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可如果马腾不是真心归顺曹操的呢?也就是同年,曹操征马腾为卫尉,于是马腾入朝。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来了,如果马腾是真心归顺曹操的话,那么马超后来的起兵就坐实了无情无义,纯粹是坑爹。这件事呢,成了马超被人所诟病的一大污点。我们先来看看马腾入朝的起因。208年,马腾还处于和韩遂交战的状态,而曹操则派人前来劝和。裴松之注《典略》: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钟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征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

从关西军阀,到蜀汉花瓶,马超英雄还是枭雄?

卷二 关西癫狂

(一)马腾入朝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马腾入朝为官,还带走了除马超以外所有孩子。而三年后,马超起兵反曹,兵败之后全家被曹操诛杀。

这件事呢,成了马超被人所诟病的一大污点。

我们先来看看马腾入朝的起因。

208年,马腾还处于和韩遂交战的状态,而曹操则派人前来劝和。裴松之注《典略》: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钟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征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

也就是同年,曹操征马腾为卫尉,于是马腾入朝。那么这里的问题就来了,如果马腾是真心归顺曹操的话,那么马超后来的起兵就坐实了无情无义,纯粹是坑爹。

可如果马腾不是真心归顺曹操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马超传》的说法: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三国志》里的记载明显是不利于马超的。按照陈寿所说,马腾是由于和韩遂不合,主动求还京畿。而曹操则是满足了马腾的要求,给了他入朝的机会。这里的顺序是马腾请求在先,而曹操答应在后。因此马腾是真心归附,马超的起兵毫无情义。

陈寿的说法在我这里站不住脚。首先,马腾和韩遂的不合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如果仅仅是和韩遂不合就想入朝,那他之前怎么还和韩遂厮杀这么久呢?再者说,马腾一直就是个爱折腾的人,遇到事儿就躲,那么他的地盘都是充话费送的吗?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2)

其次,如果是真心归附曹操,那为什么还留下马超统帅部曲,原地驻扎?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后来真心投靠曹操的西凉人张绣,他不仅带着部曲前去投降,还在官渡之战中力战有功,成为曹操帐下一员战将。

马腾如果真心归附,完全可以带着马超一起投奔曹操,襄助曹操统一天下。

可他没这么做,那么马腾的入朝是否另有隐情?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裴松之注《典略》:十三年,征为卫尉,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

这里的记载就彻底和陈寿的说法意思截然不同了:曹操征召在先,而马腾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这才入朝担任卫尉在后。

我个人认可裴松之的说话:曹操征召在前,马腾入朝在后。

那么这里必须注意一点,那就是曹操的征召力度有多大?

我们这里需要对比一下马腾和曹操这两个军阀的实力了。此时的曹操不仅打赢了官渡之战,远征乌桓也已经结束。赤壁虽然受挫,但是并不影响其根基。吞并了袁氏一族的四洲(青州,幽州,冀州,并州)之后,加上曹操自己原本的兖州。天下九州,曹操已经得了其五。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3)

而马腾呢?一个凉州还要和韩遂争个鼻青脸肿,而且凉州还有其余不少小军阀虎视眈眈。马腾的全部身家就和曹操的零花钱差不多。而且马腾的势力范围还和曹操接壤,凉州可没有长江天险,也不像后面的蜀汉有偏僻难行的蜀道来阻敌。

因此,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征召,马腾不得不慎重思考。

曹操此时是大汉帝国名义上的话事人,他的征召在和平年代可以看成是一种邀请,一个家族的荣耀。但是战争年代,这也能看作是一种变相的威胁,尤其是马腾这种军阀来说。

因为汉朝此时并没有灭亡,而曹操也没有称王,他是以天子的名义对马腾征召。这对还是汉臣的马腾来说是完全具备威信的,如果不去,那必须有说法才行。

更何况,曹操之前多次以天子的名义出兵讨伐其他军阀。赤壁吃了个钉子,那么对曹操来说还有哪里可以平定的呢?看来看去,东吴那一块暂时是搞不定了,而汉中和益州好像有点远。而凉州就在边上,难度相对于川蜀来说要小一点。

而事实上,曹操之后也确实出兵凉州!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4)

这个时候,接到曹操征召的马腾心理是复杂的。作为军阀,马腾不可能不关注天下大势,他也不可能不揣测曹操的心理。以我看来,马腾对曹操是畏惧多于尊敬。而这一点,就是他和年轻气盛的马超分歧所在!

我认为马腾对于曹操的畏惧从之前曹操劝和一事就能看出来。

古人说,人生三大恨事:夺妻之恨,杀父之仇,丧子之痛。韩遂对于马腾来说占了两条:韩遂杀了马腾的正妻(非马超生母)和嫡长子。这还能忍吗?马腾立马撸起袖子和韩遂打了起来,这一大就是很多年。

但是在这期间,马腾和韩遂也放下过恩怨,出兵帮曹操打袁尚。这时候的马腾对于曹操还谈不上畏惧,因为钟繇派张既给马腾等人陈述利害,关键给了好处(《三国志 卷十六》:司隶校尉锺繇遣既说将军马腾等,既为言利害,腾等从之。腾遣子超将兵万馀人,与繇会击干、援,大破之,斩援首)。转眼打完了仗曹操拜马腾为征南将军,还有了开府权力(《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七年,乃拜腾征南将军,遂征西将军,并开府)。这时曹操还是很地道的,因为开府就能自己设立官职,吸引人才依附。在古代,没有官职,基本吸引不了懂文化的世家子弟来为自己干活儿。

但这之后,马腾和曹操的实力就彻底不对等了起来。所以曹操一来劝和,马腾立马就休战。当然这里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韩遂不是软柿子,马腾吃不掉。不过看得出来。在马腾这里曹操的面子也确实够大。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5)

除此之外,曹操手上有天子,他占据了政治场的制高点。因此,不论军队数量,人才贮备还是名分大义,曹操有让马腾畏惧的资本。

看到这里,我们回过头再看陈寿的《三国志.马超传》,不得不说陈寿确实是个文字游戏高手。“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这句话是一句实话,也确实是史实。因为马腾后面同意了曹操的征召,马腾自然会回复曹操,表达自己求还京畿的意愿。“求还京畿”确实成立。

但是陈寿记录时调换了顺序,马腾自愿入朝在前曹操征召在后,而且在“征为卫尉”加了“于是”这两字,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马腾完全是出于自愿入朝,而且是顺理成章发生的,马超的起兵纯粹是坑爹。

对此我只能说,纵观《三国志》,魏国是正统。此外陈寿本人在蜀汉政权屡遭打压,或许是恨屋及乌,对于蜀汉重臣马超的记述略微表达了主观情感。加了两个字,又变了顺序,光看《三国志》,马腾入朝的心态截然不同了。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6)

我个人认为,马腾是出于半自愿的心态答应了曹操的征召。因为自己确实年纪大了,想过几天清静日子。何况曹操的实力远超过自己,如果不去,可能会给曹操一个出兵攻打自己的借口。但是对于自己好不容易在凉州打拼出来的地盘和军队,马腾显然是不愿意就这么轻易交付给曹操,留下马超就是最好的证明。

马腾入朝的心态对于研究马超是否该起兵反曹至关重要。

(二)起兵反曹

《三国志.马超传》: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

马超韩遂的起兵得到了凉州其余军阀的响应,十路人马号称十万大军,其中以马超韩遂势力最强。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7)

那么站在马超的角度,公元211年,他该不该起兵?

首先,我们来看看马超起兵理由是什么?《三国演义》是说马腾为了兴复汉室卷入衣带诏被曹操诛杀,马超起兵是为了报仇。这个纯粹是小说,马腾从来不干对自己没好处的事儿。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想要借道凉州进攻汉中张鲁,这时候凉州的军阀们认为这是曹操的假道灭虢之计。表面借道,实际消灭凉州的割据势力。

韩遂马超的怀疑是完全站得住脚的。攻取汉中必须借道关中,否则道路难行,不利于大军行动。但是关中此时处于凉州军阀的控制中,曹操绕过凉州攻打张鲁明显不符合远交近攻的策略。何况就算打了下来,又有韩遂马超在旁虎视眈眈,曹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吗?

之前曹操已经经历过赤壁之战的失败,短时间内根本无力讨伐孙权。荆州已被刘备占据,而刘备和孙权此时早已经结成联盟,处于蜜月期。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8)

对于此时的曹操来说,凉州确实是块香饽饽。因为拿下凉州,汉中就是煮熟的鸭子,拿下汉中,就有了进一步拿下西川的可能。

再说凉州本身的战略价值:凉州贫瘠,但是拥有河西走廊,盛产战马和精锐的士兵。因此西凉铁骑这一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凉州一直是汉王朝重要产马地。这对于曹操而言同样具有重大吸引力。

所以我认为曹操假道灭虢这一条成立。站在韩遂马超的角度,这一仗,该打!

这里是有史料可以推敲曹操是对关中军阀确实有所图谋。

《三国志·魏志二十一》: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托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

钟繇建议曹操给他三千兵马入关,假借讨伐张鲁地名义,实际是威胁关中军阀送子来作人质。而曹操同意了这个计划,之前韩遂马超对于假道灭虢地顾虑不是多余的。期间在关中为官多年的卫觊劝曹操说,这些关中军阀只是群没野心的匹夫,给他们点官职就满足了,不如留到最后再收拾。但是曹操没听他的建议。

曹操之所以不听他的建议,就极有可能是以此试探韩遂马超等人的底线。如果他们被逼反了,那这正好给了曹操平凉州的借口。如果他们妥协了,那曹操接下来可能会得寸进尺,效仿对待马腾一个个把他们征召入朝。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9)

无论如何,收拾凉州军阀已经在曹操心里提上日程表了。

我们再来推测马超等人起兵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我认为是反曹,而不是灭曹。

反曹,指的是反抗曹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灭曹,是消灭曹操的势力,占据他的地盘。凉州所有军阀联合也根本不具备这种实力,这一点韩遂马超也很清楚。

可以参考之前的赤壁之战,那就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这一战确保了东吴政权的独立性,也给了刘备喘息之机。韩遂马超等人极有可能是想效仿赤壁之战中的孙权刘备,与曹操打一场防御反击战。宣告曹操自己独立的态度,确保他们在凉州继续当土皇帝的权力。

之前已经叙述过马超起兵在战略上的必要性,但是,马超起兵这件事一直为人所诟病的点在于,他的起兵是否有间接弑父的嫌疑?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0)

马超曾经与韩所有过一段对话:“前锺司隶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这段话中,明确表示了马超在主观上淡漠父亲性命的无情。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我认可这一说法,但是站在当时马超的角度,他并不认为自己无情,而周围的人也并没有以此唾弃他。

首先来看看韩遂对这番言论的反应:行谏约,不欲令与超合。约谓行曰:“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乃东诣华阴。

阎行劝谏韩遂不与马超联合,但是韩遂(原名韩约)却说大家不谋而合,这似乎是天数。等于是同意了马超的提议。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1)

早在公元199年,韩遂和马腾都分别送过一个儿子前往曹操处作人质。因此,如果说起兵反曹是马超的无情体现,那这笔帐不能是算在马超一个人头上,韩遂也算一份。

为了大业对自己亲人无情的例子太多了,就比如汉高祖刘邦。为了逃命速度快一点,一脚就把自己两个孩子踹下马车。如果不是夏侯婴下车抱回孩子,刘邦的子嗣就要落在项羽手中。

再说马超是否有弑父嫌疑,还得看马腾对此的态度。

关羽兵败麦城之前,曾派出使者与吕蒙联系。而使者带回了关羽麾下将士的家信,正是这些家信瓦解了关羽军队的斗志。而曹操也用书信离间了韩遂和马超。家信在古代战争中对军人的意义不置可否。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2)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马腾是真心归附曹操,那么他为何不修书一封给马超,劝他放弃起兵?就算马腾不写,难道老谋深算的曹操不会指使马腾修书一封?须知,马超的部曲本就是马腾麾下,马腾如果明确表达立场,这对马超部队的士气是一个重大打击。

翻遍史料,在马超起兵之后,再到马腾被杀,中间有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马腾对自己儿子起兵没有表达任何明确的态度。结合之前所说,马腾的入朝本就是基于形势下的半自愿半妥协。

可以说,入朝的马腾是在雄心不复往昔后对曹操仍然抱有一丝幻想。他以为自己的妥协可以换来马家在凉州的独立,然而他错了,仅仅三年后曹操就动了手。

对于马腾的入朝,马超是有可能持反对的态度。而对于保持马家的独立性,马家父子应该是达成一致的。所以对于马超的起兵,马腾内心很复杂。正是马腾对此的不置一言或者装傻充楞,给曹操诛杀马腾一家埋下伏笔。这立刻可以参考杨彪在儿子杨修死后,面对曹操是承认了儿子有错,从而保全了自己。

所以我的结论是:当马超决定起兵那一刻,他内心确实已经将父兄都当成了死人,因此毫无顾忌。但是这其中也因为时势所致,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当然,马超的冷血无情是毋庸置疑的。在自己的权力和家人面前,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权力。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3)

这也和马超的家教有关,因为他的父亲马腾也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人。马腾为了权力加入叛军,马超也为了权力弃父起兵。再加上身上有羌人血统,对于武力有着崇拜,但是对于亲情一贯比较淡漠。

潼关之战由此爆发,接下来马超则和曹操在战场有了一次正面的对决。这一战堪称三国史上精彩的一幕,纵横天下的曹操差点身死沙场,是他出道以来经历的极为凶险的一战。

(三)潼关之战

潼关之战,也称渭南之战。这一战的经过并不复杂,不过知名度不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那么让人耳熟能详。

当马超等人集结赶往潼关时,曹操也做出了反应。

《三国志·武帝纪》: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

这里可以看出来,曹操对马超联军的士兵评价是很高的,也有些忌惮。所以叮嘱部将曹仁坚壁清野,等待自己大军到来。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4)

马超等人起兵是在211年的三月,而曹操亲征是在7月。中间有四个月的时间,曹操在后方为出征做准备。

曹操开战初期派遣徐晃和朱灵率领四千人渡过浦阪津,占据河西建立桥头堡,策应曹操大军由河东进入河西。此可见《三国志.徐晃传》:晃曰:“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

接着为了给徐晃打掩护,曹操亲率大军坐逼近潼关吸引联军注意力。由于潼关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关,防线过长,所以联军的注意里被潼关外曹军主力牢牢吸引。徐晃从浦阪津西渡黄河时,曹操大军则从潼关北渡黄河,给徐晃创造机会。就在这时,曹操彻底领教到了马超的厉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河为甬道而南。

曹军前队刚过,曹操和许褚亲带百余精锐断后。此时马超突然率领麾下万余步骑杀到,箭如雨下曹操措不及防(《三国志·许褚传》: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在许褚拼死保护下,曹操侥幸逃过被当场射杀的厄运。(《三国志·许褚传》: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5)

之后校尉丁斐放出一些牲畜吸引联军注意力,这才让曹操成功渡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河为甬道而南。)

马超的此次出击是有准备而来,选的时机正好是曹操落单的那一刻,战机稍纵即逝,而马超捕捉战机的能力明显展示了他高超的战术素养。《曹瞒传》中记载过曹军将领都心有余悸: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曹瞒传》的真实性暂且不论,但是这一战对曹操而言的凶险不言而喻!

这是联军最接近成功的一刻,之后联军的形势急转直下。

曹操这边死里逃生,徐晃那边也没闲着。还没建立营栅,当夜遭到梁兴率领的五千步骑的袭击,但是被徐晃击退。这里可见《徐晃传》:作堑栅未成,贼梁兴夜将步骑五千馀人攻晃,晃击走之,太祖军得渡。这个梁兴在《三国志》中提过是马超余觽,潼关之战后屯兵蓝田被夏侯渊击退。这里可以看出他是马超麾下一个部将,但也算联军中一个小军阀。

徐晃打下了基础,曹操大军渡过黄河之后,从容由浦阪津再一次渡过黄河来到河西,接着向南推进到渭水(循河为甬道而南)。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6)

此时曹操主力在渭水北岸,而马超联军主力驻扎潼关附近,所以联军营地是在渭水南岸。曹操一路设置疑兵迷惑马超等人,接着分兵沿着黄河连夜架船驶入渭水,抵达渭水南岸扎营。这里《曹瞒传》中记述曹操采纳手下建议,利用天气寒冷,在南岸一夜间浇筑冻沙城(公从之,乃多作缣囊以运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军尽得渡渭)。

联军夜袭南岸的曹军营地,但是失败(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联军此时士气已经受到打击,流露出了败象,所以马超等人打算求和割让河西(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公不许)。曹操不理睬,大军九月从容渡过渭水,抵达营地。至此i,曹军主力已经出现在联军正对面,双方的大决战一触即发。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7)

我们可以来复盘一下曹操总体战略:曹操一共渡河三次,第一次是在潼关北渡黄河,第二次是在浦阪津渡过黄河,第三次是在北岸渡过渭水,抵达渭南。

曹操的目的也很明确,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装作佯攻潼关,实际上带着大军绕了一个大圈子,避开潼关天险进行决战。曹操认为正面强攻潼关,由于关中防线过长,一旦敌军分兵节节抵抗,则费时费力。因此进行了一场战略大迁移,将联军无法占据有利地形,攻防战变成了正面决战。

(四)抗飏虓虎

这一战围绕马超主要由两个问题。

马超是否有谋?

马超曾向韩遂献计:“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 这一段出现在《三国志.马超传》里。

马超建议韩遂在渭水北岸扎营,20天左右,曹操缺粮就会退兵。但是被韩遂否决,以“半渡击之”作为战术。

关于曹操军粮,我们有史料可以参考。《三国志.杜畿传》:“太祖西征至蒲阪 与贼夹渭为军 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 馀畜二十馀万斛。”这里讲的很清楚,曹操打完了仗粮草还有富裕,马超之前的建议明显不靠谱。

但是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曹操听说了马超这个建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8)

关于曹操的这个评价,后世有人认为这是曹操的一句讽刺,讥讽马超不了解河东情况 。也同样有人认为这是曹操的一种故意夸大,希望马超更加狂傲,并通过抬高马超来离间韩遂与马超的关系。

我认为,曹操的这句评价是真心的,因为马超看破了曹操的战略意图,并打算将计就计!

在《马超传》中,马超献计前有一句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 这里的曹公军,指的应该是曹操主力,而不是徐晃的偏师。

马超部将梁兴能在徐晃渡过蒲阪当夜就与徐晃遭遇,说明梁兴部队早已从渭南联军大营出发,但是紧赶慢赶晚了一步。也就是说,在曹操驻兵潼关外还没有第一次渡黄河的时候,马超已经有所提防,所以派遣梁兴出发。后来梁兴败军回报,与此同时曹操也已经遭遇了马超的追击后第一次渡过黄河,前往蒲阪打算第二次渡河。

料敌于先,这是马超第一个有谋的地方。

再说马超的这个计策本身。我的看法是,马超这个计策夹带了自己私活儿。屯兵渭北是真,但是理由并不是曹军缺粮,马超有自己的战略目的,只是不能明说。用兵老辣的曹操可能是看出了这点,因此夸奖。

如果曹操缺粮,不论屯兵地点在哪里,时间久了曹操都会退兵。这计策重点在于屯兵渭北,因为马超预判曹操企图来到渭南与联军正面决战,所以渭水北岸是曹操的必经之地。事实正如马超所料!

马超屯兵渭北,是打算将计就计,与曹操背水一战!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19)

这一招项羽破釜沉舟时曾经用过。而马超面临的局面又和项羽有些不同。项羽背水一战前已经完成了权力整合,诛杀宋义,拥有绝对指挥权。可马超的联军内有十个军阀,而且还是以韩遂为都督节制大军,也就是说马超不能直接指挥全部兵马,陪他去冒这个险。这些联军在当时都是关中军阀的私人财产,所以曹操缺粮可能只是马超一种托辞。

但是背水一战是一步险棋,马超为何要冒这么大风险?

因为曹操不缺粮,马超的联军缺粮!

马超联军以一州之地对抗曹操本就吃力,何况凉州一向贫瘠,不足以供给。而原本富裕的三辅地区,早已残破不堪。

在董卓执政之后,纵兵窃掠百姓苦不堪言。而之后李催等西凉将领更是将暴政发挥到了巅峰: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啖食略尽”这四个字让人想之色变,人吃人的惨剧变成了三辅的日常。

《三国志.钟繇传》: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之后曹操一统北方,钟繇又迁徙关中幸存百姓前往洛阳。因此,在韩遂马超手里的关中,不仅没能恢复元气,人口还进一步减少了。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20)

因此,这种背景下,已经集结潼关数月之久的关西联军才是缺粮的一方!马超之所以之前突袭功亏一篑,就是由于士兵抢夺牲畜而导致的!

关系军强,作战凶悍嗜血,但是补给不足,不利于久战。在这个角度上看,马超敏锐地洞察到敌我优劣,而且敢于放手一搏。背水扎营,接着再一鼓作气决战曹军,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才配得上曹操对他的评价:马超不死,我死无葬身之地啊!不过马超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说话也藏着掖着,这里也侧面给他们守业失败埋下了伏笔。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马超是否多疑?

曹操听取贾诩的建议,两军交战时与韩遂说笑,由以涂改书信离间联军首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

联军首脑的离心离德,直接导致了战场上一败涂地。那么马超对于韩遂的怀疑,是否是他无谋的表现?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21)

我个人以为,贾诩献出这个反间计,和韩遂早年的一次经历有关。

公元194年,韩遂联合马腾密谋诛杀李催,结果被击败,樊稠率军追击。韩遂竟然骑着马和樊稠拉着手说笑,说:“天下之事反覆无常,将来说不定还有合作呢。”

这一段出自于《后汉书.董卓传》:韩遂使人语稠曰:“天下反覆未可知,相与州里,今虽小违,要当大同,欲共一言。”乃骈马交臂相加,笑语良久。

而当时贾诩正好在李催手底下干活,对于这段往事是清楚的,而马超作为马腾之子,估计也听说过这事儿。后来李催杀樊稠,和这件事也有一定关系。

所以贾诩对韩遂献出这个反间计,绝对是有的放矢的,因为韩遂有和敌人打情骂俏的历史,这在别人看来确实很暧昧。所以站在这个角度,马超对于韩遂的怀疑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不得不防韩遂又给自己留退路。

马超对韩遂的不满,可能早在韩遂否决他计策那一刻就埋下了。这所谓的反间计不过是给了马超一个爆发的借口。

所以开战后,曹操故意派遣的“轻兵”居然和联军相持不下,因为联军心不齐嘛,都开始想着保存实力各怀鬼胎,最后被虎豹骑撵着屁股追杀(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22)

战后曹操对联军失败的总结很到位:先让曹仁坚守示弱,这是骄兵。接着战略大迁移,利用联军指挥不一,将之一网打尽。

站在马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马超的表现可圈可点。既有料敌与先的精明干练,也有捕捉战机的敏锐洞察,更有敢于背水一战的决死豪情。但是可惜没有大军的绝对指挥权,如果马超独自率领联军决战曹操,胜负或许犹未可知。

马超追杀穿红袍的曹操(曹操割须弃袍的噩梦)(23)

但是马超和曹操之间的实力差距绝对不是靠战术可以弥补的,就算马超能取胜潼关一战,早晚也会被曹操赶出三辅。这是大势所趋,毕竟,战争比拼的终究是人力财力和物力。

而被击败的马超又将何去何从,他的命运又将发生怎样的转变?请期待下一卷:卷土凉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