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序言高约4.0cm截面长约0.8cm截面宽约0.7cmc.火化时间,依据“七级”佛教文化分析判断,应该也是在第七日才“被清香的净水熄灭”。复杂的诸多物质,于其特殊的“火”、于其特殊的“时”之中所产生的特殊的结果一定是空前绝后的,绝不能简单以审视和理解。作者: 张涛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

摘要:

由此可知:

a.火,如灯燃,中心温度最低。亦即:如此,佛骨所受温度最低。

b.火化时,十方众生供奉之物得是何其之多?!而其随着遗体等物质在火焰之中变化衍生出所谓“舍利子”又得是何其之多?!

c.火化时间,依据“七级”佛教文化分析判断,应该也是在第七日才“被清香的净水熄灭”。复杂的诸多物质,于其特殊的“火”、于其特殊的“时”之中所产生的特殊的结果一定是空前绝后的,绝不能简单以审视和理解。

作者: 张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

高约4.0cm截面长约0.8cm截面宽约0.7cm

序言

谨以唐代(公元618-907年)、佛教禅宗第六祖师慧能(公元638-713年)《坛经·菩提偈》的佛教思想为指导完成此文,附: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第一章 佛骨舍利之概述

第一节 起源

舍利,梵文译音,古印度时原指人的遗体或遗骨,在佛经中特指释迦摩尼佛火化后的遗骨或衍生物。之后,泛指佛、佛教徒的遗骸和象征性替代物及其它遗物,包括“不腐肉身”,另又加以佛教经典。如今,通常所指还是以释迦摩尼佛骨舍利为主、兼以有待未来科学进一步考证的火化衍生物,如:顶骨舍利、指骨舍利、牙舍利,以及所谓“舍利子”等。

西晋(公元265-316年),今伊朗地区古安息国人、安法钦,自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至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 于洛阳译《阿育王传》记载: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在位)统治时期(先于秦朝公元前221-207年),搜集原有八国分得的释迦牟尼佛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进行供养。

此,成为中国佛教凡有关于释迦摩尼佛舍利和阿育王塔资信的根本来源。

第二节 实物举例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2)

江苏省南京市大报恩寺遗址地宫2010年6月12日重现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3)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1987年5月10日重现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4)

北京市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内展现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第三节 相关疑惑之解释

一、释迦牟尼佛舍利的数量

1、“八万四千”

这个数字,如同“五光十色”之“五”、之“十”是一种比喻,佛经中常见,可证。尽管如此,其多,可想而知。佛塔,即供养舍利之所在,往往须有寺庙相伴,仅从唐代诗人杜牧诗句之中就可窥见一斑: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2、“一石(dàn)六斗”或“八斛(hú )四斗”

这个数字,是体积的描述。因译文者于事出的时间与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而难免造成误差。况且,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度量衡是不同的,比较而已:

A、人体骨骼206块,但是可以人为致使若干“碎身舍利”。

B、火化时,除以人体骨骼之外,还有诸多它物,在火焰之中变化衍生、产生奇异结果的现象。它物,如:金棺、铁椁、肉体、血液、木柴、芳草、鲜花、麻油、毛毡、檀香、棉被、七宝、净水、等等佛教应有尽有的奇珍异宝。

三藏法师昙无谶(chèn)、(公元385-433年)于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10月)起陆续在凉州(今武威市)翻译完成《涅槃经》。其中:

佛陀告诉阿难和诸多弟子:“如来(自喻、指我,下同)涅槃后,天上、人间一切众生,得如来舍利,悲喜交流,哀感欣庆,恭敬、礼拜、深心供养,得无量无边功德。阿难!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见佛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僧、见僧即见涅槃。阿难!当知以是因缘,三宝常住,无有变易,能为众生作归依处。”

阿难、很畏惧地流泪问道:“世尊!您入涅槃以后,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做葬式?”

佛陀安详地回答道:“他们皈依的人都会帮忙,你不要管,放心做自己的事。不过,如来也可以告诉你一些方法,供你参考,大家也都希望知道,免得在很多的人中会生出异论来。所以如来有讲给你们听的必要。那么,如来就讲转轮圣王的葬法吧!”

阿难伤感流泪不止,问道:“转轮圣王的葬法是怎样呢?”。

佛陀静静地答道:“先以香汤洗体,然后用新的净的棉花包裹起来。在这之上再包五百毛毡,装入金棺,在棺内浇上麻油,然后把金棺纳入铁椁之中,外面再用旃檀(zhān、檀香)的香廓围绕,上面堆积名香,四周摆放鲜花……”

佛陀说到这里时,像沉思了一会,又道:“如来可以自己用三昧真火荼毗(tú pí、火葬),你们收拾舍利,在十字路口建立塔寺,给过路的人知道思慕、信仰。”

当时,佛陀的圣骸供十方众生瞻仰了六天后,在第七日、被火化。火化的火焰被清香的净水熄灭,火化处被受守护七日。这七日内佛陀十方众生都前来火化处朝拜。火化之后的佛陀舍利子经由香姓婆罗门分给以下之八个国王:拘尸那城、摩羯陀国、毗舍离国、迦毗罗卫国、遮罗颇国、罗摩伽国、毗留提国、婆罗国。 香姓婆罗门则保留下来用于平分佛陀舍利的容器。获得佛陀舍利子的国王后来各自建立舍利塔安置供养这些佛陀舍利子。

由此可知:

a.火,如灯燃,中心温度最低。亦即:如此,佛骨所受温度最低。

b.火化时,十方众生供奉之物得是何其之多?!而其随着遗体等物质在火焰之中变化衍生出所谓“舍利子”又得是何其之多?!

c.火化时间,依据“七级”佛教文化分析判断,应该也是在第七日才“被清香的净水熄灭”。复杂的诸多物质,于其特殊的“火”、于其特殊的“时”之中所产生的特殊的结果一定是空前绝后的,绝不能简单以审视和理解。

3、数量出处与经文脉络

*、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尔时香姓,以一瓶受一石许,即分舍利均为八分已。”

*、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10月)起,昙无谶,陆续在凉州(今武威市)翻译完成《涅盘经》:“造八金坛、八师子座,各以七宝而为庄严。其,七宝坛各受一斛。”

*、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三藏法师释慧简,译《佛母般泥洹经》:“我般泥洹后,二百岁时。阿育王从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万四千佛图。”

*、唐朝武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三藏法师义净,译《毗奈耶杂事》:“如来舍利总有一石六斗,分为八分,七分在赡(shàn)部洲。其第四分阿罗摩处所得之者,在龙宫供养。”

*、唐朝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金陵沙门智炬译《宝林传》传人,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静、筠两位法师,编《传灯录》:“尔时金棺从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往反空中,化火光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

*、南宋嘉熙改元(公元1237年)三月十日,沙门宗鉴,序集《释门正统》:“按菩萨处胎经,云佛灭度后,乃有舍利八斛四斗。”

注:“瓶”,当时与“缶”、“缸”、“瓮”同义共称或互称。

二、释迦牟尼佛舍利的不同经文

1、后秦“弘始年间”(公元399-416年),竺佛念,译《菩萨处胎经》:“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前者指埋葬的全身遗体,后者指火葬的遗骨。或谓,将遗骨全部纳于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反之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或称分身舍利。”

2、唐朝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辛未至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沙门释义净(公元635-713年),译《浴佛功德经》:“以佛之遗骨为身骨舍利。称佛所遗之教法为法颂舍利,此种舍利显示佛灭度后,佛所说教法与戒律之永住于世,可为众生之依止,故相对于身骨舍利而称之为法颂舍利,或略称为法舍利。”

3、唐朝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释道世(公元683年卒),撰《法苑珠林》:“骨舍利为白色,发舍利为黑色,肉舍利是赤色。”

己见:

其中,越往后的经文相关说辞越丰富。应该是,原本初始传统定义而唯一共识属性的骨舍利实在太少、或因故越来越少,远不足以满足渐渐昌盛的佛教需要,不得已就再度挖掘出具有佛陀信息的火化衍生物加以新的概念、新的定义,使之皆为“舍利”、或“舍利子”,以解“必须”、以达“目的”。

三、释迦牟尼佛舍利的供养意义

1、东晋十六国后秦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后秦“弘始四年至七年”(公元402-405年),译《大智度论》:“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2、唐朝三藏法师释义净(公元635-713年),译《金光明经》:“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心得:

睹物思佛,行善去恶,只要去做。

第二章 佛骨舍利之流散或遗失

历史,佛教起伏、兴衰,佛骨舍利文化亦随之冷热。尤其是,其历经战争劫难和佛教法难未得安然,致使遗失殆尽。其中法难是最最根本的成因:

公元前185年,古印度中部“中印度法难”。

公元438年,北魏太武帝“太武法难”。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建德毁佛法难”。

公元842年,唐代武宗“会昌法难”。

公元955年,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毁佛法难”。

仅仅举出一例,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由玄奘口述、辩机编撰的地理史籍《大唐西域记》又简称《西域记》记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公元前185年,古印度中部巽(xùn)迦王朝普沙密多罗国王以婆罗门为国师,施行全面和残酷打击佛教的政策。当时摧毁了境内佛塔八百余座,尽杀僧尼,摧毁佛教。此法难迫使一些僧尼从佛塔中抢出佛舍利逃往各地。为了在逃亡中保护佛舍利不被抢去,有的僧人甚至割开皮肉,将舍利藏入,再缝合起来逃出国境。在此后的数百年间,释迦牟尼佛的重要舍利逐渐流散至国外。”

《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回国时带回请得如来之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释赞宁”(公元919-1001年),奉诏编修至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完成《宋高僧传》卷一载,释义净(公元635-713年)、(公元689年夏)归朝时携回舍利三百粒

第三章 佛骨舍利之供养形式

一、“舍利会”

印度自古以来就盛行崇敬供养佛舍利的法事、法会。以“舍利会”、全称为“舍利供养会”的形式进行,供养佛舍利、赞颂佛的功德的。

后秦“弘始五至六年”(公元403-404年),鸠摩罗什,译《大品般若经》记载:“供养佛舍利之诸功德,如得受天上、人中之福乐,得涅槃之果等。”

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记载:“佛陀涅盘后,大众以香花,伎乐等供养其全身舍利。”

以,唐朝、释道宣(公元596-667年)、撰《广弘明集》,唐朝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释道世(公元683年卒)、撰《法苑珠林》,两者的相关记述;以及,唐代以前、造舍利塔、行供养的事迹;又如,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皇家屡次迎请法门寺之佛指舍利入禁中供养的事实;作为依据,说明“舍利会”随着佛教文化入中国、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二、“带于身上不论昼夜”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赐号“大唐智藏”,与鸠摩罗什、玄奘、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不空三藏法师(公元705-774年),译《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舍利)及与舍利所置之物,带于身上不论昼夜。若净、若不净,若触、若不触,不离其身常可带之。所获功德无有所计比量。若顶上、若颈上,若心前、若背后,若两胁、若腰闲,带舍利者,譬如世间犀牛之角、若人带之离水六尺。带舍利者亦复如是,离一切罪业、恶业、恶趣不能染着,善根渐生、恶障渐离,善人自遇、恶人自去,所作事业皆同佛行。”

第四章 佛骨舍利之深远影响

佛骨舍利,不只是佛教思想的一种物化体现,也是世界文化的一种表征。其,与四大文明古国、以及新生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益于人类文明。

我们伟大的导师毛泽东主席的遗体安息于祖国的中心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供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人民瞻仰。以念,为人民服务!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骨灰撒遍祖国的江河湖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遗愿,为人民服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向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每年如期。实行,为人类文明服务!

哀哉!幸哉!

第五章 佛教以及佛经的早期发展脉络

图示:

古印度诸多原始宗教。

释迦摩尼35岁时成道(公元前508年、以佛经中所言月食日为据)以后,偈颂经文。

阿育王朝(公元前273-232年)晚期、正值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晚期,归纳整理、并且以文字记述经文。

贵霜王朝(公元1世纪时期)、正值东汉(公元25-220年)早期,马鸣进一步归纳整理、并且完善文字记述经文。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正式进入中国,建寺、译经。东汉(公元158年之前)中国已造至美犍陀罗式金铜佛像进行崇拜: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5)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成任东汉墓出土金铜释迦牟尼立像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6)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成任东汉墓出土金铜五尊佛像

第六章 佛教要点之我悟

一、释迦牟尼(公元前543-463年),约与春秋晚期老子、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同属一个时期。

二、释迦摩尼,自喻“如来”、被称“世尊”,涅槃后改称“佛”“佛陀”、“释迦摩尼佛”,创造了佛教。大智慧的示例:

1、“三毒”与“三学”

A、指出了人性的弱点,贪、嗔、痴,“三毒”,是导致烦恼的根源。亦即:

贪-贪婪,不能适可而止。

嗔-狂暴,不能心平气和。

痴-无知,不能通情达理。

B、指出了人性的必修,戒、定、慧,“三学”,是走向快乐的途径。亦即:

戒-持戒,向善。

定-净心,静虑。

慧-学习,增智。

C、教人以修行去获得“悟”、“觉悟”、“大彻大悟”,而“灭”除烦恼、“度”达快乐。

前秦建元年间(公元365-354年),“僧伽提婆”(公元379年前),译《增一阿含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推崇阿弥陀佛

A、将继承诸多先贤的思想归于一处,塑造了过去很早、很早的“无限光明”“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使人大念佛号、修行无止、明知“快乐”才是人生的目的。

B、根据所需,塑造了方方面面的化身、诸菩萨形象,使人明知“佛教”“佛”无处不在。

C、尊重历史,尊重先贤,尊重智慧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自谦于所有经文之首冠以“如是我闻”

东晋十六国后秦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公元402年)译《佛说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3、引入弥勒佛

寄希望于后人,塑造了未来很晚、很晚的“未来娑婆世界教主”弥勒佛,使人明知“人人可以成佛”

东晋十六国后秦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译《妙法莲华经》:“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东晋“佛驮跋陀罗”(公元359-429年)、(公元418)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俱佛性,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三、“无我”

有我与无我,为有形与无形、此处与彼处、这时与那时之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有我,为己者、为己处、为己时;无我,为他者、为他处、为他时。无常。

换言之,从某种程度讲,无我:亦即换位,只有在“为人”、“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才能“无我”、才是“无我”。有我,是本性;无我,是修行所致至高无上的结果。

正如:“小乘”,修行自我;“大乘”,普度众生。

故而,佛说:“无我。”

第七章 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7)

高约4.0cm截面长约0.8cm截面宽约0.7cm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特征:

一、高约4.0厘米、截面长约0.8厘米、截面宽约0.7厘米。

二、长方柱形,两端分别为四面斜坡的屋顶形状、坡度极缓。方寸之间有失规正,所施工艺有失精致,颇显大刀阔斧、粗犷豪放。

三、骨质,经久历史已似玉化、变化丰富:

1、微透明、局部半透明,上端、以及其它边棱尤甚。其中,一角及其周边已经渐变泛青、油润如玉。基本土黄,规律而不规则的骨质微细纤维状结构微观可见。

2、镜下观察,表面已经形成纵向“雨淋纹”或称“牛毛纹”状的起伏凸凹、如同皱褶,多处沁入碳化黑斑、多以犹如或疏或密或大或小的“乱柴纹”而构成。黑者,成因:

A、荼毗时火化所致。

B、佩带时各种因素附加影响所致。

C、因故于地下时由于复杂因素再次受沁所致。

3、侧光观察,凡是凸起处、或凹陷没有附着覆盖物而露骨处,皆显油亮的玻璃光泽。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8)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上部顶端特征一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9)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上部顶端特征二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0)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穿孔与两端特征一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1)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穿孔与两端特征二

四、上部,于较窄的两个侧面对钻一个穿孔,孔内有较为厚重而又难以去掉的碳化黑迹、疑似为加热烧红钻头所致、有如甲骨卜辞所致骨质黑色现象;其下一周刻有双弦纹饰,弦纹间距较为明显、约近0.2厘米。

另,上部,一面,双弦纹上下处纵向有一个较大、较窄、较长,左边较为竖直、右边较为倾斜的似“√”或“∨”形的缓坡凹槽。两侧随形平行重叠纹明显,右边内侧两道尤甚。顶部似有磨刻“◎”形为“首”和“头光”,以及左侧似“手势”、右侧似“长绸”、其下似为“身体”等纹饰,好像是在用以表示“飞天”的形象。其,高度抽象、简洁概括,疑似是在骨质有近骨髓处下凹特性的基础之上巧儿为之。如然,可谓绝妙!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2)

敦煌莫高窟北凉-275窟壁画中的“∨”字形“飞天”形象

五、较宽一面,弦纹下方刻“六字真言”,字体古朴、苍劲,刀法老道、娴熟;近底部留白。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二月起,天息灾,译《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观世音菩萨心咒。亦即,六字大明咒,又称六字真言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3)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无量之光”图一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4)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无量之光”图二

六、较宽另一面,弦纹下方由上至下分别刻两组相同的“无量之光”图:

1、中心管钻一个“○”,周围分布非等分“五个”下凹圆点“●”、向右“开口”较大。

2、中心管钻一个“○”,周围分布非等分“六道”阴刻线、左右对称、上下“开口”较大。

3、在以上两者之间,磨刻有一个由右上至左下成45°、宽而浅的缓坡凹槽,疑似刻意为地与两者衔接、致使三者于局部有重叠现象。

布局巧妙合理,下上两组之间稍有间隔,近底部留白。

《涅槃经》:

阿难问佛陀说道:“世尊!自从我侍奉您以来,今天第一次见到世尊的慈颜比往日更光泽,那无量之光像要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照透一切的样子。”

佛陀回答道:“是的!如来的光色有两次特别不同,一是初成佛道证得无上正觉的时候,二是将要进入涅槃的时候。”

如此,上述:

其一组、代表着释迦摩尼“成道”

其二组、代表着释迦摩尼“涅槃”

其序1、代表着“西方净土”,佛教“五”文化,接引“东方”“成道”者。

其序2、代表着“无量之光”,照亮着“东西之路”,佛教“六”文化,终而“灭度”“圆寂”“涅槃”

其序3、代表着“水天”,佛教“护法”文化,履行“婆罗门”“祭司”的职能。

《佛学大词典》:“水天(尊),密教十二天(尊)之一,护世八方天(尊)之一。为西方之守护神,乃龙族之王。本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空之神,河川之主,主管祭祀,维持道德,赏善罚恶。”

其序1-3,或许也还代表着最为原始意识的佛、法、僧之“佛教三宝”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5)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无忧树”图

七、较窄一面,弦纹下方刻有一枝下垂状的佛教圣树“无忧树”枝,简约至极、无以言表,主脉呈较为竖直的“S”,支脉呈“五”组间隔较大、张度较大的“∧”形。其,代表着释迦摩尼的“诞生”

艺术风格,与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树”“枝”“叶”线条排列粗犷稀疏的表现一致,而与晋朝越窑青釉瓷器相关诸多纹饰严谨细密的表现有异,又与南北朝相关替代物的“忍冬纹”、“卷草纹”截然不同。

现代英·亚当斯·贝克夫人作《释迦摩尼传》:“无忧树,羽状复叶,叶柄非常柔软无法支撑叶片,因而嫩叶呈下垂状态,细看宛如一件被雨打湿了的紫色袈裟。”

东汉支曜、康孟详,东晋跋陀罗,分别已有相关经文译本,今皆已失。

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公元394-468年),(公元446年)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十月满足,於二月八日日初出时,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华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脇出。”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6)

中国无忧树照片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7)

敦煌莫高窟北凉-275窟壁画中的“树”“枝”“叶”形象一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8)

敦煌莫高窟北凉-275窟壁画中的“树”“枝”“叶”形象二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19)

敦煌莫高窟北凉-275窟壁画中的“树”“枝”“叶”形象三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20)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火焰纹”图

八、较窄另一面,弦纹下方纵向錾刻有“六”枚上下正反方向近似于“6”与“9”形组合的“火焰纹”、两侧刻有单线边廓、构图与笔画极为简单朴素、颇显古拙原始,与东晋十六国以后出现的佛像背光上的“火焰纹”一致向上的表现明显殊异。其,代表着释迦摩尼的荼毗之“火”“涅槃”“佛光普照”

曹魏,僧伽跋摩、嘉平四年(公元252年),译《无量寿经》:“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

北齐,那连提耶舍(公元490-589年),译《佛说施灯功德经》:“佛光普照,永断无名。”

九、穿孔,代表着“接引”通道。双弦纹代表着天之“西方净土”。两端,分别为四面斜坡的屋顶形状,代表着:

1、凡界,佛舍利之所的“塔”、以及“地宫”

2、佛界,佛舍利之佛教文化的“无限时间”“无限空间”

十、与佛骨舍利同出一处随同有两颗汉代“琉璃珠”。

其,地子为一种复杂的灰黄白色,已失透明、或微透明;有黑、红两色缠丝纹,红者褐红、不均、渐起凸出如同线棱、数量较少、至微透明,黑者纯黑、黑红、纤细、不均、时隐时现、数量极少;工艺娴熟练达、老道精纯、信手拈来,形状似圆、极不规整;分别于居中处有一个穿孔;表面不平、含蓄润泽。

“琉璃珠”,应该是与佛骨舍利“图文”刻画、佩带的时间同期。亦即,汉代。因无先例,究其确然,有待进一步深入再考。

巧然,“琉璃珠”“无量之光”图组均为一双、都有宇宙旋转的征象,是否同样蕴含着“成道”“涅槃”?!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21)

河南省洛阳博物馆藏1987年河南省洛阳市东郊东汉墓出土缠丝纹长颈玻璃瓶

博物馆言:公元97年,东汉派“甘英”出使罗马,半途而返。公元100年,罗马安敦尼王朝派使节出访汉朝,到达洛阳,并向汉和帝送上礼物,汉和帝向使者“颁尝”享有最高荣誉的紫绶金印。从此罗马与汉朝正式建交通商。这件河南洛阳东汉贵族墓出土的玻璃瓶,是罗马的制品,应是东汉王朝与罗马建交时的传入品。

大揭秘佛骨舍利(考证佛骨舍利的一种表现-佛骨舍利以及东汉附刻图文之鉴)(22)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供养附刻图文佛骨舍利随同汉代“琉璃珠”图

简而言之,如此、如此、如此:图文,就是对佛陀“涅槃”的诠释。舍利,应该是释迦摩尼佛骨舍利。并且,于东汉时期被带入中国。同时,完成附刻有中国文化信息的佛教“图文”、用于佩带供养。因故,曾于地下安寝。终而,重现人间。

此,圣物-释迦摩尼佛骨舍利、以及汉代“琉璃珠”,来自于天津市鼓楼古玩集市一位赶集的英俊少年。其,可为研究此领域文化发展史-特别是鲜为人知以“佩带”“供养”形式的特殊意义提供一个弥足珍贵的资料。

至此,谢过有可能引用了前辈的著作知识而又无法知其姓名的人们!

同时,谢过大家给予的各种支持、帮助和鼓励!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 创始人 张涛

2018年10月14日完稿

2021年12月31日修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