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甘肃会宁走出多少大学生(藏在甘肃大山里的)

甘肃会宁走出多少大学生(藏在甘肃大山里的)会宁,正如毛主席所形容的“好地名,红军会师,中国安宁。”一样,这里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无数优秀的人才,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是会宁县教育的宗旨,也是那里每个家庭所遵循的理念。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方向,才能令这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家庭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才子状元!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才,高考只是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众多“状元”也未必个个显赫,但考高分、进一流高校依然是中国教育的现状。会宁则完美体现了一个县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就像大厦的地基一样,若基础不牢,免不了地动山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县又是如何发展基础教育的呢?

带孩子们看世界,课堂在路上!欢迎关注:晨行研学之旅!持续每天分享研学旅途中的精彩故事!

中国的科举历史长达1283年,期间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万余名进士,从唐朝到清朝,一共产生了592名状元。据甘肃地方志记载:会宁民风淳朴,文风昌盛,崇文修德,儒士辈出。

甘肃会宁走出多少大学生(藏在甘肃大山里的)(1)

明清两代,会宁就走出了20名进士和113位举人。到民国时期,这里已经建立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同时也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高考。民国36年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会宁人就达到了151人。

自恢复高考以来,从会宁走出的大学生累计已有近10万,其中硕士5500余名、博士1100余名。2018年,清华、北大总共在甘肃招生150多名,其中会宁这座小县城就送进13人,占了将近十分之一的名额。

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人才,高考只是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众多“状元”也未必个个显赫,但考高分、进一流高校依然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会宁则完美体现了一个县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就像大厦的地基一样,若基础不牢,免不了地动山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作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县又是如何发展基础教育的呢?

甘肃会宁走出多少大学生(藏在甘肃大山里的)(2)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是会宁县教育的宗旨,也是那里每个家庭所遵循的理念。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教育方向,才能令这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家庭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才子状元!

会宁,正如毛主席所形容的“好地名,红军会师,中国安宁。”一样,这里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无数优秀的人才,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甘肃会宁走出多少大学生(藏在甘肃大山里的)(3)

古老的黄土仿佛一本厚厚的书,每层梯田都昭示着一种珍贵的民族力量与文化精神,天地灵气都散发着浓郁的翰墨书香。会宁人厚德载物,塑造出一个真诚而闪光的灵魂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使命一般。

会宁的脊梁就隐藏在一座座大山里,浮现在田野间父亲手上的老茧上,映照在日月下母亲的针线中。

边读书,边帮家里做农活,这样的生长环境让这里孩子相比许多同龄人更早成熟,他们深刻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并且热爱这片黄土,享受读书的本质。

走出去的学子怀天下志,报众生恩。走不出的孩子就留在这里继续耕耘教子,传承家风。天然的自然环境奠定了会宁的发展潜力,未来的旅游事业势必会为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会为这里的孩子带来更多的机遇与资源,所以只需守住这里的一方净土就好。

甘肃会宁走出多少大学生(藏在甘肃大山里的)(4)

在这里,即使遍地都已经被工业化改造了,但依然能寻找到一片别样的乡土村落。随意推开一扇柴门,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避世绝俗的农家生活。沃野千里,繁花似锦,高山桃林,随时都感觉自己置身于世外桃源。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会宁原本的自然环境与教育氛围,正是这里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也是这里能成为闻名天下的“状元县”的资质所在。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环境下,每一辈会宁的莘莘学子都通过自己的双脚与双手改变着他们的命运,读书立命,进而以建设家乡为使命!相信,会宁这片土地也会越来越美,这里的孩子们也会越发优秀!

用双脚丈量信仰,用梦想点亮前路,用奋斗开启新篇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一代的漫漫长征路在孩子们的脚下。

喜欢的话可以点一下关注哦!请关注:晨行研学之旅,每天都为你放送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