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腾讯都是什么模式(阿里为什么做不成社交)
阿里巴巴腾讯都是什么模式(阿里为什么做不成社交)顺丰财报显示,顺丰“已剥离业务商业板块”自2013年至2015年亏损分别是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累计亏损16.06亿元!然而,却被现实狠狠打脸。作为国内快递物流界的老大,顺丰对进军电商零售行业一直心存执念。从2012年顺丰优选上线,到2014年开设“嘿客”实体店,再到2016年线上线下统一名称,并将其从顺丰剥离独立发展。很明显,顺丰是想复制阿里线上、线下、物流三者结合的战略,打造一个堪比阿里的商业帝国。
顺丰优选又选CEO了。
从2012年5月第一任CEO上岗开始,顺丰优选6年换了7任CEO,他们中最长的一任干的时间不到两年,最短的只有几个月。
顺丰为什么做不成顺丰优选?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能用来回答“阿里为什么做不成社交”,“腾讯为什么做不成电商”这两个世纪难题。
顺丰的执念作为国内快递物流界的老大,顺丰对进军电商零售行业一直心存执念。
从2012年顺丰优选上线,到2014年开设“嘿客”实体店,再到2016年线上线下统一名称,并将其从顺丰剥离独立发展。
很明显,顺丰是想复制阿里线上、线下、物流三者结合的战略,打造一个堪比阿里的商业帝国。
然而,却被现实狠狠打脸。
顺丰财报显示,顺丰“已剥离业务商业板块”自2013年至2015年亏损分别是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累计亏损16.06亿元!
然而王卫却一点也不想放弃,在接下来的每个新零售节点,顺丰都参与了:无人零售火,他追;新零售热,他也追。
顺丰为什么会那么执着地想要发展电商零售业务?
王卫这么干,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源于行业的危机感。
自2012年开始,中国的快递企业就告别了过去业绩疯涨的年代,销售额增长放缓,顺丰也没能幸免;
另一边,航空燃油、人力运营、仓储地租等硬性支出成本的不断上涨;
双重挤压下,即使是号称“盈利王”的顺丰,其净利润甚至1%都不到。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阿里、京东的跨界打劫。
菜鸟的估值已经高达203亿美元,今年5月份,马云又宣布未来菜鸟将投入千亿建设“国家智能物流骨干网”,他还表示:“如果千亿不够,就再投资几千亿。”
京东对顺丰的打击则更直接,京东的仓储面积在2017年就已经达到了900万平方米,而顺丰仅为14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京东又在近日宣布上线个人快递业务,且采用价格战作为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顺丰必须寻找新的盈利点,因此,顺丰优选其实是决定整个顺丰集团能否实现转型的攻坚战,用王卫的话说就是“顺丰优选是一个绝不能失败的项目”。
顺丰为什么做不成电商?事实上,顺丰转型电商也是有底气的。
物流和仓储方面的先天优势自不必说,在信息系统大数据方面,顺丰也实现了对快件流转的全程信息监控、跟踪及资源调度。
此外,在2012年,顺丰就已经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也就是说,顺丰只需要再构建一个电商平台,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但为什么,明明有先天优势的顺丰却在电商折戟沉沙了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基因问题。
顺丰是做物流起家的,即使是跨界,但它还是会本能地更偏重物流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相对)忽视了零售本身的商业逻辑和运转规则。
要知道,物流只是电商的其中一环,在物流之外,电商的环节还包括网站的设计和优化、线上营销、客服人员、产品的上新和管理,以及库存,这些远比物流更重要。
但遗憾的是,顺丰一门心思打造物流,导致电商定位不清晰,产品同质化。
此外,不管是做进口食品,还是加码生鲜(进口食品和生鲜的共同点是高价),顺丰都是基于自身物流优势的判断,而不是对消费者的洞察和理解。
即使是之后转战线下,顺丰也犯了相同的错。为了引导消费者到线上消费,嗨客规定,消费者只能线下选购线上支付,且由快递员配送,不允许自提。
可想而知,这样的转型注定以失败而告终。
同样的问题也出在阿里和腾讯上。
阿里和腾讯,做产品的思维不一样,买单的群体也不一样。
阿里是平台起家,很很擅长将某一领域平台化,即在跨入一个熟悉的领域后会凭借强大的实力碾压所有对手。1688,淘宝,天猫,闲鱼,菜鸟,蚂蚁金服等都是如此,无一例外。
但是,用同样的方法去做社交,显然是行不通的。
细数一下阿里的社交产品:阿里旺旺、淘宝社区、来往、钉钉、支付宝生活圈、支付宝陌生人社交、问大家等,无一例外都只是一个社区,其本质依旧是平台化,而不是社交需要的用户之间的交互。
腾讯也是如此。
腾讯起步QQ,QQ的数亿用户就是腾讯的根基,但凡它出新产品,必定要依赖QQ用户导流。因此腾讯更注重于延伸,如何盘活用户与用户。
仔细分析如今以拼多多为首的社交电商,就会发现,拼多多成功之路和当年的微信几乎是一样的。
微信依靠QQ导流,通过附近的人大火;拼多多则依靠微信导流,通过砍价大获成功。
但这并不代表微信做电商成功了。因为最重要的电商部分是拼多多自己建立起来的,微信只是盘活用户的手段而已。
每个人都习惯呆在舒适区一条产业链中,从上游往下游走,很容易。
但逆流而上就不一样了。
通俗地来说,京东是卖东西,随便送货上门,没毛病吧?但一个送货的,让你去他那买东西,是不是就有点怪怪的。
同样的道理在支付宝和微信上也适用。腾讯是做社交的,给朋友发发红包也是情感交流的一个方式嘛。但一个金融支付平台,让你去他那聊天,是不是也很别扭。
我们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习惯了坐地铁,突然有一天去坐公交,就会感觉很不舒服,堵车不舒服,急刹车不舒服,速度慢不舒服。
这就引出了更重要的一点——每个人都习惯呆在舒适区。
但现实却是——人若想进步,就必须走出舒适区!
近日,在顺丰业绩说明会上,王卫再次重申了顺丰不会单纯的只做快递,”我们的未来,是会走到很多行业里面去,做深很多行业,而不是最后一公里的仓库配送。用科技的手段把这个行业进行一个提升,这是顺丰未来要走的方向。”
虽然欣赏王卫的精神,不过想要成功,风清还必须提点建议:
王总以后别把顺丰商业这块抓在手里,该放手还是要放手。还要必须组建全新的电商团队、零售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此外,转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不能只看眼前得失,频繁更换CEO更是大忌。
如果转型真的攸关整个顺丰的未来,请全力搏击。
作者:风清
(本文为电商报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