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大战史(大战略特别篇法荷争霸)
德法大战史(大战略特别篇法荷争霸)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法国首都巴黎和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随着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陨落,荷兰、法国和瑞典成为了欧洲的三大新兴强权,共同进入到了各自的鼎盛时期,即荷兰黄金时代、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和瑞典帝国时代。其中,先后称霸欧陆乃至世界的荷兰和法国成为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两大主角,而海外领地较少的“北方雄狮”瑞典则成为了荷兰和法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从而共同开启了世界强国争霸史的第十七阶段——法荷争霸。1631年第一次布赖滕费尔德战役、1639年唐斯海战和1643年罗克鲁瓦战役1648年,无力再战的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被迫签署《第一次明斯特条约》、《第二次明斯特条约》和《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先后结束与荷兰、法国和瑞典等国的战事,三十年战争连同荷西八十年战争就此正式落下帷幕。由于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皆位于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因此上述三个条约往往被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共同构成了影响欧陆乃至世界格局的威
上一章回顾:荷西八十年战争——世界强国争霸史的第十六阶段
导语:荷西八十年战争落幕之后,荷兰、法国和瑞典成为了欧洲的三大新兴强权,共同进入到了各自的鼎盛时期,即荷兰黄金时代、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和瑞典帝国时代。其中,先后称霸欧陆乃至世界的荷兰和法国成为了时代的两大主角,而海外领地较少的瑞典则成为了荷兰和法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从而共同开启了世界强国争霸史的第十七阶段——法荷争霸。
目录
- 法荷争霸第一阶段:荷兰黄金时代、法国路易十四时代与瑞典帝国时代(1648至1672年)
- 法荷争霸第二阶段:法国“太阳王”霸权与奥格斯堡同盟的挑战(1672至1715年)
法荷争霸第一阶段:荷兰黄金时代、法国路易十四时代与瑞典帝国时代(1648至1672年)
1)荷西八十年战争的落幕与法荷争霸的开端
在席卷欧陆乃至世界的荷西八十年战争(1566至1648年)中,荷兰在尼乌波特战役(1600年)、万丹湾海战(1601年)、马坦萨斯湾海战(1628年)、原城战役(1638年)、唐斯海战(1639年)、莫尔穆加奥海战(1639年)和瓦尔迪维亚战役(1643年)等战役大败西班牙等国,在保证本土安全的同时先后称霸南洋、中美海、东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逐渐成为了第二个称霸世界海洋的“日不落帝国”。而在荷西八十年战争后期的三十年战争(1618至1648年)中,法国在罗克鲁瓦战役(1643年)和卡塔赫纳海战(1643年)等战役大败西班牙等国,逐渐成为了新的欧陆和地中海霸主。与此同时,瑞典在两次布赖滕费尔德战役(1631、1642年)和费马恩岛海战(1644年)等战役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和丹麦等国,逐渐成为了新的德意志地区主导者和波罗的海霸主。
1631年第一次布赖滕费尔德战役、1639年唐斯海战和1643年罗克鲁瓦战役
1648年,无力再战的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被迫签署《第一次明斯特条约》、《第二次明斯特条约》和《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先后结束与荷兰、法国和瑞典等国的战事,三十年战争连同荷西八十年战争就此正式落下帷幕。由于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皆位于威斯特伐利亚地区,因此上述三个条约往往被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共同构成了影响欧陆乃至世界格局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48年 欧洲各国签署《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随着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陨落,荷兰、法国和瑞典成为了欧洲的三大新兴强权,共同进入到了各自的鼎盛时期,即荷兰黄金时代、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和瑞典帝国时代。其中,先后称霸欧陆乃至世界的荷兰和法国成为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两大主角,而海外领地较少的“北方雄狮”瑞典则成为了荷兰和法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从而共同开启了世界强国争霸史的第十七阶段——法荷争霸。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法国首都巴黎和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2)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初期的内忧外患
尽管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在1648年达成了和平,但是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法西战争(1635至1659年)却尚未结束。加上同年爆发的投石党之乱(1648至1653年)以及布里尔斯海战(1650年)和第二次巴塞罗那战役(1652年)等战役的战败,内忧外患的法国在路易十四时代初期一度失去了刚刚到手的地中海和欧陆霸权。
1648至1653年 投石党之乱
法西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欧洲大陆的均势状态,客观上让称霸世界海洋且垄断欧洲金融的荷兰成为了欧洲的主导者。直到赢得沙丘战役(1658年)并签署《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之后,获得法西战争最终胜利的法国才再次成为了欧洲独一无二的陆军首强。
1658年6月11日 沙丘战役
3)荷兰黄金时代初期的海上威胁与瑞典帝国的中衰
与此同时,进入黄金时代的荷兰在世界各海域先后遭遇到了至少五场海上威胁:
- 与重获独立的葡萄牙继续进行的荷葡战争(1601至1661年);
- 与视明为宗的明郑继续进行的明荷战争(1618至1668年);
- 与昔日盟友英国爆发的两次英荷战争(1652至1654年、1665至1667年);
- 与昔日盟友瑞典爆发的第二次北方战争(1655至1660年)。
荷兰黄金时代海权的象征——“七省号”风帆战列舰
在这些东西方海上争霸战争中,荷兰失去了荷属西非、荷属巴西、荷属台湾和新尼德兰等殖民地以及中美海、大西洋、南洋和东洋的制海权。然而,荷兰凭借着强大的海军和金融实力先后在里窝那海战(1653年)、厄勒海峡海战(1658年)、金厦海战(1662年)和梅德韦河战役(1667年)等战役大败英国、瑞典和明郑等国,不仅收复了大西洋、南洋和东洋的制海权,更是夺取了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的制海权以及瑞典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致使帝国时代的瑞典专注于在欧洲北部发展。
1667年6月19至24日 梅德韦河战役
3)三国同盟的形成与荷兰黄金时代的巅峰
在法国和荷兰处理各自战事的同时,他们因三十年战争时期的并肩作战继续保持着“友谊”。法国甚至在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至1667年)期间对荷兰予以协助。然而,当法国对西属南尼德兰发动遗产战争(1667至1668年)之时,担心法国陆上威胁的荷兰联合昔日手下败将英国和瑞典组成三国同盟,最终迫使法国签署《第一次亚琛条约》从西属南尼德兰撤军。也就是在这时,荷兰的欧洲影响力达到了黄金时代的巅峰,但也引发了昔日盟友法国的仇恨。
1668年5月2日 三国同盟和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蓝)
法荷争霸的第一阶段见证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初期的内忧外患、瑞典帝国的中衰以及荷兰黄金时代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相对而言,称霸世界海洋、控制欧洲金融并保持欧陆均势的荷兰帝国更胜一筹。然而不久之后,荷兰就将为自己的傲慢付出惨痛的代价。
法荷争霸第二阶段:法国“太阳王”霸权与奥格斯堡同盟的挑战(1672至1715年)
1)法荷战争与“太阳王”霸权的建立
1670年,法国与英国签署《多佛尔条约》秘密瓦解以荷兰为首的三国同盟,并进一步联合英国和瑞典等国对荷兰及其盟友发动法荷战争(1672至1678年)、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至1674年)和斯科讷战争(1675至1679年)。战争初期,法国等国不仅引发了荷兰濒临亡国的灾难年(1672年),更是在马提尼克岛战役(1674年)和奥古斯塔海战(1676年)等战役夺取了中美海和地中海的制海权。1678至1679年,随着《奈梅亨条约》、《圣日耳曼昂莱条约》和《隆德条约》的签署,法国正式取代荷兰建立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太阳王”霸权。
1672年 荷兰灾难年
1676年4月22日 奥古斯塔海战
战后,法国不仅在欧洲拥有瑞典、英国、奥斯曼帝国、葡萄牙、勃兰登堡-普鲁士、列日教区、科隆教区、明斯特教区、萨克森选侯国、巴伐利亚选侯国、萨伏依公国和热那亚共和国等盟友,更是在遥远的东方得到了暹罗王国和大清帝国的青睐。1684年,也就是当法国刚刚赢得再统合战争(1683至1684年)并签署《雷根斯堡条约》之时,其欧陆霸权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巅峰。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海权的象征——“皇家太阳号”风帆战列舰
2)奥格斯堡同盟的形成与大同盟战争
1686年,在法荷战争中遭遇重创的荷兰联合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和普法尔茨选侯国同时策反瑞典、葡萄牙、勃兰登堡-普鲁士、巴伐利亚选侯国、萨克森选侯国和萨伏依公国在奥格斯堡组成反法同盟,史称“奥格斯堡同盟”。1688年,荷兰更是发动“光荣革命”入主英国组建英荷邦联,此后的奥格斯堡同盟也被称为“大同盟”。同年,以荷兰为首的大同盟与陷入孤立的法国爆发了席卷欧陆乃至世界的大同盟战争(1688至1697年)。1690年,法国一度通过比奇角海战的大胜夺取了大西洋的制海权,从而将其彼此割裂的地中海、中美海和圣劳伦斯湾等海域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此达到其海上霸权历史上的最大巅峰。
1690年7月10日 比奇角海战
1690年7月10日 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蓝)和奥格斯堡同盟
然后仅仅过了两年,英荷联军就在拉和岬海战还以颜色,从而夺回了大西洋的制海权。值得一提的是,“光荣革命”后的英荷邦联调整了英荷之间的陆海军比重,即岛国英国主营海军,与法国接壤的荷兰主营陆军,客观上让英国海军逐渐超越了昔日不可一世的荷兰海军。与此同时,瑞典在1691年正式退出大同盟改为中立政策。
1692年6月4日 拉和岬海战
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法荷争霸的正式落幕
1700年,法国波旁王朝乘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之际继承西班牙王位,就此引发了法国与大同盟之间更大规模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至1714年)。从维哥湾海战(1702年)、马拉加海战(1704年)、布伦汉姆战役(1704年)到第一次卡塔赫纳海战(1708年),法国先后失去了地中海和中美海的制海权以及昔日独一无二的欧陆霸权。
1704年8月13日 布伦汉姆战役
然而不久之后,法国又凭借着与大同盟在马尔普拉凯战役(1709年)的战略性胜利致使战争一度陷入僵局。
1709年9月11日 马尔普拉凯战役
1713至1715年,精疲力尽的双方先后签署《乌得勒支条约》、《拉什塔特条约》、《巴登条约》、《安特卫普条约》和《马德里条约》正式结束战事。尽管波旁王朝保住了西班牙王位,但却必须割让除西班牙本土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予神圣罗马帝国,而摆脱荷兰控制的英国则一跃成为了垄断大西洋三角贸易的海上首强,反观荷兰则几乎得不偿失。与此同时,瑞典也在大北方战争(1700至1721年)中的波尔塔瓦战役(1709年)和甘古特海战(1714年)等战役遭遇大败,再也没有能够恢复昔日“北方雄狮”的荣光。随着荷兰黄金时代、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和瑞典帝国时代的先后结束,一个新的世界强国争霸主题也即将到来。
1713年4月11日《乌得勒支条约》
法荷争霸的第二阶段见证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后期“太阳王”霸权的建立、以荷兰为首的奥格斯堡同盟的数次挑战以及瑞典帝国时代的最终没落。相对而言,打赢或打平多场战争并且将霸权从欧陆拓展至世界的法国略胜一筹。随着法荷争霸的正式落幕,一个新的时代也即将到来。
结语:法荷争霸落幕之后,垄断三角贸易且海军最强的英国、入主西班牙且陆军尚强的法国以及一度复兴欧陆霸权的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了欧洲新三大强权。其中,作为中世纪老对手的英法两国在此后的一个世纪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展开规模更大的激烈交锋。而在近在咫尺的欧洲大陆上,英国则先后拉拢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陆上强国制衡实力强劲的法国,从而共同开启了世界强国争霸史的第十八阶段——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
参考资料:
- [钟澈]《54个历史时段的世界十大强国排名和评析》;
- ["布哈林"]《欧洲2500年风云速写》;
- 维基百科;
- 百度百科、图片;
- 影视:《大国崛起》、《米歇尔·德·鲁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