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有哪些(古人为何要立家规家训)
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有哪些(古人为何要立家规家训)但是小孩子往往不懂事,如果在祭祀的过程中追逐嬉戏,就会亵渎神明触怒先祖,被视为是大不敬的行为,所以古人就制定出很多条条框框的规矩,从小就教育小孩,要遵守这些礼仪家教,以免在祭祀的时候出现乱子,这就是最早的家规家训。礼记中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也就是说,祭礼,是诸礼当中的重中之重,祭礼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以及达对祖先的孝敬,这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所以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和礼仪。因为这些家族,培养出了很多在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才,所以他们家族内部的家规家训,也就被世人争相学习效仿。当然,在古时候,每一个家族或者家庭,也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家规家训,并不会完全相同。家规家训那么我们的古人,为什么要在家里立下家规家训呢?我们知道,家训的作用,就是“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最早的家规家训,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时代,特别是祭祀。
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上,中国人思想文化的传承,依靠的不仅仅是社会性的普适教育,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家庭教育。
在很多著名历史人物的介绍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说他是出自于书香门第,为什么书香门第容易出人才,就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往往有着严格的家规家训,有着优良的家风传统。
家规家训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家规家训,比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等,都不仅仅是他们家族内部的治家方略,还涉及到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甚至治国理政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因为这些家族,培养出了很多在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才,所以他们家族内部的家规家训,也就被世人争相学习效仿。当然,在古时候,每一个家族或者家庭,也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家规家训,并不会完全相同。
家规家训
那么我们的古人,为什么要在家里立下家规家训呢?我们知道,家训的作用,就是“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最早的家规家训,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时代,特别是祭祀。
礼记中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也就是说,祭礼,是诸礼当中的重中之重,祭礼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以及达对祖先的孝敬,这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所以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和礼仪。
但是小孩子往往不懂事,如果在祭祀的过程中追逐嬉戏,就会亵渎神明触怒先祖,被视为是大不敬的行为,所以古人就制定出很多条条框框的规矩,从小就教育小孩,要遵守这些礼仪家教,以免在祭祀的时候出现乱子,这就是最早的家规家训。
家规家训
后来,人们发现,小时候受到过这种礼仪家教的人,长大以后会有更好的性格和品质,于是就总结出了“慎终于始”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对一个人的教育,要从小就开始,而且要一以贯之。
因此,除开礼仪规矩之外,古人的家教,还加入了孝道、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内容,同时提倡“严父慈母”的家风原则,也就逐渐形成了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家规家训。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家教故事——孟母三迁。在孟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那么当时孟子的家庭条件,其实还不错,因为他家里祖上世代为官,父亲虽然英年早逝,但却留下了一笔财富给孤儿寡母,虽然不至于大富大贵,但却也足够他们衣食无忧。
家规家训
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孟子没有父亲,他的母亲就承担起了对儿子教育的责任,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大概就和咱们现在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换了三套学区房一个道理,但是这个搬家是需要花钱的,孟子的母亲接连搬了三次,差不多就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最后搬了一所学校的旁边。
别人就不理解啊,说你留着钱多好呀对吧,搬来搬去成了穷光蛋,这以后就要过苦日子了。那么孟子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但她却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她知道如果靠自己有限的学识,很难把儿子教好,所以她宁愿穷一点,也要让儿子在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当中成长。
家规家训
孟子的母亲知道,如果小时候不注重教育问题,等他长大了一样要败光家产,所以一个没有家规家训的家庭,实际上比穷还要可怕,因为穷没有关系,财富还可以不断创造。
但如果没有家教,孩子长大以后就没有规矩,等待他的就不仅仅是穷,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样的祸端,这就是家规家训的意义所在,它实际上是给孩子成长进行保驾护航的一种家庭教育机制,所以说:一个没有规矩的家庭,远比没钱还要更可怕!可惜的是,现如今,传统的家规家训都已逐渐失传,在普通的家庭里已经鲜见这种明文传家的家风家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