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文庙建于哪一年(浚县世袭翰林府)
浚县文庙建于哪一年(浚县世袭翰林府)世袭翰林府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处坐南面北的古建筑群。府宅北挨西大街,南挨西后街,由东西两进院落组成,构成了七门相照的建筑格局。刘会喜介绍:“单纯以探究建筑的视角来看,世袭翰林府可谓是豫北四合院建筑的精品。经历了近200年还保存如此完好,同时还是圣贤后裔的府院,其文物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自然不必赘述。”3月3日,记者走进这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历经近200年风雨的翰林宅院,探寻端木氏昔日荣光。古朴典雅的闹市深宅当日,记者同浚县党史办副主任、文史学者刘会喜一同走进了世袭翰林府。
翰林府内景。
重制的“贤哲遗庥”匾额。
□鹤报融媒体记者 吕登纬 文/图
浚县古城西大街有一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官宦府邸,当地人称之为“世袭翰林府”,其由子贡(端木赐)第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所建。
3月3日,记者走进这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历经近200年风雨的翰林宅院,探寻端木氏昔日荣光。
古朴典雅的闹市深宅
当日,记者同浚县党史办副主任、文史学者刘会喜一同走进了世袭翰林府。
刘会喜介绍:“单纯以探究建筑的视角来看,世袭翰林府可谓是豫北四合院建筑的精品。经历了近200年还保存如此完好,同时还是圣贤后裔的府院,其文物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自然不必赘述。”
世袭翰林府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处坐南面北的古建筑群。府宅北挨西大街,南挨西后街,由东西两进院落组成,构成了七门相照的建筑格局。
据了解,府宅东院为端木涣若长子端木照琛居住,西院为端木涣若次子端木照居住。世袭翰林府均为硬山式灰瓦顶建筑,墙体下砌青石,上部为青砖灰瓦,石浆灌封,异常坚固。
记者注意到,世袭翰林府在内部构造上极为讲究,各厢房多为上下结构,实用性很强。此外,各房屋梁柱多为碗口粗实木,因此异常坚固,历经近200年而不朽。在各院落中,记者看到多处古砖、屋檐樨头雕有吉祥花卉或题有祝福文字,各屋明柱多有莲花基座,精美异常,为别处之罕见。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夕,浚县在世袭翰林府设有石印局,以承接印刷业务。新中国成立后,端木后裔移居他处,世袭翰林府由县政府接管。
世袭翰林府东院先由县医院使用,县医院搬出后县集体工业联社使用,后来移交浚县文物旅游局;而世袭翰林府西院,新中国成立后曾由县房产管理部门管理。1995年8月,世袭翰林府被确定为浚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帝赐字“贤哲遗庥”
据当地居民介绍,百十年前,这座占地达2000余平方米的世袭翰林府在浚县古城众多古宅院中可谓是头一份,这座七门相照古院落正和营造它的主人一样名噪一时。
史料记载,世袭翰林府是由子贡的第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于清道光年间营造,其身份是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其所居宅邸也因此得名翰林府。
博士一职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主要职责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司职传授儒家经典。此后各朝各代均设立该职,其职责大体相同。
延续至清代,五经博士成为封建王朝封赏先贤先儒后裔的一种礼遇性政治地位,被封赏者主要负责祭祀先贤、看护宗庙等事务。
端木氏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是清康熙帝所赐,世袭罔替。据《端木氏家谱》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出巡回京之际在宜沟镇接见了迎驾的子贡七十代孙端木谦。康熙帝景仰圣贤门人子贡,按照之前对待孔子、孟子等圣贤后裔的礼遇,敕封端木谦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再后来,端木谦趁康熙西巡回京路经宜沟镇时请求赐字,康熙赐字“贤哲遗庥(xiū,庇荫;保护)”。
提起康熙帝赐官一事,子贡七十九代孙、67岁的端木宪堂说,他曾听祖辈讲起此事始末,至今族人中仍流传不少皇帝赐官的故事。
端木宪堂认为,康熙帝出巡归途中之所以在宜沟镇接见端木谦,一则是皇帝回銮途经宜沟镇,再则是当时宜沟镇仍属浚县,端木氏的祖庙也在此处。
“族里的老人们讲,当时康熙帝对端木谦的品学表示了肯定,并尊敬先祖子贡,当即封赏端木谦为五经博士。再后来,端木谦请求康熙帝赏赐墨宝,康熙帝当时并未立即书写,而是离开宜沟镇后在归途中写下’贤哲遗庥’四个大字,并派一位皇子来赐字,可见康熙帝对端木一族的重视。”端木宪堂说。
记者在《浚县志》中找到了相关文字记载,印证了端木宪堂的上述说法。康熙四十二年十二月初七,康熙帝西巡回京路经宜沟镇,端木谦前往请求赐字,康熙帝至彰德行宫书“贤哲遗庥”并遣皇子至浚县谒子贡墓祠。
皇帝的恩赐让当时的端木氏家族感受到莫大的荣耀,道光年间子贡第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在浚县古城西大街建起了这座显赫一时的翰林府,将“贤哲遗庥”制成匾额悬挂于府前门。遗憾的是,民国之后,“贤哲遗庥”匾额因保存不善,最终下落不明。
历代帝王尊崇子贡优待其嫡裔
康熙帝对子贡后人的礼遇,其实称不上“天恩浩荡”,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多会封赏先贤,以笼络天下儒生之心。子贡作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曾被孔子比作“瑚琏之器”。子贡曾先后任鲁国、卫国之相,并以诚信经营著称,被商人们推崇为财神。正因如此,历代帝王对子贡格外尊崇,一再追谥加封。
唐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追封子贡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追封子贡为“黎阳公”,后又改称“黎公”。
明嘉靖九年,嘉靖帝将子贡尊称为“先贤端木子”,自此子贡的地位已经仅次于其先师孔子。同时, 封建王朝也始终对子贡的嫡裔恩渥有加。
《端木氏家谱》记载,端木嫡裔有不少人受到皇帝、衍圣公(孔子嫡裔)的格外礼遇。自康熙年间端木谦受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后,子贡的嫡裔还获得了与孔子、闵子、冉子等十三位圣贤后裔相同的礼遇。
对于子贡嫡裔的优待直到民国时期仍在持续。民国三年,袁世凯颁布了《崇圣典例》,规定“圣贤嫡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兹均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并每年由国家拨付先贤后裔岁俸一百元,这笔岁银直至民国十七年才停发。
民国二十四年,政府下令废爵,至此“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制度宣告终结,作为圣贤后人的端木一族,政府也不再对其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