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桂花海棠茶(脑海里能翻涌起诗句的一款茶)
云南桂花海棠茶(脑海里能翻涌起诗句的一款茶)----摘自余秀华《细雨里的一棵桂花树》仿佛星群浩瀚。适合聆听你慢慢靠近的脚步声只是那些急切的香味,匆匆赶路而纠结在了一起
仔细分辨,每一朵芬芳都很细致
仿佛昏黄的灯光里,一个人凑近来的耳语
......
雨下的也细致
适合聆听你慢慢靠近的脚步声
只是那些急切的香味,匆匆赶路
而纠结在了一起
仿佛星群浩瀚。
----摘自余秀华《细雨里的一棵桂花树》
《1》
茶百科2019桂花香凤凰单丛,是品饮之前就带着强烈定义的茶。
凤凰单丛最知名的十大香型里,如果说柚花香还能让小编这个北方人一愣怔的话,桂花香简直就是个大写的 so easy!
南方“有三秋桂子”,北方也是“八月桂花遍地开”。
故乡的小院里就植着一棵桂树,中秋时节,妈妈会教我们做蜂蜜桂花酿。选微雨后的天气,摘下小小的十字瓣花朵,拣去碎叶、小梗和花壳,摊在干净的石板桌上晾去水分,装进玻璃罐子,再往里面倒入适量蜂蜜,混合后密封。
半个月、一个月...待桂花鲜活的明黄色渐沁入蜂蜜,变成有些橙黄、橙红的色调,就可以享用啦。
杯子里倒上白开水,开罐子挑出一大勺,轻轻搅拌,桂花的香扑鼻,呷一口,蜂蜜的甜醉人...
所以,当拿到这一款茶的时候,还没打开,它的香气口感滋味就已经自动脑补完成。
《2》
“胜券在握”的投茶注水,出汤闻香。
咦?
怎么和想象的不一样!
花香虽然高扬,汤色也是纯净的金黄色,但茶汤的滋味却稍平,不够细腻,甘甜感不是太明显。
再细细咂摸,新近炭焙火的气息尚在,茶汤入喉后口腔内会觉得有点燥,但生津明显。
存疑,继续沸水冲泡。
第五道开始,茶汤顺滑感出来了,显出了“厚”“肉”的汤感,滋味清甜。
第八道,热嗅公杯,是很优雅的花香,像百合的优雅清淡。茶汤中香气柔和,如兰似桂,不腻不冲。
第十一道,略坐杯,汤色明黄,令人心生金秋时节收获的喜悦。
这款桂花香凤凰单丛茶的第一次试饮结束。
心中是大大的疑惑:虽香气汤色俱佳,但作为一款产于海拔1200米的高山凤凰单丛茶,总感觉其滋味、口感、耐泡度的表现是不足以匹配其特质的。
第二次品鉴,顺理成章。
《3》
次日,午后,大雨不期而至。
立秋之后,暑气仍存,夏日的余威也只有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可消解一二。
听雨喝茶话江湖并非经常,品鉴、记录、分享茶才是工作的真相,却也比前者更容易收获惊喜。
(第二次)投茶量做了调整,从第一次的6克调整到了7克。
第一道茶,汤色是黄偏红棕色调的蜂蜜水色,盖香花香、炭火香。汤感柔,微有苦。
第二、三道汤,沸水之下,色金黄明亮,杯面香清甜,生津回甘。
不似第一次试饮时,一开始就扑面而来的高香张扬。
这次的香,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悠然、从容。细细柔柔的沁在茶汤中,水乳交融。
也不再是第一次试饮时的汤感平。
第四道时,公杯桂花香明显,啜一口茶汤,又是惊喜。滋味平和细腻,水中含香,饮罢口腔甜润,很是舒服。
更大的变化出现在第七道。
出汤时即可以感觉到茶汤的浆感、胶感,从公道杯顺溜的滑向品杯。入口再次验证,醇厚顺滑,还有甘蔗水一般的清甜。
叶底的气息变化也很给力。
开始有炭焙的火工香,深嗅才能捕捉到其掩盖下的甜腻的花香;待到后面,是熟悉的木质味,待到第十道左右,丛味、苔藓味、山韵,这些明晰其身份的味道自然而然的出现,也吹散了第一次冲泡品饮的沮丧。
这才是你本来的样子嘛!
自十二道开始,甘蔗甜的口感就再也没有离开。香气化入汤中,回味香甜。
至于耐泡度?说出来令人难以置信(骄傲不已)!
茶百科小伙伴共冲泡了二十一道之多,从下午喝到傍晚,从傍晚喝到天黑啊,就是接收不到茶汤结束的信号---水味。
汤色清黄,持久不减,滋味一直清甜,一直回甘,一直浅浅的桂花香,清长悠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感觉已经沦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茶香中,入了禅定。
实在是喝不动了,强行end。
《4》
汤感从平到醇,耐泡度从十一道到二十多道,香气从高扬到早早的低姿态融入茶汤,丛味山韵从不着痕迹到清晰易寻。
迥然不同。原因何在呢?
可能是投茶量。足够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6克增加到7克,对茶汤滋味的展示真的是决定性的那个“点”。
可能是泡茶心境。有了第一次品鉴打基础,心情更放松,泡茶手法也更随意自然。很多茶友们也会有类似的体验,所处的环境与心情不同,泡出来的茶滋味也会不一样。宁静时,快乐时,郁闷时等不同心情去喝,都会有所不同。
也可能是天气(多云/雨)?
也可能是时间(上午/下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好茶的好,就是处处给你惊喜不断,神秘莫测,它有活力、有生命、有变化,于不经意间不期而遇。。。
本文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属原作者聂蕊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