷的题材。雕刻的作品刻反映当时这一地区的村落、祠堂、民宅的地域风貌;一些以风俗人情为题材的作品中,塑造人物、捕捉人物神态的技巧和本领,表现出迅速准确的程度。
三是内涵的多重性。“三雕”作品中并不仅仅呈现出一种情调、一种气氛。在祠堂里面,能感受到族权的冷酷和森严,统治阶级的威权和震摄;而在许多民宅里面,又能感受到祥和、闲适的家庭气息。在题材内容上,也十分丰富:有仙佛,也有鬼神;有民间情趣,也有宫廷气派。在意识形态上也是多义的。徽州虽然是理学的桑梓之地,也是产生反理学的朴学故乡。在刻画妇女形象上,你能看到有的雕刻中乳母正面对着观众,袒胸露乳,膝上一左一右两个幼儿在吮吸奶头;即使是刻画官宦,有的也像平民百姓一样嬉笑戏谑。在明清社会的艺术作品中这样大胆无忌的表现实不多见。
徽州民居雕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雕”的创作,是民间艺人主观意志的充分体现。也反映了徽州民间雕工的素质之高,这和当时徽州整个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关。“儒、道、佛”思想不仅影响贵族阶层,同时也影响底层社会的人们的意识。
本文由靳雄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责任编辑:梁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