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其二,兄长过世,抚孤育才。分家另过的兄长孙文绣去世后,孙文炳苦苦积累微薄的脩脯(学生送给教师的酬礼)收入,欲恢复祖业。侄子孙譓(huì)年幼成孤,孙文炳决定仍将两家合为一家,将其抚养成人。后来,孙譓高中康熙甲午(1714)科武举,这其中浸注了孙文炳的大量心血。孙文炳扶老携幼、振兴家族的举动,使四乡里人肃然起敬。其一,兄长败家,反复劝导。兄长孙文绣狂放不羁,败坏家产,并强逼孙文炳分家。孙文炳感到十分伤心,哭着反复劝说兄长回心转意,放弃分家念头,兄弟们继续和睦共处。但劝导无果,最后只好分家另过。这件事使孙文炳非常难过,痛苦不堪。第一代孙文炳:淳德至行 教学有方孙文学,名文炳,字元林,秀才出身。他酷爱读书,以教授蒙学(即幼儿启蒙教育)为业,并以文学见长,地方上称之为“孙文学”。因其品行高尚,教学有方,拜他为师的学子很多。他淳德至行,谨遵礼法,甘守清贫恬淡的生活,从不做出轨的事。因为他德高望重,子

一门五学人 三代两进士

简说清代武威孙氏家族及其他

清代嘉庆进士、曾任吏部主事的凉州名士潘挹奎,在所著《武威耆旧传》中,收录了六十余名年高望重的地方人物,仅孙文炳一家就有三人,可见孙氏家族当时在凉州的地位和声望。当时孙氏家族诸名人贤达,无论是修身处世,还是为官从教,俱以高尚的道德操守为世人做出了表率,堪称世人楷模,令人敬佩。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1)

第一代孙文炳:淳德至行 教学有方

孙文学,名文炳,字元林,秀才出身。他酷爱读书,以教授蒙学(即幼儿启蒙教育)为业,并以文学见长,地方上称之为“孙文学”。因其品行高尚,教学有方,拜他为师的学子很多。他淳德至行,谨遵礼法,甘守清贫恬淡的生活,从不做出轨的事。因为他德高望重,子孙功名显赫,去世后被推荐进入了武威文庙的乡贤祠。58岁那年,孙文炳去世。

成书于乾隆十四年的《武威县志》在《人物志·乡贤》篇中记载了孙文炳的事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件处事和结果上看出孙文炳高尚的道德品行和治家方法。

其一,兄长败家,反复劝导。兄长孙文绣狂放不羁,败坏家产,并强逼孙文炳分家。孙文炳感到十分伤心,哭着反复劝说兄长回心转意,放弃分家念头,兄弟们继续和睦共处。但劝导无果,最后只好分家另过。这件事使孙文炳非常难过,痛苦不堪。

其二,兄长过世,抚孤育才。分家另过的兄长孙文绣去世后,孙文炳苦苦积累微薄的脩脯(学生送给教师的酬礼)收入,欲恢复祖业。侄子孙譓(huì)年幼成孤,孙文炳决定仍将两家合为一家,将其抚养成人。后来,孙譓高中康熙甲午(1714)科武举,这其中浸注了孙文炳的大量心血。孙文炳扶老携幼、振兴家族的举动,使四乡里人肃然起敬。

其三,照料同乡,委屈自我。孙文炳有一位要好的马姓同乡,要去兰州接回长年客居的父母,于是就把妻子托付给孙文炳家照料。同乡的这位妻子长得非常漂亮,孙文炳为了避嫌,就让妻子徐氏和马妻住在一起,自己搬到学校去住,并严格要求孙氏家族15岁以上的男丁子弟不得与马妻见面。七个月后,马姓同乡接回父母带走妻子,他才回家居住。

其四,治家有方,子孙成才。孙文炳本人是个秀才,生活也很清贫,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培养出了清代武威县第一位进士,一位官至布政使的清官良吏,使孙氏家族优良的学风、文风、家风传承数代,是古代凉州唯一一个出了两位进士、三位举人的家庭。可以说,孙家在武威历史上打破了两项记录。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2)

第二代孙凤书:刚直不阿 多有惠政

孙文炳次子孙诏,是清代武威县第一位进士,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循吏,官至布政使。曾孙孙俌亦为进士——使武威孙氏家族成为凉州历史上唯一的一门两进士的家族。

孙文炳有三个儿子,次子孙诏,继承了父亲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为官从政,都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孙诏,字凤书,号友石。他继承父亲好学不倦的传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赴西安参加乡试,一举中举。十年后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清代凉州府武威县首名进士。三年散馆后,历知县、知府、按察使,官至湖北布政使。按察使,通称臬(niè)台,是主管一省司法、刑狱、监察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省政法委主官,清制秩正三品;布政使,别称藩台,是主管一省行政、民政、财赋的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常务副省长,清制秩从二品。二者都属于准封疆大吏。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3)

孙诏性格刚直,对上级不会阿谀奉承,以致在官场中一些人对他多有微词。雍正元年(1723),孙诏任直隶(今河北省)某县知县。这一年冬天的一天,雍正皇帝要到盛京(今沈阳)帝陵祭祖,车驾路过孙诏所任职的县境。皇帝御驾光临,孙诏自然不敢怠慢。那一天正好下了大雪,依规矩,清扫皇帝行宫由太监负责。太监因事先向孙诏索贿未遂就想乘机羞辱一下他,于是责成孙诏亲自扫雪。

孙诏明知就里,只好从命,“县官为天子扫雪,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他以揶揄之态轻松为之,但此举又惹恼了太监。太监们恼羞成怒,竟然要群殴孙诏。孙诏毕竟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容不得他们欺人太甚。他急令衙役将闹事的领头太监五花大绑,然后狠揍一顿。当时候驾的大小官员看到这一幕非常震惊,连忙写成折子上报雍正,又是自责又是推卸责任,并请皇上严惩孙诏!

雍正看罢奏折,欣然一笑:“这个县官好大的胆量哟!宫监违规闹事,绝不轻饶!就交有司去办吧。”雍正将滋事太监依律治罪,并亲自召见孙诏,给予安慰和勉励。时隔不久,孙诏被提拔为浙江宁波知府(正四品),很快又改迁为宁绍台道。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4)

孙诏在任宁波知府和宁绍台道期间,曾做了两件后世称颂的事。

宁波地区发生抗交公粮一事。抗交公粮,事体甚大。对此,雍正皇帝下令不准浙江的举人到北京参加考试。因此,孙诏开展了以观风整俗为主题的教育教化工作。他还亲自到府学和各县学与士子们对话,苦口婆心地教育士子:“你们首先要树立端正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大局意识和国家意识,如果你们认为读书人可以不关心皇粮国税,这是极大的误区。”他建议有关部门,举行会试时,应当考察当地的皇粮缴纳情况,如有拖欠,该地方的举人不得参加会试。士子们听到这一禁令后,个个怨声载道,而孙诏却毫不让步。后来浙江学使到宁波视学,得知孙诏的这种做法后大为赞赏,而且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这一年,浙江是缴纳皇粮最早的省份。雍正对此非常满意,特准许浙江举人参加会试。老百姓和士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孙诏是为浙江人民办了一件好事!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5)

孙诏还积极修复了宋朝六陵。位于绍兴市攒宫山的宋六陵,有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的六座陵寝。元至正年间,江南释教总统领杨琏真伽,率人盗掘六陵,破椁开棺,窃取随葬珍宝无数。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修缮宋六陵,并划出禁采范围,设陵户看守岁供。雍正七年(1729),清廷敕令绍兴地方政府修复宋六陵。时任地方官孙诏采纳了著名学者全祖望建议,修复了宋六陵,春秋祭祀。几年后,孙诏擢升为从三品的两浙盐运使。在当时,两浙盐运使不仅总管两浙盐务,还要专门为皇宫采买贵重物品,并兼有督查民情之职,是天下一等一的肥差。雍正皇帝对孙诏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但孙诏并没有被这个难得的肥差腐蚀自己的初心,却依然保持着勤政廉洁的本色,竭尽所能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地方史志称他“惠政令望,至今不沫。”

孙诏在处理刑事案件时非常慎重,以公正公平决断为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未几,孙诏任江西按察使等职。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擢升孙诏为湖北布政使。但此时的孙诏,已积劳成疾,来不及上任就病逝于南昌。

孙诏去世后,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撰写《署湖北承宣布政司使武威孙公诔》,不仅寄托了他对孙诏的哀思,也对其学行政绩予以高度评价:

“西凉之域,茂陵所开。晋十六国,继剪蒿莱。历唐宋元,颇称乏才。运际中天,乃起其衰。峨峨使君,破荒而出;如炼石手,以补天阙。花砖绫被,三馆矜式。洊历方面,树藩秉臬。彼名与位,有如飘蓬。唯兹令闻,可以无穷。吾家枌社,桐乡之东。甘棠蔽芾,我思召公。”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浙江宁波市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其著作颇丰,是我国文学、史学宝库中的瑰宝。他是一位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正直学者,他对孙诏的高评,印证了孙诏的学行政绩确实值得人们称道。

孙诏十分关注武威地方教育文化发展。康熙五十一年(1712),他刚刚取得进士功名,就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刻于康熙五十一年九月的《大方伯整饬分守凉庄道恩宪何大宗师优崇学校设立乡会路费垂远戴德碑记》,由地方名士王化行、王国辅撰文,碑文中有“监督凉镇等处仓场、巩昌分府蔡名辅……赐同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孙诏……等公勒”句,从中可见一斑。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6)

《凉州府志备考》还收录了时任宁波知府孙诏于雍正五年(1727)夏天,为凉州名将张君烈撰写的一篇墓志铭,题目为《诰授荣禄大夫陕西宁夏等处地方挂印总兵官都督佥事加一级承武张公墓志铭》(简称《张君烈墓志铭》)。张君烈,字承武,武威人。官至总兵,曾转战西北、京畿、江南等地,“卓然有大臣风规”,去世后诰授荣禄大夫(从一品),归葬凉州。

第三代孙为璘:雍正举人 生平不详

孙诏的儿子孙为璘,字玉林,雍正元年(1723)举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有待孙氏后裔和地方人士挖掘。

第四代孙仲云:官场失意 设教育人

孙诏的孙子孙俌(fǔ),字仲山,别号韦西。孙俌少年时资质平庸,虽然学习非常用功,但成绩平平,有时还受到同学们的讥讽。但他却在乾隆五年(1740)考取了拔贡(秀才),同学们大为惊异,说他是个情面贡生。这虽然伤害了孙俌的自尊心,但他暗下决心,刻苦学习,以雪此耻。

平番(今永登县)知县(兼摄古浪县)牛运震,山东滋阳(今兖州)人,雍正进士,来凉州之前曾任甘肃秦安(兼摄徽县、两当)知县。性好金石,精经术,工文章,著作颇丰。牛县爷学问精深,治学有方,很多人都到他门下求教。于是,孙俌也前往平番,拜牛县爷为师。他在牛县爷门下受业学习,专心致志,发愤忘食,孜孜不倦,进步很快,义理词章很快博得业师的肯定。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7)

孙俌于乾隆十五年(1750)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可谓春风得意。之后,曾任广东翁源、揭阳、阳江等县知县。因性格耿直,不媚上司,在官场难以为继,遂辞官回乡,设馆教学。他在教育教学中,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受教的生徒多有收获,他亦声望具隆,受到家乡人民的信任和敬佩。

孙俌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撰写《修葺碑记(重修海藏寺碑记)》,碑文末署为“赐进士出身、原任广东肇庆府阳江县知县邑人孙俌撰”,说明当时他已经辞官回乡。碑文开头一句“武邑林泉之美,城北为最,而海藏迤东尤胜”,历来为描写海藏寺优美风景之名句,今人引用频多,但未必知其出处。

第五代孙揆章:社会贤达 文化精英

孙诏的曾孙孙揆章,字广文,嘉庆年间秀才,具体生平事迹不详,主要生活于嘉庆、道光、咸丰时期。出身于四代书香之家,其高祖父孙文炳,曾祖父孙诏,祖父孙为璘,父亲孙俌,都是一时名人名士,社会精英。但他一生未入仕,著有《悟雪斋诗文集》。

武威孙氏家族道德文章赓续四代,在武威历史上所仅见。在潘挹奎所著《武威耆旧传》所收录的六十余名地方名人中,“孙文学父子祖孙居其三,何其盛也……高冢累累,丰碑刺天,就而视之,则孙氏佳城也。”(《武威金石志·公议建孙氏墓碑记》)。到孙揆章一代,家道中落,以至于再往后,连祖宗坟茔也不能守,墓碑被人盗走,成为一时谈资。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8)

从目前掌握的一些地方文献资料考察,孙揆章是一位社会贤达,他与凉州名士牛鉴、张美如等往来频繁,关系密切,并有过多次合作。同时,他以家族的影响和自己的热情积极参与并推动武威的许多公益事业和教育文化事业。

从现存的几通碑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孙揆章的活动轨迹及其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度。

《武禹亭碑记》,刻于道光九年(1829)五月。碑文对嘉庆九年(1804)发生的“四·二八”台湾海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并对海战之后官府的调查过程及当时的复杂情况予以陈述;碑阴记载了100多位武威士绅自愿参加“四·二八”海战阵亡烈士武禹亭捐资纪念活动,其中有许多官员和名士,盛况空前。在碑阴所列的凉州(包括寓籍)绅衿士庶捐资题名及数额榜上,孙揆章名列榜首:“武威孙广文,名揆章,字云方,十有五万,为公作传。”他不仅捐资最多,同时还承诺要为武禹亭作传。据此可知,孙揆章著有武禹亭传记,但武威保存的文献资料中,目前还没有发现这一著作。同时捐资的还有孙氏子弟:郡廪生孙楠,凉州府学增广生员孙燮友;孙揆章之孙、县儒学增广生员孙某。

《敕授儒林郎晋封武翼都尉陈君贡禹墓表》,刻于道光十二年(1832)初秋。这是孙揆章为凉州大族陈氏家长陈贡禹撰写的墓表,由陇上著名书画家、诗人张美如篆额书丹。这通碑刻,对研究清代的封赠制度及武威世族宗祧继承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十分难得的书法精品。

《赐进士出身户部员外郎张玉溪先生墓表》,刻于道光十四年(1834)。张美如去世后,孙揆章为好友撰写墓表,保存了张美如的生平事迹,是今天研究张美如难得的碑刻文献。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9)

张美如,号玉溪,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主讲凉州、兰州、西安等地书院,世人称其诗、书、画三绝。

《武威武徵君李孝廉传》,刻于道光十四年(1834)。挚友李夔生去世,孙揆章撰文刻碑,抒写了凉州名士武徵君(瓒)与李孝廉(夔生)的感人事迹,以及二人与作者之间互相关心、生死不渝的友情,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在敬仰于他们的道德学问之时,又为他们的不幸遭遇和坎坷人生唏嘘不已,读来感人肺腑。

第五代以后:家道中落 发愤立志

从目前保存的一些文献资料中,还可窥见孙氏家族的蛛丝马迹。

武威文庙“炳呈斗上”匾额左右有附联,由廪膳生员孙大经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书写。

刻于道光十三年(1833)的《苍夫子神座祭田记》,有“阖学经理杜裕基、杨珍德、孙揆翰……公立”的表述,此处的“孙揆翰”应为孙揆章兄弟。

康熙五十三年(1714)武举孙譓([huì),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孙迪德,道光年间凉州府廪生孙楠、府学增广生员孙燮友及武威县儒学增广生员、孙揆章之孙孙某,光绪元年(1875)武举孙万国等,拟考他们都是孙文炳家族后裔,说明孙氏一门在家道中落之后,仍然有发愤立志、敏而好学者。

武威孙氏家族,道德文章赓续五代,在武威历史上所仅见。武威城西有孙氏家族墓葬,至清末,有墓碑七通,孙氏后裔虔诚修祀。但因后世家道中落,子孙家贫而无力整顿祖茔,其中有四通墓碑被石匠黄茂棠盗走。后经官府裁处,被盗墓碑被追回,损失得到了挽回。由此引发的地方名人墓葬的保护问题,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由于孙氏一门秉承家学,“康济斯民,诱掖后进”,有功于学校,有利于士林,有益于社会,为桑梓争得了荣誉,其事迹值得邑人发扬光大。经缙绅公议,同意将其墓碑移置公所(官办机构)保存。

由光绪进士、曾任新疆焉耆府知府的张铣撰文、刊刻于清宣统二年(1911)的《公议建孙氏墓碑记》记载了这一事件的原委,通过这一典型的耕读传家家庭,以教育感化后学之人,营造奋发好学之氛围。

武威历史上有几个状元(王其英一门五学人)(10)

作者简介 王其英 甘肃省武威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党政工作,曾任凉州区政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武威金石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