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逃离》的作者是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因为叙事精湛、语言简练的小说笔法,她被誉为“当代的契诃夫”,是加拿大的“国宝”之一。 出于好奇,我翻开了《逃离》(2004)——那本好评如潮、屡获殊荣的小说。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1)

01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最近,在豆瓣看到一条忧伤的短评:

如果你已婚,性别女,对婚姻生活感到过些许失望,千万不要读门罗,你会以为,她笔下的每个女孩,都是你,以前的你,未来的你。

出于好奇,我翻开了《逃离》(2004)——那本好评如潮、屡获殊荣的小说。

《逃离》的作者是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因为叙事精湛、语言简练的小说笔法,她被誉为“当代的契诃夫”,是加拿大的“国宝”之一。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2)

加拿大是门罗永远的“乡愁”。她的小说,从来没有离开她的土地,小镇构成她小说的物理空间。

直面女性的生存境况,是门罗小说永恒的主题。她耐心地在小说中设置了一位位被生活“遗忘”的女性,她们过着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家庭妇女、农场少女、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却分享着隐忍的、失落的悲伤,无法逃脱一望到底的悲剧生活。某种意义上,她们的人生殊途同归。

凭借《逃离》,门罗获得了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小说进入《纽约时报》年度图书的榜单。更重要的是,她还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13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亦是首位获得该殊荣的加拿大作家。

诺奖的授奖词这么写——“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3)

尽管门罗从未以女性主义作家自居,但她笔下的人物,却为她的小说开拓了丰富的阐释空间。

我们不禁好奇,门罗是一个怎样的人,会将女性困境作为持久的书写对象?

1931年,门罗出生在安大略省的普通小镇。镇上的人们思想保守,以从事体力劳作为主,女孩子很少念到大学,年纪轻轻就做了家庭主妇。经年累月的小镇事态观察,成为她日后创作的素材,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小说人物总是那些平凡的女性。

后来,20岁的门罗与大学同学詹姆斯结婚,她的身份很快变成了妻子、母亲与家庭主妇。然而,门罗不甘沉寂,她利用家庭生活的空隙进行写作。一写又是20年。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4)

与詹姆斯离婚,是她人生的转折点。有人揣测是否是离婚形成了她的写作风格,但我觉得不太妥。

门罗似乎对第一任婚姻没有发表过太多言论。在一次访谈中,她认真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对这些几乎从未有过自己的生活的女人来说,有一件是大事儿,她们直接从十几岁的姑娘,成长为母亲了。我认为这当中隐藏了一股巨大的爆发力,甚至我们之中其实没有人意识到,没有认识过我们自己生活的年代,我们到底走进了个什么样的世界。”

成长在小镇中,让她拥有疏离的观察;受过良好教育,让她开始写作;20年的婚姻生活,让她有了更细微的亲密关系思考。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5)

比起一帆风顺或她童年小镇上的女性,门罗无疑是幸运的。

换句话说,不是离婚造就了她的小说,而是她的生活本身。

02

第一次逃离

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已有113位作家获此殊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113位作家中,门罗是最熟悉当代女性生活的作家

如代表作《逃离》所呈现那样,“逃离”是她的人物面临的永恒主题,也是许多女性绕不开的内心事件。

《逃离》由八个短篇小说构成,其中三个短篇的人物彼此呼应。与书名一致,八个故事的主角,都是渴望逃离日常生活的平凡女性——她们有的渴望逃离婚姻,有的渴望逃离责任,有的为了渴望逃离父母的束缚。

因为她们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因此,小说虽然由八个独立的短篇构成,文本之间却无太多隔阂。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6)

文学作品中不乏出色的英雄形象,而每部作品都坚持让小人物担当主角,可以说是一名作家巨大的冒险尝试。

在《逃离》中,有毅然放弃求学生活、将未来交付给火车上素昧平生的陌生男人的年轻女人;有准备出嫁之际却忽然决定与未婚夫的哥哥逃走一下午,去完成种种激情之事的未婚妻;有在女儿失踪后静静等着她回来的母亲……

一种模模糊糊的预感,门罗笔下的女性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走进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她们一直在学习爱,在失去中慢慢明白生活。

同名短篇《逃离》是其中非常出色的一篇。

18岁的少女卡拉有过三次“逃离”。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7)

第一次,逃离父母,投向男友克拉克。

卡拉成长在母亲与继父组成的中产阶级家庭。她总觉得在自己的成长期,没有得到过他们足够的关爱与尊重。在学校,她又是成绩靠后的差等生,经常遭人取笑。

当她偶遇了马术老师克拉克,迅速陷入了爱恋之中。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8)

母亲表示了强烈的反对,继父冷眼旁观,看不起克拉克,卡拉对他们说——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

父母的态度,让卡拉更加下定决心离开。克拉克喜欢流浪,这点深深地吸引了情窦初开的卡拉,因为在她心里,家同样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地方。

那么,卡拉在克拉克那里,得到了“更为真实的生活”吗?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9)

03

第二次逃离

没有。

卡拉的第二次逃离,由克拉克而起。

起初,她将克拉克视为牵着她走出迷雾的大神,两人来到了一个小镇生活。他们经营着一个小小的马场,靠教人马术维生。

然而,好景不长,连日阴雨天气,使他们遭遇了生活的瓶颈,卡拉还丢失了她最心爱的山羊弗洛拉。

有句话说,最有可能打败爱情的,是柴米油盐。自那以后,克拉克的暴躁脾气开始暴露,他不仅恶劣地对待客人,还时不时朝卡拉发火。卡拉心中的大神,破碎了。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10)

如果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击垮卡拉最后一道防线的事,出现了。

克拉克逼迫卡拉去向老迈的邻居西尔维娅索取赔偿,理由是她刚去世的丈夫曾骚扰过自己。克拉克明知这是卡拉为了引起他重视而夸大的拙劣伎俩,却依然胁迫自己的女友放弃自尊,让她带着这个令两位女性都屈辱的谎言去敲门。

卡拉顺从了。

没想到,在年轻的卡拉与成熟的西尔维娅之间,存在着某种孤独的共鸣。卡拉忍不住在她面前痛哭。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11)

西尔维娅理解卡拉的委屈,她问卡拉,如果有路费,你走吗?

其实,她早就看穿了卡拉——这个不甘现状的女孩已经有了再次出走的念头。她甚至帮助卡拉策划了具体的出走方案。

更为真实的生活,不在父母那儿,如今也不在克拉克那儿,还会在哪里?

卡拉不知道,等她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在出走的路上了。

04

第三次逃离

卡拉的第三次逃离,却是逃回了原来的生活。

卡拉坐在大巴上,忽然感到恐惧。她想,未来这个东西,实在是太沉重、太费解了。

逃离了克拉克,能去哪里?无穷无尽的逃离,哪一个才是终点?

无助的卡拉,与自己妥协了。她给克拉克打了个电话,哀求他来接她。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12)

卡拉的行为,可以理解为第三次“逃离”。只不过,卡拉这次是从可能的新生活逃回了现状,和克拉克继续过着充满争执的生活。

卡拉回到了过去的生活。但令她震惊的是,通过希尔维娅的来信,她才知道弗洛拉自己跑回来了。更令她震惊的是,克拉克没有提及此事。

弗洛拉是小说不可或缺的线索。当克拉克跑去责问希尔维娅为什么“蛊惑”卡拉离开时,弗洛拉,忽然,出现了:

先是“像一个活动的蒲公英状的球体”,向着它们的方向滚动,随后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独角兽,最后,雾气退散,出现了一只白色的山羊——正是走丢的弗洛拉。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13)

在恐惧的氛围中,克拉克不自觉地与希尔维娅和解了。

如果没有弗洛拉回归情节的设置,《逃离》还算不上是一流小说。弗洛拉难以捉摸,它曾经被克拉克带回家,然后失踪了,现在又突兀地出现在了他面前。神秘的氛围描写与隐喻,将小说托到了比现实题材更高的层面,让门罗无限地接近了卡夫卡。

那么,弗洛拉最终去哪了?

凭着直觉,卡拉找到了它的残骸。愤怒地杀害卡拉最喜爱的弗洛拉,由此得到内心的短暂平静,这种事克拉克不是做不出。她太懂他。

弗洛拉消失了,卡拉的“自我”,也随之消失了。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14)

但是,卡拉没有吭声。尽管心中的刺隐隐作痛,她却越来越配合他的生活。

05

卡拉走后怎样?

门罗让“卡拉”可见的逃离,停在了十八岁。而未来,她是否会再做同样的事?门罗没说。开放式的结局,给人无限遐想。

卡拉的三次逃离,第一次是逃离父母,第二次是逃离男友,第三次是逃回了男友身边。卡拉始终在逃离不同的亲密关系,做了许多女性没有做或不敢做的事,但最后,她还是放弃了。

98年前,鲁迅就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样?》,出走后的娜拉,要么堕落,要么回归。一百年后,另一个娜拉做了同样的事。

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女人(最懂女性的诺贝尔奖得主)(15)

生活中有许多卡拉这样的人,有人渴望亲密关系,有人想从这段关系中逃走。选择没有对错,因为生活从来都不是非题,而如何承担与解决“出逃”的代价,却是值得思考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隐秘的答案。

你,曾经逃离过你的生活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