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于是,我们总想干点什么、玩点什么、看点什么、再做些什么,以杀掉“无所事事”的时间。对“充实”近乎狂热的崇拜,让很多人一旦从忙碌中停下来,就会觉得不安。从读书做题,再到工作搬砖,出现诸如“发呆、发愣、放空、晃神……”之类的状态,在普遍观念里都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是理智的走失,是情感的负面,是懒惰和拖延战胜一个人精神的表现。大概,自“效率至上”发展到极端,乃至成为终极信条后,人们对待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方式,就变得越来越“不温柔”,愈发的苛刻了。“什么都不做是可耻的”,这种思维不知不觉流淌在我们心头。

发呆这件事儿,如果做得好,那就是深沉!”一位发呆爱好者如是说。

发呆,汉语解释是呈现出呆相,发愣,是大脑对外界事物进行调节的一种应激反应。

除了人,很多动物也发呆。这其实是自然界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发呆这件事儿不太积极,而且还有点......不太聪明的亚子。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1)

从读书做题,再到工作搬砖,出现诸如“发呆、发愣、放空、晃神……”之类的状态,在普遍观念里都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是理智的走失,是情感的负面,是懒惰和拖延战胜一个人精神的表现。

大概,自“效率至上”发展到极端,乃至成为终极信条后,人们对待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方式,就变得越来越“不温柔”,愈发的苛刻了。

什么都不做是可耻的”,这种思维不知不觉流淌在我们心头。

对“充实”近乎狂热的崇拜,让很多人一旦从忙碌中停下来,就会觉得不安。

于是,我们总想干点什么、玩点什么、看点什么、再做些什么,以杀掉“无所事事”的时间。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2)

就像,我们厌恶内卷,与此同时,却又在不知不觉间“自我内卷”——忙着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开拓。

你想,我们有大把的书单影单待看,有成堆的聚会要约,有数不清的新鲜事要去做。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发呆上?

所以哪怕周末,“一天下来什么都没干”的焦虑也会化作自我进步的小皮鞭,不时抽着我们前进。

不行,我得搞点事做!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3)

简而言之,我们是如此讨厌“不充实,无产出,无输入,无新事”的状态,以至于会对自己所有“毫无作为”的行为产生或浓或淡的负罪感。

这种负罪感,催着我们忙起来,跑起来,“要进步!要充实!”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4)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也正是这种莫名的负罪感,催促着远古人类,在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之后,踏上进化迭代的漫长远征。

然而,当发呆这类“毫无作为”的行为,在愈发严苛的效率审查中,成为低效和浪费时间的近义词后。

越来越多的人,却在“高效充实”的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地感到无聊和空虚。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5)

这个时候,我们也许该重新探讨下:类似发呆、走神、放空等一系列状态,到底意味着什么?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发呆带给人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

在心理学中,类似发呆、走神、放空等一系列有关概念,被定义为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是一种自我生成的、与刺激无关的精神活动。

也就是说,发不发呆跟你正在干什么无关。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本以为自己的思维此时此刻正在这行字上萦绕,但其实,它的一部分早已跑到某个不得而知的平行宇宙里上窜下跳。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6)

加州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心智游移的随机性为创造力提供了更多火花,它能触发更多顿悟

这意味着,新奇想法或者非常规解决办法,在发呆神游中诞生的几率将大大提升。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恰若阿基米德在泡澡时大吼一声“尤里卡”,抓住了浮力测算法。不少创意工作者也往往在发呆中“哦呼”一声,抓住了good idea。

发呆,也有其他的好处。

诸如,心理学家Jonathan Smallwood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发呆的平均时间越长,看问题的角度可能就越长远,就越能做到“延迟满足”。

再诸如,发呆能增强人的记忆力;发呆是大脑在进行类似“磁盘碎片整理”的自我保护……等等。

总之,发呆并非一无是处。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7)

但有趣就有趣在,人们每次发呆神游后,却很容易陷入莫名的自责,“完蛋我又走神了!

这种对发呆走神的介怀,正如前边所说,可能只是身处高效时代的我们对一切“反效率”行为的习惯性自我批评。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里,男主杰西曾提出一个令他百思不解的问题:

“人们谈论着伟大的技术,说它如何节省时间……但若技术只带来更忙碌的工作,有什么好处呢?我从来没听人说过,‘文字处理机帮我省下的时间,我拿来要去禅寺消磨掉。’

人们好像一直“省时间”,但从来不肯心安理得地“消费时间”。

于是,当我们从“快节奏的充实”中停下来,却没能从容地慢下脚步,而是陷入“接下来该干嘛?”的焦虑。

诚然,时间是宝贵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就像餐馆追求翻台率,奶茶店讲究出单速度,手机里的每个APP都在想办法抢占用户时间。

这个时候发呆“浪费时间”,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如果我们一定要干点什么,才能免除焦虑、获得内心的平静,那确实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庄子的虚实哲学用在发呆上或许大材小用。但发呆可能确实是我们紧绷的神经中,“虚化”掉的一部分,恰如国画的留白。

人为什么需要偶尔发个呆?

某发呆爱好者说,这让他“处于清醒而放松的状态”,张弛有度。也有人觉得,发呆的本质就是“思考人生”。

总之,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个呆。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8)

哪怕是以“好好发呆是为了好好进步”这一仍未脱离功利主义的理由也可以。

至少,比一味拧紧发条要好得多。毕竟再结实的螺丝钉,也有报废的时候。

愿每个人都有好心情开心每一天(愿每个人都能心安理得地发会儿呆)(9)

另,千万谨记精神科医生的建议:

建议每次发呆时长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长时间屏蔽外界信息,容易抑郁。

发呆的时候,还可以搭配“腹式呼吸法”。也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那块你怎么减也减不下去的肥肉上),进行5~8次缓慢深呼吸。这样做虽无益于形成腹肌,但绝对有利于健康。

倘若实在无法get发呆的意义,也可以去某乎问问:

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了目的地,还要坐在楼下的车里发呆?

参考文献:

花瓢白-《一起发呆吧,这种高级艺术快消亡了》

简单心理-《爱发呆的人可比你们聪明多了》

观复导向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观复歪歪子

监制:观复文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