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寻声问迹中轴线)
中轴线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寻声问迹中轴线)责编:刘国栋 安伟贞(宣传管理处供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可直入人心。《寻声问迹中轴线》综合专业访谈理性探讨的特征和广播剧情境营造的优势,将学者解析与故事化表达有机结合,形象、鲜活地呈现出中轴线上的人文故事、历史风韵。剧中加入北京史研究会顾问谭烈飞的采访原声,从唯一性、完整性等角度诠释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性;借助天坛讲解员之口,称赞回音壁上“三个门”在材料、颜色等方面的绝妙之处;引入原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研究室主任贾福林之言,解读太庙中蕴含的“祖先崇拜”与“礼乐文化”,做到有史可依,有理可循,寓教于乐。又适当增添韶乐、驼铃、叫卖等音效音响,烘托彼时气氛,给作品锦上添花,使其更具丰富性和可听性,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权威独到的专家讲解、生动逼真的音乐音响、自然流畅的对话交流……人们于情理交织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深刻、直观地理解了中轴线的历史地位、文化内涵与风土人情,倍感其珍贵,进
北京中轴线,被称为“北京的生命线”,承载着厚重历史,支撑起城市脊梁。2022年是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极为关键的一年,激发中轴线文化活力,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中轴线保护尤为重要。3月,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制作中心策划播出文史广播剧《寻声问迹中轴线》,以“声”为引,打破时空结界,以“迹”为径,从南到北,寻访中轴线上的“美美之音”。同时,该广播剧又秉承“中”的理念,将静态与动态、理性与感性、线上与线下完美融合,演绎文脉传承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中轴线是静态的,亦是动态的。在物理层面上,它是凝固着的永恒,但在文化层面上,它则是见证时代变迁的“百科全书”,其用途与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寻声问迹中轴线》不拘泥于讲述古代故事,而是从现代视野出发,巧设人物角色,精编故事情节,并尝试搭建“元宇宙”,连接起历史、当下与未来,延伸主题立意,做到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并行。
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由元大都总设计师刘秉忠划定。在广播剧中,听众与其“弟子”——营建工匠马邦勇一道,开启“穿越”之旅,与记者甜甜、博物馆看门人强叔等人结缘,一同寻觅中轴线上的变与不变,探求燕墩的修建用意与外观调整,了解先农坛的前世今生,感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殊意义,逐一挖掘中轴线背后的人文资源。其次,正所谓“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听者从人物的古今对话中,也进一步认识到新时代“左祖右社”的传承、感受到古代“君王至尊”与如今“人民至上”的强烈对比,深切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此外,团队与物布空间APP展开合作,将音频节目上传至“元宇宙”虚拟空间,把科技与文化紧密相连,使中轴线的空间坐标与集体记忆被永久留存,让中轴线之音声声流传,以守住历史根脉,厚植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可直入人心。《寻声问迹中轴线》综合专业访谈理性探讨的特征和广播剧情境营造的优势,将学者解析与故事化表达有机结合,形象、鲜活地呈现出中轴线上的人文故事、历史风韵。剧中加入北京史研究会顾问谭烈飞的采访原声,从唯一性、完整性等角度诠释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性;借助天坛讲解员之口,称赞回音壁上“三个门”在材料、颜色等方面的绝妙之处;引入原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研究室主任贾福林之言,解读太庙中蕴含的“祖先崇拜”与“礼乐文化”,做到有史可依,有理可循,寓教于乐。又适当增添韶乐、驼铃、叫卖等音效音响,烘托彼时气氛,给作品锦上添花,使其更具丰富性和可听性,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权威独到的专家讲解、生动逼真的音乐音响、自然流畅的对话交流……人们于情理交织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深刻、直观地理解了中轴线的历史地位、文化内涵与风土人情,倍感其珍贵,进而提高对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展的关注度。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在音频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团队积极打造衍生新媒体产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启历史文化传播新模式,带领用户来中轴线“走”一回,充分调动其参与感,推动中轴线文化更好触达社会大众。3月5日上线的小程序“寻声问迹中轴线”发布卡通动画短视频,对音频内容作趣味可视化处理,加深用户的记忆与印象,扩大作品影响力;并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箭楼、正阳门城楼、天安门建筑群、天安门、太庙、社稷坛、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钟楼14个坐标进行串联,设置“地图模式”“点亮模式”两种模式,吸引用户进行体验打卡,获取专属海报,北京中轴线因而不再遥不可及,中轴线文化也因此不再“束之高阁”。在互动与游戏中,人们得以自发地与中轴线产生空间与情感联系,逐渐增强对中轴线申遗的认同感。
在漫长的岁月里,北京中轴线见证了历史沧桑与社会兴衰,其背后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而《寻声问迹中轴线》有效利用“声音”这一介质,跨越古今,传递情感,塑造情境,将中轴线上的人、事、物、文、艺汇入其中,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庞而不杂,繁而不乱。整体而言,团队采用“中和”思想,把握好静与动、理与情的辩证关系,引领人们走进中轴线,读懂中轴线,有趣、有味、有识、有益;并主动拓展广播剧的传播空间,进行融媒创作,将其辐射范围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以带动全民真正参与进来,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贡献传媒力量。
(宣传管理处供稿)
责编:刘国栋 安伟贞
技术:日青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