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日本进口音响器材分享(日本音响发烧器材的问题所在)

日本进口音响器材分享(日本音响发烧器材的问题所在)-完-写到最后,结论就是,日本音响器材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水平、不是音乐修养,而是日本民族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声音风格,走出国门后接受和喜欢的人还不够多。其实,喜欢日本器材的发烧友还是一直存在的,比如Accuphase、Esoteric的音源设备、有些牌子的线材,在欧美和中国市场上还是好评不少的,只不过就总体来说,没有达到欧美器材的优势地位。对日本器材的好评很多是做工和性价比方面的,而不是声音方面。常碰到有人说:日本人真奇怪,拥有那么好的工艺和技术,却做出那么难听的器材。然而相信我,你认为“难听”的器材,很多日本人并不认为难听,甚至觉得很好听。同样是人,耳朵和声音审美标准,真可以是很不一样的。我甚至读到过一篇专门的论文,研究日本人的耳朵(听觉)。文章的结论是,日本人的听觉是有独特性的,就是非常关注声音的清晰度、细节,而不那么关注其他方面。这种独特性也许并非来自生理基础(先天性),而是来自审美

很多烧友都听过所谓“萝卜味”这样一个说法。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日本器材,并且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带贬义的词。到底日本音响器材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存在很多负面的说法,会得到“萝卜味”这样一个词的形容概括?

虽然中国人对日本由于历史渊源因素有着近乎本能的负面印象,但是日本的东西,了解越多和越深,越让很多人觉得佩服。当今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制造业是最以“精工”而著称的,而从我的个人经验(也是很多人的经验)来说,日本更是在这方面超过德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精工”的地方。不仅从制造业,从很多地方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人是目前全世界最注重细节的,对细节精致的要求和标准,甚至达到对其他国家人来说近乎变态的境地。当然,日本人做的东西也分三六九等,但大致来说,日本制造的产品,包括音响产品,其精致程度、对细节的关注和打磨,事实上更超越了德国产品,是目前全球最优的。更不用说很多音响业的标准都是日本人制定和参与的,包括CD、SACD、蓝光等等。无论是制造业水准还是技术实力,日本都是极强的。

日本进口音响器材分享(日本音响发烧器材的问题所在)(1)

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和经验来说,“萝卜味”并非形容日本音响器材的合适词汇。我以前在其他文章里也说过,日本音响器材除了一流的制造水准外,声音方面最大的普遍特点,是“超级细腻”。无论是日本器材中最得到好评的音源设备、得到部分好评的线材和避震用具等、还是历来不得好评的放大器、喇叭等,其声音的一致特点,就是细腻、很细腻、超级细腻。日本人不仅对机器的外观工艺有着精致的要求,对声音更是有着“细腻度”方面的最高要求。日本人要求能听清声音织体中的每个细节、每个层次,因此对声音的细腻度有着最高的要求。因此,日本的中档以上器材,其声音一定、必定、100%肯定是非常细腻的,会比同价位的欧美器材、国产器材更细腻,甚至细腻很多。

声音细腻好吗?细腻当然是一个正面的东西,但是物极必反,如果过于追求和注重声音的细腻,对这个方面过于执着,也会带来负面的东西。比如过于精细而注重细节的声音,往往格局偏小、不够大气和自然。日本人非常擅长制作一些格局很小、但是在很小的格局天地里超级精致的东西,但是大场面、大气派、大局观,就不是他们的拿手。有些声音超级精细的老日本器材,甚至带点“扭扭捏捏”,放不开,播放什么类型音乐都是一股细致而规规矩矩的“老日本味”。我举过一个例子:听这样的器材就仿佛面对着一个正襟危坐、西装笔挺、细节一丝不苟、头发一丝不乱,但不苟言笑的日本人,很“没劲”甚至乏味。这,就是所谓“萝卜味”。

日本进口音响器材分享(日本音响发烧器材的问题所在)(2)

为什么很多发烧友喜欢欧美器材的声音?其实欧美的声音走向也是存在差异的,欧洲器材的声音往往会比美国器材更细腻,但是这种欧式的细腻,并不钻牛角尖、并不过头,而保持了很好的自然流畅感和大局观;美国器材则一直不以细腻度见长,而是以热情饱满、健康有力为标签的,这也是美国人的“三观”决定的。说到底,“老欧洲”作为西方音乐文化的发源地、音乐传统最深厚的大洲,它的声音理念是最具传统厚度的,美国作为20世纪迅速崛起的“新贵”,20世纪下半叶的强势主流文化,它代表的声音理念在当代有着最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和它们相比,日本人的声音文化,首先显然是不同的,其次,它没有那种去影响和征服其他人的底蕴和影响力。

所以日本音响器材尽管有着一流的细致度、制造工艺,声音方面细腻度近乎无敌,细节表现超级,但还是有很多人并不认可。所谓“萝卜声”的评价就是有代表性的,说明部分中国发烧友不喜欢日本器材的声音。

日本进口音响器材分享(日本音响发烧器材的问题所在)(3)

有很多中国发烧友希望有一种“中国声”,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发烧圈的认可。但问题是一致的,首先你得有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声音审美风格,日本器材有,我们有吗?其次,这种声音审美风格,得能够被一部分主流人士所接受和喜爱。

写到最后,结论就是,日本音响器材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水平、不是音乐修养,而是日本民族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声音风格,走出国门后接受和喜欢的人还不够多。其实,喜欢日本器材的发烧友还是一直存在的,比如Accuphase、Esoteric的音源设备、有些牌子的线材,在欧美和中国市场上还是好评不少的,只不过就总体来说,没有达到欧美器材的优势地位。对日本器材的好评很多是做工和性价比方面的,而不是声音方面。常碰到有人说:日本人真奇怪,拥有那么好的工艺和技术,却做出那么难听的器材。然而相信我,你认为“难听”的器材,很多日本人并不认为难听,甚至觉得很好听。同样是人,耳朵和声音审美标准,真可以是很不一样的。我甚至读到过一篇专门的论文,研究日本人的耳朵(听觉)。文章的结论是,日本人的听觉是有独特性的,就是非常关注声音的清晰度、细节,而不那么关注其他方面。这种独特性也许并非来自生理基础(先天性),而是来自审美观(后天的教育)。

-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