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的素质及行为规范(你的查对规范吗)
护士的素质及行为规范(你的查对规范吗)护士E:患儿为门诊患儿,虽然不需要查对床号,但是其他需要查对的内容例如姓名、出生年月日、门诊ID号、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及腕带等未查对,查对内容缺失。护士D:惯性思维“谁还会认错自己孩子的姓名?”认为家长看过信息,必定不会有错。护士A:为什么不查对患儿腕带?为什么不读取就诊卡信息?为什么不反向查对?为什么不查对病历、医嘱和处方?护士B:查对的工作应该由护士来做,而护士交给了家长查对,将查对的职责转嫁给了家长。护士C:没有做到“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在这个事件中没有体现到查对。
前几天听说了一起发生在外院的不良事件,让我不禁思考规范查对的问题。分享并分析该案例如下,引以为戒。
事件经过
中午时分,护士为门诊输液患儿加好药品后叫患儿A姓名xxx,一名家长答应了一声抱孩子(实为患儿B)到输液窗口,护士将贴有患儿A信息的液体瓶朝向家长让家长查对,问:“您再看一下,是您的孩子姓名吗?”家长看一眼答到:“是的”,并出示了其手中的瓶签帖(患儿B),护士便给此患儿输上了液体。护士为下一位患儿输液时呼叫患儿B姓名xxx,刚刚输上液体的患儿家长答应了,怎么回事?护士赶快追寻原因,再次查对,发现将患儿A的液体错输给了患儿B,所幸两名患儿所用药品为同一种抗生素,没有发生不良后果。
对此你怎么看?看看大家的说法:
护士A:为什么不查对患儿腕带?为什么不读取就诊卡信息?为什么不反向查对?为什么不查对病历、医嘱和处方?
护士B:查对的工作应该由护士来做,而护士交给了家长查对,将查对的职责转嫁给了家长。
护士C:没有做到“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在这个事件中没有体现到查对。
护士D:惯性思维“谁还会认错自己孩子的姓名?”认为家长看过信息,必定不会有错。
护士E:患儿为门诊患儿,虽然不需要查对床号,但是其他需要查对的内容例如姓名、出生年月日、门诊ID号、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及腕带等未查对,查对内容缺失。
护士F:不幸中的万幸,幸亏两名患儿所用药物为同一种抗生素。
护士G:中午时分,在班人员少,输液患儿多,护士忙于治疗,让双人查对变得难以执行。
引发的思考
前几天在“中国护理管理”微信平台上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三查七对/八对/十对、四查十对……具体指什么?”文中给了具体阐述,文末欢迎留言补充,从各位老师的留言中可以看出每所医院都从非常重视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除了遵循“三查八对”大原则外,但也有考虑到专科性特点,例如有老师留言:精神科要核对面容;眼科专科医院要核查眼别等等,这让在综合医院工作的我又涨了知识。
众所周知,查对制度作为护理核心制度,每所医院都非常重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结合实践中的经验及每所医院的专科特点,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完善的制度需要反复培训并落实,落到实处的制度,才能规避风险,从护士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护士对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高度重视,能从他人的事件中吸取经验,起到了警示作用,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经常听前辈们说:“查对制度都是经过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经典!”护士做得越久,对这句诚恳的忠告体悟越深,愿我们都能不断成长,从内心深处对查对制度产生敬畏和尊重,在日常工作中不但可以规避风险,更能对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几个关键点
1. 反向查对很重要,请问您/您孩子叫什么名字?答曰:“XXX”,沟通是双向的,有效沟通不可少。
2. 使用两种以上信息识别患者也安全,姓名 出生年月日、姓名 住院号(门诊ID号)。千万不可以床号识别患者,倒床频繁易出错。
3. 查对腕带别忘记,有PDA终端扫描二维码更安全。
4. 查对药品与医嘱相一致,药品质量检查别忘查有效期。
5.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时机不能省。
6. 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
写在最后
用责任心和爱心去关爱患者,是对护理职业最好的诠释!愿每位天使都能牢记使命,努力成长为更美好的自己,为患者带去希望!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