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21七一首映仪式上海(上海出品1921七一重返)
电影1921七一首映仪式上海(上海出品1921七一重返)这些观众和学者的反馈,都印证了创作者们拍摄《1921》的初心。黄建新说:“影片中出现的那些革命先辈,都是用生命在追求真理,用生命为更多人谋求未来。从1921年到1949年,为什么他们创建的政党只用了28年时间就改变了中国?这就是我们想拍这部戏的原因。我们想回到中国共产党‘百年正青春’的起点,去探寻这种超越生命的信仰的力量。”(王彦)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将《1921》形容为“2021年鲜活时代气息下的《1921》”。在他看来,《1921》符合当下浓烈的时代气质,既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有发自内心的中国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感、时尚感、生活质感和历史质感,为今天的青年人走近100年前的“同龄人”搭建了可亲可信的桥梁。专家学者们在看片后,从历史纵深、国际视野、信仰之美、青春气息、生活质感等多方面给予影片高度评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认为,《1921
电影《1921》“火种”版预告(王仁君饰演青年毛泽东)。
作者:王彦
建党百年时的7月1日,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上海出品《1921》将带观众经由大银幕重返“开天辟地”的那一年。昨天,该片正式定档,将于 “七一”正式上映,并于6月25日至27日开启全国点映。这部凝聚了几百位中国电影人五年心血的匠心之作,在上影节首映时赢得先睹为快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热烈点赞,“是一部严肃鲜活、好看动人的党史,润物无声、引人入胜”。
《1921》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黄建新监制并导演,郑大圣联合执导,黄轩、倪妮、王仁君等一批优秀演员出演。影片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发生在1921年前后的故事,重现百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群像——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国内各股势力的追踪和阻挠,克服重重困难,齐聚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影片通过描绘百年前有志青年们不畏牺牲、救亡图存的精神,向观众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与人民选择的必然。
专家学者们在看片后,从历史纵深、国际视野、信仰之美、青春气息、生活质感等多方面给予影片高度评价。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认为,《1921》着力挖掘党史“富矿”,展现了清醒的历史观。“电影坚持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方法把握这段历史,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风云大势上认识和反映建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去挖掘史料、选用史料、分析史料、叙述史料,把中共一大成立及从上海石库门转战嘉兴南湖红船的场景进行生动再现。”在他看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1921》对于营造和烘托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唱响主旋律能起到积极作用。
学者们更为影片能正确引领青年人生观而点赞。《1921》大量起用青年演员,是当代90后向100年前“90后”集体致敬,反映出20世纪初“90后”的使命担当,为今天90后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提供了范本和榜样。这种青春化的表达,能帮助青少年认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原因。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将《1921》形容为“2021年鲜活时代气息下的《1921》”。在他看来,《1921》符合当下浓烈的时代气质,既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有发自内心的中国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影片中扑面而来的青春感、时尚感、生活质感和历史质感,为今天的青年人走近100年前的“同龄人”搭建了可亲可信的桥梁。
这些观众和学者的反馈,都印证了创作者们拍摄《1921》的初心。黄建新说:“影片中出现的那些革命先辈,都是用生命在追求真理,用生命为更多人谋求未来。从1921年到1949年,为什么他们创建的政党只用了28年时间就改变了中国?这就是我们想拍这部戏的原因。我们想回到中国共产党‘百年正青春’的起点,去探寻这种超越生命的信仰的力量。”(王彦)
来源: 文汇报