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妖的真实故事(蛇人种犁僧孽聊斋)
树妖的真实故事(蛇人种犁僧孽聊斋)所以凡此种种,不论《聊斋》的奇幻世界是怎样子的,都是只是一个现实的变象,世界的本质都没有变过,这只是一个侧面的眼光看人间,那么看到了什么?——讽刺随之而来。一、此为纷繁市井上的“海市蜃楼 《聊斋》里虽勾勒很多虚幻之境,但是大多是在市井生活上展开的,或者说,就是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比如《种梨》中开篇这样子写道:“有乡人货犁于市,颇芳甘,价腾贵。”一句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里面已经有了很大笔中的市侩味道,比较早期魏晋南北朝《幽冥录》《搜神传》之类,是没有以此为背景展开的。一个“腾”字,炼字般的夸张,价格腾飞,烟云缭绕,幽默诙谐之意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到?不如换“巨”“奇”试试?《蛇人》词篇也是大同小异的开篇方式,“动郡某甲,以弄蛇为业”,一个“业”为起始,方才有了后面后蛇的故事,其“市“的思想可见一斑。《僧孽》怎较为隐性,“僧大骇,乃戒荤酒,虔诵经咒”,以清修佛家窥见世俗味的沾染。而凡此种种职业所带
“聊斋”似乎是一个和泛黄的纸页一样沉在很久以前的记忆里,笔者近来重翻阅搁置在书架上这本《聊斋志异》,粗粗浏览下,发现《蛇人》的“青蛇”、《种梨》的“种梨之法”、《僧孽》的“幽冥地府”,都具有现代超现实的手法,描摹刻画无不精致典雅,有着东方美学的魅力,而这三篇似乎都隐喻着一个事实:社会下人心不古。和现代“异化”思想殊途同归,不信,请看我细细絮说来——
先聊聊蒲松龄,一位不输世界的短篇巨匠。因为在此之前,感慨此前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中国除了《红楼梦》之类的几部著作才算得上是世界杰作,像《聊斋》之蒲松龄这些个人写得内容也和电视电影一样,封建、腐朽气,至少当时年少,见花妖鬼怪,想及课堂破除迷信之说,确是轻视。这也是我写这个头条号缘故,希望把文学“围城”的墙给拆了,让大家觉得文学无新旧、雅俗的分水岭。我觉得《聊斋》就是蒲松龄的唐诗宋词。比如《连锁》里
“幽情苦草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这样子优美富于意境的描写,在《聊斋》这部书随处可见。我觉得《聊斋》也是短篇版的《红楼梦》。作为蒲松龄一生的杰作,有着文人写书的气节,倾此一生,穷愁潦倒,只有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却名垂千年。听过“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说法,三大巨匠我认同,但是世界一词极为不妥,论短小精悍《义鼠》《聂政》等篇皆不输,语言典雅亦是他们所不及,是有时候我太想高攀文学,反倒忘了文学就在身边有这样一位大家“蒲松龄”。
一、此为纷繁市井上的“海市蜃楼
《聊斋》里虽勾勒很多虚幻之境,但是大多是在市井生活上展开的,或者说,就是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比如《种梨》中开篇这样子写道:“有乡人货犁于市,颇芳甘,价腾贵。”一句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里面已经有了很大笔中的市侩味道,比较早期魏晋南北朝《幽冥录》《搜神传》之类,是没有以此为背景展开的。一个“腾”字,炼字般的夸张,价格腾飞,烟云缭绕,幽默诙谐之意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到?不如换“巨”“奇”试试?《蛇人》词篇也是大同小异的开篇方式,“动郡某甲,以弄蛇为业”,一个“业”为起始,方才有了后面后蛇的故事,其“市“的思想可见一斑。《僧孽》怎较为隐性,“僧大骇,乃戒荤酒,虔诵经咒”,以清修佛家窥见世俗味的沾染。而凡此种种职业所带有的市民特色,又都和奇幻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以见得?
《种梨》讲述”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而“观者劝置一枚令去”,故事就这样子展开了,道士吃了梨,种下梨核,顷刻间成树,开花、结果,分食给大众。乡人亦被奇异景象欺骗,结果自己一车梨就这样不翼而飞。《蛇人》以捕蛇人的职业为起由,方才有了捕蛇人对蛇不恐惧,“尝畜驯二蛇,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以及后来”蛇乃去,蛇人目送之“这般非正常社会所有的现象。再说《僧孽》,张生暴卒,方才有机会引出鬼怪世界”私挽鬼使,求观冥府“,像不像现实社会掏出一包中华烟贿赂上司的样子?
所以凡此种种,不论《聊斋》的奇幻世界是怎样子的,都是只是一个现实的变象,世界的本质都没有变过,这只是一个侧面的眼光看人间,那么看到了什么?——讽刺随之而来。
二、幻境:皆为“和”思想下衍生的形变
如上文所言,何为讽刺?因为矛盾。根源何在?因为纷争。在《种梨》里施舍和利润是冲突,在《蛇人》里人和蛇的不能共存是冲突,在《僧孽》里僧人的破解和佛法清规是冲突。那么,和“和“思想有什么关系?要知道,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来,”和“就是处事的法则,但是推而往之上,”和“思想更是和道家与万物和谐是一致,可以说,这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
我们先来谈谈《种梨》,虽然故事只有三方,道士,乡人,和周围的看客,但是实际上有明显的”人和“思想在其中,如道士出于嘴馋讨要,认为这是情理,但是乡人拒绝,为什么?因为梨“价格腾飞”怎能糟蹋一个?这就是矛盾的根源所在——利益下,原来古道人心也会变却,于是有了周围的人来支持道士,以表示利益下的人的态度,只是少部分。当然故事左后是无不夸张而带有幽默的展开,“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离去”,乡人蒙在鼓里,和道士的坦然真可谓有趣。
其次是《蛇人》,着重说说这一段“蛇人乃祝小青: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蛇曰::原汝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饮食,勿扰行人。二蛇垂头,似相领受。“在这段里,蛇似乎能听懂人的话语,人也似乎和万毒的蛇毫无害怕。似乎,蛇就是一个人的化生,假托蛇的躯体而已,这篇《蛇人》实际是对于人和人之间信任缺乏的讽喻,人心不古啊!
最后是《僧孽》一文,“鬼导历九幽,刀山,剑树,一一指点“,这里山变成了刀做的,树化为剑做的,如果和”和“的思想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这不是普通的比喻,而是和谐自然的报复,是自然发怒的一面,报复之说可联系,“僧大骇,乃戒荤酒,虔诵经咒。半月寻愈。随戒为戒僧”。当然刀山剑树,从马克思来说,又有物质决定意识之说,但是文艺美学从来都是流派纷呈,不必拘于一家之说。
总结下来,作者蒲松龄实际希望一种人人和谐相处的世界,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有违道义的纷争,于是以奇幻书写之,《种梨》为人与人之间的嘲笑,《蛇人》是人与人美好的向往和比喻,《僧孽》更为直接,一个因果报应,看似自圆其说,实则洞悉社会。
三、异史公的“一家之言”:虚幻回归现实
这三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都有异史公的结尾,不由让人想起西汉司马迁“成一家之言“之说,实际上史传文学中神话灵异物之说一开始就被当作现实来看,就连史记也有高祖斩白蛇等等的所谓的”事实“。笔者看这个异史公,大概有回归现实做评价的意思,所以写下这最后一部分。
就以《种梨》做结尾,《种梨》很有意思,我觉得有一个模式:道人乡人纷争——周围人帮助——道人做法,乡人迷在幻术,最终食下恶果,周围人善有善报,吃到梨。我们放下佛教因果轮回,何尝不是在比喻人生,以这一件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